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

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
作者: 唐晓玲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
ISBN: 9787521205411

作者简介

唐晓玲,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发表和出版作品六百多万字,包括《古画》、“苏州女子”三部曲等九部长篇小说,《城市底色》《逐梦之城》等八部长篇纪实文学,《**花》等十九部中篇小说,《阶级感情》等短篇小说,《千古美谈卓克基》等散文,深得读者喜爱和文学评论家的认可。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文和西班牙文。

内容简介

**章 父亲的礼物 1 19**年,江苏,大丰,南阳镇。 小街上静悄悄的,街两边一字排开的竹器店、铁匠铺、粮站、棉花收购站、布店、小五金店都还没有开门,只有豆*店和小饭店门前炸油条的开始下门板,去河边挑水。 小河边,垂柳、刺槐在晨曦中渐次轮廓清晰起来。河对岸是大片的果园和棉田,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滩涂。早起的农人已扛着犁具、牵着耕牛下地了。 “起来吧,天亮了!” 父亲虽然声音不高,但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蜷缩着小小的身体,悄悄地朝*里面移了移。父亲不由分说,一把拖起他,说:“起来,练字!” 他揉了揉眼睛,睁开,望向窗外,天上还挂着一颗亮晶晶的大星星,他一边穿鞋,一边嘟哝:“周扒皮,周扒皮……” 田野里传来大水牛“哞——哞——”的叫声,好像在应和着他。 那年他六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正是贪睡贪玩、皮得狗都嫌烦的年龄。 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按照父亲定的规矩,黎明即起,描红,背诗,习武。 父亲是小学老师,沉默寡语,做事认真,信奉“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好”的人生格言。 “别分心,坐正,注意握笔的姿势。” 苗正才能树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马驹要上笼套了。 “字如其人,写一笔好字,一辈子*用。”母亲也在一边帮腔。简陋的屋子在母亲的拾掇下,显得一尘不染。 书香墨香,映着窗外**缕朝霞,和着从海边吹过来的咸湿的晨风,弥漫在家的每个角落。 窗外流过四季的风景。 春天花丛中嗡嗡嘤嘤的蜜蜂,夏天藏在槐树叶下的知了,秋天的田野里有灰鹭、田*、蚂蚱,冬天雪后屋檐下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冰凌……他幻想自己和小伙伴们一道,正在油菜地里捉蜜蜂,槐树底下网知了,田埂上逮蚂蚱,敲下冰凌当糖吮。 “注意力集中!”父亲一边看书备课,一边监视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时不时要纠正他握笔的姿势,让他背挺直,腕悬空,横平竖直,一撇一捺都用上劲。每天清晨临摹上一页柳公权的帖,才能出去和小伙伴们玩。 瓜田李下,猴精的他们,溜进田里偷瓜,爬到树上摘果,被人发现,像踩了风火轮的哪吒,一眨眼就没影了。偶尔被逮住,大人作势扭耳朵,揪头毛,雷声大雨点小。白天里,大人们贴出大字报,声势浩大一本正经地声讨;到晚上,他们一群孩子就跑到街上撕下大字报,当废品去卖掉。 那时,他们家没有房子,他和两个妹妹就借住在妈妈工作的单位,南阳镇**的招待所,全家的梦想就是能建一间自己的房子,所以母亲就找了许多零工让他们兄妹三人做。有好几年,兄妹仨放学后就是缝麻袋、压芦帘。几分、几角地攒,攒了十来年,直到他上中学时,才燕子衔泥似的筑起了自己的窝。 “当年我的幼小心灵中,并没有为经济的拮据、辛勤的劳作感到过愤懑,反倒随着渐晓人事,体察到母亲的乐观、柔韧、顽强,越来越感佩这位平凡中国女性的伟大。” 2 “**”期间,他的父亲朱明昌在一所乡村小学当校长。“星期天,他带我到他的学校去,看到校园里贴满了批判他的‘大字报’,我惊恐万分,他却不动声色。他那如山的静默沉稳,让我也不知不觉镇定下来。晚上,校园里就剩下我们父子俩,这时我听到了父亲的歌声。虽然他不再*琴,但开心时会情不自禁地唱歌。半夜里,我还听到了‘猫叫’,我呼唤父亲,他却笑了起来,说是在吓唬房间里的老鼠。我从此也学会了这一招。” 父亲那个年代的师范毕业生,除了文化课,音美体劳,不说样样精通,大致也能略通一二。朱永新曾见过父亲拉手风琴的照片,那时的父亲还是一棵青青校*,颀长身材着白色衬衣,两道浓眉,嘴角微微撇向一边,拉琴的时候一脸陶醉的表情,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做小学老师,做小学校长,还是后来当镇里的文教助理、县聋哑学校的校长,他都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他曾自豪地对我说:‘我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的。’一个普通的教师,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这份荣誉或许就是对他多年追求的*好褒奖了。” 退休后,闲不住的父亲还惦记着聋哑学校的学生,常去看望他们。孩子们见了他,别提多开心,有的拽胳膊,有的抱大腿,有的牵他手,还有的竟跳起来摸他的胡楂子,一个个争先恐后用手语告诉他各种各样的事情。比见了自己的爷爷还要亲。 3 若干年后,已是苏州市副市长的朱永新回忆起父亲逼他练字的光景,情不自禁地感叹:“自然,我没有练好字,尽管还过得去,也有人说我的字有‘风骨’,但终究没能成为书法家。但是歪打正着,有心练字字未练好,却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早晨睁眼即起,每天工作至少比许多人多拥有两小时。当人们还在梦中酣睡时,我已经挑灯早读了;当人们起*洗漱时,我已经工作两个多小时了。小时候还经常埋怨父亲,甚至在心里把他比作半夜*叫的‘周扒皮’。现在看来,这是父亲给我人生*大的财富。如果每天比别人多工作两小时,一年就多了730个小时,50年就多了36500个小时,也就是多了整整1520天,差不多延长了4年的生命!这是每一分钟都有效的生命!” 朱永新说:“我经常叩问自己,父亲给了我如此巨大的财富,我用什么来回报?” “现在,当我每天早晨五点左右起*,在写字台前伏案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浮现出父亲的身影。” 像父亲一样热爱教育,一辈子献身教育,从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到发起新教育实验,像一个“疯子”带领着一帮“傻子”,奔跑在新教育的“试验田”里,播下“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他的身体里,与父亲一样,流淌的是挚爱教育的一腔热血。 4 20世纪90年代,苏州,百狮子桥,苏大教工楼。 这地方号称“百狮子桥”,因南宋时建有石拱桥,桥栏板上雕有九十九只形态各异的舞狮,故名。现如今桥没了,石头狮子也移往了别处。小巷深处,一堵半人高的围墙,围住里面的几栋楼房。 这里住着已退休的教授或意气风发的年轻教员,“他们有的头发蓬乱,有的油光笔挺,他们跨着威风凛凛的二十八寸老凤凰,俨然是所有孩子心中的白马骑士。他们欢快地蹚过百狮子桥门口的斜坡,轻盈地从林地和松树之间穿出,意气风发地向东驰行”。这是朱墨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散文《老松树,*后的朋友》中的一段记叙。 当时能分配入住这个大院的年轻教师,属凤毛麟角,朱永新二十九岁破格评上副教授,两年后又被破格升为教授,皆因他突出的学术成果。年轻的朱永新教授,不仅发表了数百篇论文,还出版了近百万字的专著《中华教育思想史》,这部巨著被学术界认为是填补了我国教育思想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那时年幼的我睡在家中的客厅,而那里还兼作父亲的书房。清晨醒来,父亲的书桌上就已经亮起了萤火似的橘黄灯,在迷瞪的眼中飘飘然地游移,像是蠕动的温暖的小兽,从梦里一直爬进我的心间。我端着小板凳坐在水泥砌的阳台上,大声地读着英文课本,金色的曦光在不远处的檐瓦上粼粼地**。” 朱永新说,自己看书写作的时候,朱墨会拿着凳子坐在自己边上一起看;时间长了,朱墨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他上小学前就学会自己阅读了”。 诗人惠特曼说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看见*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对象就成为他的一部分。人的一生是围绕童年展开的,孩子在童年阶段看到的东西、积累的经验是他进入成人世界*重要的基石。 5 朱永新若干年后发起和推广新教育实验,追本溯源,他儿子朱墨应该是他*早介入的研究对象。 朱永新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他的教育理念,“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他也让儿子学过风琴、书法、绘画等,但他没有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喜欢的就坚持,不喜欢就拉倒。他和妻子反复向孩子强调的是,成绩波动和下降是可以原谅的,谁也不是超人,而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原谅的。比如说谎,比如对老师没礼貌,与同学相处不团结不友爱,这些*常行为习惯被许多家长认为是小事,孩子只要学习好分数考得高,其他都是次要的。但朱永新教育孩子都是从这些*常小事着手,一旦发现有坏苗头,立刻批评教育,让孩子懂得追求良好的品格比追求高分数*重要。 李镇西说过,我一直有个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超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当然相当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一个孩子是否有教养,出门在外是否懂礼貌、讲卫生,言行举止是否得体,都跟家庭教育有关。 比如一个孩子见到长辈就说“叔叔好”“阿姨好”,在公交车上也会主动让座,我们**反应会是什么?肯定不会问这个孩子是哪个学校的,班主任是谁,而是会说这个孩子的家教真好。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满嘴脏话连篇,粗俗不堪,我们肯定也会说是家长没教育好,而不会说是班主任没教好。李镇西说根据他多年的观察,很多学习成绩拔尖而且很有教养的人,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而是家长培养出来的。 家教好,是人的根基,就像一棵大树,根深才能叶茂。 朱永新那时除科研和教学任务外,还担任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也是全国*年轻的大学教务处处长,但他还是利用清晨早起的习惯,与孩子共读共写,让孩子通过写*记,开始细心地观察生活,对大自然,对人情世态,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描绘。 朱墨上小学时每天记的*记,后来结集出版成《老虎拉车我敢坐》,初中时出版了《我和老爸是哥们》,高中时出版了《背起行囊走天下》。有人问朱墨怎么和老爸是哥们儿,朱墨说,从懂事开始到现在,他觉得父亲没有架子,还举了很有趣的例子,有时他会叫父亲的绰号。父亲听见了也是云淡风轻,还打趣他,“反正你和我一个姓”。这爷儿俩,还真是相处得像哥们儿。朱永新比起父亲朱昌明,*幽默,*开明,当然也*有学问,但每天清晨和儿子共读共写的情景,仿佛使人回到20世纪60年代南阳镇上的那间陋室,父亲在备课、批改作业,儿子一丝不苟地在描红,描柳公权的帖。 一幅新时代的“耕读传家”图。 如何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 如何培养孩子自觉、自律、自信的心态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当代教育领**物朱永新实践所得 亲子共读——易行而高效的家庭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