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44.70
折扣购买: 马利纳
ISBN: 9787559481771
◎作者 英格伯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 1926-1973),奥地利诗人、小说家、剧作家。 1926年6月25日,出生于奥地利克拉根福的一个教师家庭。 1945年至1950年,先后在因斯布鲁克、格拉茨和维也纳学习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8年5月,与诗人保罗·策兰在维也纳相识,并秘密相恋。 1953年,获得“四七社”文学奖。同年,第一本诗集《被缓期的日子》问世,让她一举成名。 1953年至1957年,生活在意大利,结识并通过奥地利作家亨策,接触到意大利和欧洲的音乐剧,使她的文学创作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1950年代后期,她辗转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广播剧《曼哈顿的好上帝》。 1960年代初,应邀在法兰克福大学做了一学期诗学讲座,其后她的创作重心由诗歌转向小说。 1961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三十岁》。 1963年后,带着“死亡形式三部曲”的构想漫游欧洲。 1965年,再次移居罗马。 1971年,完成小说《马利纳》的写作和出版。她在小说集《三十岁》发表到《马利纳》问世间的10年中,对自己“死亡形式三部曲”的构想不停思索。除了1976年出版的未竟之作《弗兰扎事件》,以及只余残篇的《范尼·戈德曼的挽歌》,《马利纳》是她“死亡形式三部曲”中生前唯一发表的作品。 1973年10月17日,在公寓因烟头引发的火灾中,不幸于罗马去世。 ◎译者 董勤文,毕业于复旦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硕士。现主要从事中德同声传译工作。
一颗火热的心被无尽的等待、冷漠和暴力碾成灰烬 一个女人原本可能获得的全部幸福 都在“今天”化为泡影 前方没有出路,有的只是任谁都无法穿透的冰冷墙壁。 ◎英格伯格·巴赫曼被奉为奥地利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1990年,她的作品被翻成英文之后,被称赞“能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塞缪尔·贝克特最好的作品相媲美”。 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里推荐阅读的当代奥地利作家。被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称为“20世纪奥地利最智慧的女人”。 ◎“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埃莱娜·费兰特最喜欢的40本书之一。 巴赫曼曾有过一个名为“死亡形式三部曲”的写作构想,《马利纳》是其中之一,她在生前只发表了“死亡形式三部曲”中的这一部作品。 诗意的语言构成意识的流动,像汹涌的潮水一般将小说汩汩推进。 现实、梦境、呓语、童话、通信、虚构中的虚构对话,平实的、狂暴的、自省的、残酷的文字逼着“我”最终正视现实,那里只有坚实的墙壁而已。 “只有当人们与当代文学保持那令人眩晕的距离,才能真正读懂这部充满自白、富有变化的作品。” ◎小说《马利纳》于1991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主笔改编,由新德国电影异将韦纳·施罗特执导、法国女星伊莎贝·于佩尔担当主演。该片荣获1991年德国电影最佳长片奖。 ◎护封上的兰花有“热烈”之意,被灰色的蝴蝶压住,昭示原本汹涌的热情终遭暗淡的命运。 内封上的图案是泡桐花,象征“永远的守候”,是对爱的执着与坚持,哪怕得不到回应。 红色字体与裸脊上的红色锁线相呼应,代表一份决绝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