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90
折扣购买: 一个汉朝皇帝的画像
ISBN: 9787521205251
**宾,河北蠡县人,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现居北京。自2000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研究,对西汉历史重度痴迷至废寝忘食,说起《史记》《汉书》等史书如数家珍。一场大雪过后触景生情,遂将历年所思所得写成18万字,连缀成篇。
汉文帝前元七年,贬居长沙的贾谊应召来到长安。此次回京,距离他上次被贬已经过去了三年时间。长安的政治气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贾谊势同水火的开国元勋灌婴、周勃二人,一个亡故,一个已经回到绛县封地,不再过问朝事。没有了功臣掣肘的汉文帝大权独揽,而此时的贾谊不过二十八岁,向来都被皇帝所*信。所以他**有理由相信,自己大展抱负的时代来临了。 此时的汉帝国已建立三十年,干戈止息,黎民乐业,一派政通人和景象。然而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之下,却是无所不在的危机。诸侯王占据东方大片的土地和矿山,匈奴在北方虎视眈眈,一有机会就准备对汉朝咬一口;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导致民生渐渐凋敝,贫富分化、强弱兼并的情况时有发生;经过战乱之后好不容易收拾起来的人心又开始涣散,出现了种种令人发指的犯罪现象,并呈愈演愈烈之势。这一切,都让身在长沙国的贾谊忧心忡忡。他一再向皇帝上书,要求早*采取措施,将这些危机扼杀,可是皇帝却迟迟没有下手。他在遗憾之余也渐渐明白,皇帝的位置当时还没有坐稳,尤其是有开国元勋大量在位的情况下,汉文帝也难以有所作为。所以他学会了等待,总算等来了这**。掌握权柄的功臣元勋已经基本失势,汉文帝召回了流放在外的贾谊,终于可以重修当年的新政了。 贾谊来到长安,仔细观察京中风土的变化,留心各色人物的面貌,从内城到外城,从北阙甲第到城外诸陵,从权贵到贱民各阶层的动态他都不曾放过。三年不见,长安比原来*大*繁华了,街市上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华丽,似乎人人都趾高气扬。真是一副太平治世的景象啊。可是很快他就陷入了疑惑,怎么那个叫邓通的人在长安有那么大权势,他是什么来头?怎么长安人越来越迷信?怎么还有公然买卖奴隶的行为?三年了,怎么这个社会人心还是一点正气都没有,都想不择手段一步登天?他登门拜访已经身为丞相的老师张苍,张丞相摇头不语;他入市寻找卖卜的司马季主,司马季主笑而不言。酒后与好友宋忠畅谈,宋忠仗着酒劲儿说道:“你的四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 四个问题是一个问题?贾谊*加疑惑了,待要再问时,宋忠已经装醉不肯说了。 *到召见那**,贾谊一早就来到未央宫。在小黄门宦官的**下,贾谊走过弯弯曲曲的回廊,经过高高低低的台阁,来到仙乐飘飘、喧喧闹闹的一座宫殿前。他以为是要直接见陛下,没想到小黄门回禀过之后,又领他离开那里,来到远处的宣室殿。贾谊入殿,凭几而坐,从早上等到中午,从中午等到黄昏,没有一个人过来跟他说话。只有小黄门及时地送来餐食饮水,才不至于饿着他。贾谊好生无聊,索性站起身来,在殿中来回踱步。在等待的时间里,他用心地整理着自己将要对陛下说的话,提炼出要点和警句来:对诸侯王必须遏制,如果不想武力解决可以采用“推恩令”;对匈奴要加强警惕,要多养马,为将来的反*做好准备;对兼并现象必须予以禁止,尤其应当打击不法豪绅勾结官员鱼肉乡民的行为;对权贵也要好好管教,筛选出一批敢作敢为的新型官员来,放手让他们去做;对贫苦百姓要减轻刑罚,多多救济,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稳定,收拾涣散的人心……贾谊把该说的话一遍遍在心里回放,确保不会落下任何一个要点,还要做到言简意赅,在*短的时间内讲清楚。 ·十年来历史类人物研究的重要收获,一个文史重度痴迷者饱含**的作品; ·对一个被低估的帝王生平做了全景式剖析,揭示了造就“文景之治”的真正主角; ·通过历史的横截面探究复杂的人性,展现其中的光荣与梦想、阴谋与爱情……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熟读历史,方知将来; ·我们为什么痴迷汉朝?为什么一提起那个时代就豪情满怀,壮心不已? ·班固: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