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年选系列

2019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年选系列
作者: 编者:韩小蕙|责编:李珊珊//蔡安//欧阳蘅
出版社: 花城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5.30
折扣购买: 2019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年选系列
ISBN: 9787536091191

作者简介

韩小蕙,女,1954年生,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光明日报社《文荟》副刊主编,高级编辑,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北京作协签约作家,北京市东城区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韩小蕙散文代表作》等20部。有作品被译往美国、匈牙利、韩国等。获中国新闻界荣誉韬奋新闻奖、首届冰心散文奖、首届郭沫若散文优秀编辑奖、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2003年应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成为新中国首位在该馆演讲的作家和编辑,并获友谊与进步奖、国会参议员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奖、旧金山市市长奖等。

内容简介

敕勒川(节选) 梅岱 探索《敕勒歌》,不能不回到它所描绘的主体——敕 勒川。 我虽说是生在长在敕勒川的敕勒川人,可对敕勒川的 往昔以及这块神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还是知之甚少 。 去年8月,正是塞上秋高气爽、羊肥牛壮的丰收季节, 我回到敕勒川,驱车数百里从包头到呼和浩特横穿敕勒川 的中心地带,又一次领略了这块广袤无垠、美丽富饶的地 方。走进位于土默特右旗的敕勒川博物馆和位于呼和浩特 南郊大黑河畔的昭君博物院,专访了研究敕勒川历史文化 的敕勒川文化研究会会长,也是我的同乡伏来旺先生。看 到博物馆里丰富翔实的展陈和专家们富有创意的研究成果 ,像是穿越了一条悠长曲折的时光隧道,使我走进了敕勒 川的历史。有人说,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还乡。写敕勒川, 当然就是我的一次还乡,回到我熟悉的但又了解不深的故 乡。 敕勒川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是一块陌生的地方。 翻阅历史文献典籍,可以零星地看到敕勒族、敕勒人的表 述,而很难找到敕勒川的踪影。敕勒川有些扑朔迷离,以 至在今人的一些文章中,常常把敕勒川错放在山西、甘肃 、宁夏甚至是新疆的地图中。其实,《敕勒歌》再清楚不 过地告诉人们,“敕勒川,阴山下”,阴山就是敕勒川的 参照物,阴山在哪儿,敕勒川就应该在哪儿。北齐的《魏 书》《北史》均有明确记载:“列置新人于漠南,东至濡 源,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卷一百一十九,亦有相同记载。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阴山山脉西起内蒙古巴彦淖尔 市境的狼山、乌拉山,向东经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境的大 青山、蛮汉山,再经乌兰察布市境的灰腾梁山、大马群山 ,东至河北省境的滦河上游,全长1200公里(折合古代三千 里左右),南北宽50~100公里。阴山山脉东西绵延横亘在 中国正北方,像一只巨大的臂膀把敕勒川揽在怀中。它的 南边就是地图上黄河“几”字形最上边的那一横。北依阴 山,南临黄河,海海漫漫、一马平川,可谓负山抱河、纵 横四域、通达八方。历史地理学家把中华文明分布划为三 条线,第一条在北纬41°,称之为农牧分界线,敕勒川正 好在这41°的农牧分界线上。有阴山抵御西伯利亚吹来的 寒流,又有黄河丰沛河水的浇灌,敕勒川确实是块宜农宜 牧、美丽富饶的风水宝地。 敕勒川虽地处塞外边陲,可它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早 在70万年前,我们的先人们就在这里渔猎和耕作。20世纪 70年代,考古学家们先后发掘呼和浩特“大窟遗址”、托 克托“海生不浪遗址”、包头“阿善遗址”,出土的大量 石器、骨器、陶器都向世人宣示,这里也曾是中华多元文 明的源头之一。还有著名的阴山岩画,散布在绵延千里的 阴山深处,镌刻在岩石上的画图,生动古朴,内容十分丰 富,反映了原始人类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 当代人可以从一幅幅古老岩画中透露出的文明信息,去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