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秦
原售价: 22.80
折扣价: 16.60
折扣购买: 刘邦(半文盲的金领之路)/创业者读史系列
ISBN: 9787551801959
1.战国末期,一声婴。帝:时势造英雄 只有凭借全新的视角,经过精心地捕捉,才能精准地抓住钱塘江大潮那 一瞬间的绚丽多姿。如果受到僵硬惯性思维的束缚,那一瞬间的美妙将被弄 得支离破碎。如钱塘江大潮一般,一个时代的终结,总会出现充满诱惑的潮 流与僵硬的惯性思维之间的博弈,残阳血染的战国也不例外。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此时,正值 周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楚考烈王7年,秦国出兵将最后一位天下共主— —周赧王活捉,宣布东周灭亡,天下一统的趋势越发明朗。秦国独强,而六 国皆弱,统一全国的任务自然落到秦国身上。 自周平王东迁,周王朝定都洛邑(今洛阳),再塑政权,史称东周。东周 前期为春秋,后期为战国。由于周天子的权力逐渐被削弱,诸侯王在地方上 坐大,导致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和战国七 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争相迭出。 春秋时期称霸中原的齐国和晋国,在战国初期分别出现了田氏代齐(田 氏家族代替姜氏家族统治齐国)和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家将晋国一分为三 )的重大政治事件。两国破亡,绝非简单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所能解释, 根源在于两国的治国之术。世间没有不变的金科玉律,一味地因循旧理,只 能跌入固步自封、削弱灭亡的深渊。只有因时变法,因地制宜,以全新的制 度和先进的技艺装备自身,才能在惨烈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 齐国与晋国在前人的功绩下墨守成规,于是夭折在战国初期。秦国、楚 国与燕国处于中原地区的边缘地带,在与旧势力的对决中,逐步进行了改革 ,最终得以由春秋过渡到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国与齐国蓬勃的朝气和进 取意识将战国时期的兼并之战演绎得更加惨烈和血腥。老迈的秦国、楚国、 燕国在战国初期的新老对决中,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 战国是热血青年的时代,老迈孱弱必然会被残酷淘汰,青春激昂的血液 才是战国弓箭和战车的发动机。面对赵、魏、韩三国的蛮横和田氏齐国的无 礼,秦国、楚国与燕国也不甘沉沦,它们按住战国潮流的脉搏,开始了大刀 阔斧的改革,重新披挂上阵,在硝烟中再现神勇。 怀着吞并对方的野心和一统天下的宏愿,战国七雄分别在兵家必争之地 排兵布阵。截止到刘邦出生的公元前256年,秦国最终技高一筹,得以虎视 关东六国,加快了统一天下的步伐。 在一统天下的擂台上,秦国与其余六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较量,以六场 全胜的战绩成为最大的赢家。秦国以并吞八荒之心强烈地冲击六国君臣最后 的心理防线,最终将六国逼迫到一个阴暗的角落,成为胆寒心怯、瑟瑟发抖 的“老鼠”。必胜的信念经过多年的磨砺,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秦国社会 的每个角落: ★变法固本、薪火传承的对决。 秦国以商鞅变法自强。秦孝公任用商鞅在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间 ,集中地在秦国进行了两次变法。变法的内容主要是:政治上普遍推行郡县 制、建立什伍连坐制;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重农 抑商的政策,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建立二十军功爵制,废除旧贵 族特权。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形成了一整 套完善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这足以保证秦国君臣一心、官民团结,凝聚 全国之力,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相较而言,六国的改革目的相对单一,只是自保而已。魏文侯虽然任用 李悝变法,革新魏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但改革重点放在了武卒制度上;楚悼 王任命吴起开展精兵简政和削弱旧贵族的政治改革;赵武灵王在赵国倡导胡 服骑射,侧重于骑兵改进;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施行以“术”协调韩国君臣 关系的政治改革;齐威王任命邹忌在齐国进行吏治改革;燕昭王筑造黄金台 以招揽四方之士。 六国的局部改革只是侧重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某一方面,形成的制度 体系前后脱节,极不配套,不仅施行起来相互掣肘,还限制了日后的改进。 因此,在变法固本的起步阶段,秦国就已经占据了上风。 在薪火传承方面,六国更是无法与秦国比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 秦国迅速崛起。虽然秦孝公的后继者秦惠文王杀掉了商鞅,但变法的成果被 坚定不移地保留了下来,并大力推行。之后的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 秦庄襄王更是不遗余力地将商鞅之法巩固完善,最终商鞅之法成为秦国的金 科玉律。秦王赢政奋六世之余烈,才得以轻而易举地完成统一大业。然而, 六国的局部变法随着君王的更换,或停滞不前,或被彻底废除。 纵观中国历史,每次变法改革都会出现新旧势力的对抗,攻击和反攻击 的事件在所难免。在薪火传承的过程中,秦国抵抗住了旧势力的反扑,最终 将商鞅之法贯彻下来。而六国初显成效的变法在更换君王之后,或被废除, 或不加改进,最后丧失了传承的价值。秦王成为体制内的君王,而六国的君 主依然处在体制之外,六国便再输一筹。 ★合纵连横、灵活外交的较量。 面对异常惨烈的战国兼并战争,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之术。其中 以秦国为主的连横政策和以楚国为主的合纵政策成为战国时期最经典的博弈 之术。纵观春秋战国,拥有统一天下能力和气势的,必然是秦国和楚国,而 连横与合纵的较量,就深刻体现着两个大国势力的此消彼长。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