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48.20
折扣购买: 报人孙犁:重读孙犁随笔
ISBN: 9787201192963
痴迷的《大公报》读者 若问:报人是靠什么炼 成的? 答曰:报人当然是靠报 纸炼成的。 再问:报纸是怎样炼成 报人的? 答曰:你可以去问问成 功的报人:有哪个不是从读 报入门的? 是的,没有哪个报人不 是从读报入门,进而历练成 为报人的。 孙犁先生同样是如此。 (一) 1982年2月,孙犁先生写 了一篇《报纸的故事》,真 切地写到了他早年与天津《 大公报》的不解之缘—— 1935年的春季,我失业 家居。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 ,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 这在当时确实近乎一种幻想 ,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 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 后。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 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 份报纸。村公所就更是谈不 上了。而且,我想要订的还 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 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 报》。这种报纸,我们的县 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 断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 区,即子文镇上是没人订阅 过的。 《大公报》是在天津出 版的一份全国性大报, 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 法租界,其创办人是英敛之 。他在创刊号上发表《(大 公报》序》,说明报纸取大 公之名,意为“忘己之为大 ,无私之谓公”。英敛之主 持《大公报》十年,奠定了 其作为华北地区大报的基础 。但后继者没有延续下来, 后被迫停刊。1926年9月, 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 组新记股份公司,接办《大 公报》。张季鸾、胡政之等 优秀报人,坚持不党、不卖 、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 ,敢于直言,指斥时弊,赢 得了大众的欢迎。特别是九 一八事变后,《大公报》主 张抗日,态度鲜明,连续发 表了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西北 通讯,首次披露了红军长征 的情况……凡此种种,使其 成为当时全国报界的“龙头 老大”。 孙犁说:“我在北京住过 ,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 《大公报》。现在我失业了 ,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 看这份报纸。我认为这是一 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 问、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 人,编辑的报纸。至于当时 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例如 《益世报》《庸报》,都是 不学无术的失意政客们办的 ,我是不屑一顾的。” 此时的孙犁,年方二十 二岁。虽然失业在家,但他 的眼光很高,志向很大,单 从读报而言,即可看出其取 法乎上,不肯降低自己的阅 读品位。“我认为《大公报 》上的文章好。”孙犁写道 ,“它的社论是有名的,我 在上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 给我们当课文讲。通讯也好 ,有长江等人写的地方通讯 ,还有赵望云的风俗画。最 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副刊,有 一个文艺副刊,是沈从文编 辑的,经常登载青年作家的 小说和散文。还有小公园, 还有艺术副刊。” 孙犁对这份报纸的版面 设置、风格特色,如数家珍 ,可见他是一个非常忠实的 读者,用今天时髦的说法, 够得上一名“铁粉”了。这一 方面说明,读报已经成为他 的一种生活习惯;另一方面 ,也说明他对这份大报不仅 仅是读者,还有更高的期待 ——“说实在的,我是想在 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 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 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 。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 一份《大公报》。”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