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复旦大学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5.90
折扣购买: 危机与变局(大清史事)(精)
ISBN: 9787309141795
粗识康熙,恐怕不少读者来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及相关 的影视作品。少年天子康熙与宠臣韦小宝,设计擒拿力大 无穷的奸臣鳌拜。韦小宝狡诈.康熙冷静、随机应变。两 个十多岁的顽童扳倒身经百战的大将军。这当然是金庸的 戏说了。 民间流传过一个令人恐惧的传言。旗人人中原遭天谴 报应,清官传染起天花,此病无药可医。顺治帝就是得天 花暴亡。康熙两岁得天花,被弃置宫外,幸得汉人婆婆的 精心照料,得偏方而活了下来。大难不死且获终生免疫, 赢得了皇室继统的唯一条件。这也是坊间的传闻而已。 康熙继承大统,确是祖母孝庄太后的决断。孝庄是个 极具政治睿智的贤者。当年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目的是要 多尔衮扶助儿子福临(即顺治)承继帝位。孝庄遴选接班人 的首要条件,是对政治大局的洞察能力,以及驾驭复杂政 务的定力和谋略。在诸多皇孙中,唯有康熙聪明好学,勤 奋研读四书五经,对治国之道颇有心得。正是如此天赋, 才获得孝庄的青睐和顺治的认可。自康熙六年,少年天子 十四岁亲政,到六十一年驾崩,嗣位长达五十六年,开创 大清盛世,确实彰显了治国之雄才大略。 康熙治国之要诀,就是两个字:一诚,二和。诚者, 取信于民,以诚为正道;和者,和而不同,不走极端,社 会和谐。要做到这两点,须有宽广的政治胸怀,以民为本 的人文情怀。康熙的一生实践了“诚和善治”的诺言。 康熙之文韬武略得益于对儒学的理解和应用;也善于 在处置具体政务中体悟成败得失,且举一反三,考察利弊 ,总结经验。诸如,康熙从靳辅治理河患之曲折中体悟到 应以重民生为固国之本;用人任贤,既要兼听,更要督责 ,不图政绩之虚名。这些体悟便来自中国儒学传统的哲理 启迪。为此,康熙亲自主持经筵日讲,读讲儒学经典。这 种类似高官读书会的讲学实践可谓是一个创举了。 以民为本,是鉴定官吏能否廉政、勤政,政府是否清 明公正的试金石。康熙自然将清明吏治、惩治贪污列为政 务之要。官吏腐败,政府焉能清明?百姓何以聊生?社会何 以和谐? 中国儒家是理想主义者,康熙亦然。树清官典型,训 勉封疆大吏,问责内阁重臣,目_的是要营造廉政的从善之 风。可惜,晚年的立皇储之争,使朝廷陷于内乱,政务疏 于监督而放任松弛。康熙无暇顾及廉能吏治,由此,冀希 清官效应的廉政建设便成了虎头蛇尾的烂尾工程。康熙的 晚年有心无力,只有发出无奈的叹息了。 康熙在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平定噶尔丹之乱的内政 外交上,均取得骄人成就。但影响力甚巨,至今还哺益华 夏民族的,还是集典修史的文治兴邦之举。康熙将承传中 华民族文化遗产列为安邦兴国之要务,选聘鸿儒,编修《 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为中华文化史搜集文化 珍籍。这才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功绩。康熙集典修史的文治 ,尊重知识士人,倡导学术公正,求同存异,善于融合多 元文化观念,更是营造了文治兴邦的文化语境。若说史无 前例,康熙是当之无愧。 康熙的文韬武略可圈可点,但在立皇储一事上却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