
出版社: 四川文艺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6.60
折扣购买: 炽热的心--怀巴金
ISBN: 9787541151972
巴金在上海 巴金是四川人,这谁都知道,可他在家乡生活的时间 ,远不及在上海多,这也是事实。可以这么说:四川是他 的第一故乡,上海应是第二故乡。打从他十九岁那年 (1923)告别家乡,来到上海,从此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 ,以至后来工作、定居、成家都在这里了。如从踏上这块 土地那年算起,迄今整整有六十七年之久。在这半个世纪 以上的岁月里,他住过闸北、虹口、卢湾、徐汇四个区。 而一开始就住在卢湾区,以至后来定居成家也是在这个区 。自然当初他也曾多次离开过上海,那也是外出读书、旅 行、看朋友,时间总算起来也超不过五六年。 巴金告别家乡,是为了脱离封建大家庭的桎梏,憎恨 封建制度的蛮横专制、旧社会的腐败糜烂。他满怀愤懑地 来到上海谋求深造,探寻新思想,好为同辈青年谋求幸福 ,推翻旧制度,改造旧社会,要为生活所在的社会贡献力 量,添上新的光彩,同行的有他哥哥李尧林。 1923年的秋天他们一同考入上海的南洋中学,住在当 时的斜土路上,半年后,才又去到南京,入东南大学附属 高中就读。 巴金在南京念完高中,报考北京大学。到了北京,经 过体检,发现患有肺结核病,思想上起了波动,遂终止考 试,重返南京。这时哥哥李尧林以优异的成绩被苏州东吴 大学录取,不久将去苏州报到入学。弟弟来了,哥哥安慰 他,还找了一位熟人医师为之重诊,说是病乃轻度结核, 只需好好静养绝无问题。兄弟俩在南京痛痛快快地玩了两 天后,哥哥劝他去上海养病,在上海他有不少朋友,治病 也较方便。南京的那位熟人医师更给他介绍了一位住在上 海的四川医生,于是巴金再度返同上海。时当是1925年的8 月。 来上海先住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天祥里(149弄), 跟朋友卫惠林、毛一波同住二楼。楼下住的卢剑波、邓天 矞夫妇是在南京的旧相识,同乡人又在此重聚,这下可不 寂寞了。随后与卫惠林迁往康梯路(今建国东路)康益里 (139弄)4号,次年再搬往马浪路(今马当路),一直住 到1927年初跟卫惠林一道赴法国读书为止。 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巴金多从事社会活动,与朋友们合 办刊物,宣传革命新思潮,写译了不少介绍世界革命先驱 者的文章,还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面包与自由》一书。 1928年12月巴金从法国回到上海,先是借住宝山路鸿 兴里世界语学会,为学会做了不少工作。后与好友索非夫 妇合租宝山路宝光里14号,同住一幢楼。这时他的第一部 小说《灭亡》已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文坛注意。 巴金因之而踏上文学大道,自此埋头写作,成为一个专业 作家了。 “一二八事变”,巴金恰好赴南京看望朋友,得悉噩 耗急匆匆地赶返上海,可原住处已成一片废墟,给日侵略 军的炮火毁了,连同他新写好的小说《新生》原稿也遭劫 化为灰烬。这时真是有家归不得,想到国家,想到民族, 热血沸腾,愤恨使得他一句话也说不出,默默地找到嵩山 路一个朋友开设的私家医院去借宿了一宵。在那儿意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