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续)

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续)
作者: 谢彦君 王宁 马波 肖洪根 保继刚 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9.70
折扣购买: 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续)
ISBN: 9787100192378

作者简介

谢彦君,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基础理论、旅游体验和旅游研究方法。 王宁,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社会学、消费社会学。 马波,青岛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文化学、旅游制度经济学、区域旅游规划与发展。 肖洪根,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社会学、旅游科学理论、旅游与文化、休闲与社会。 保继刚,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地理学基础理论与旅游规划。

内容简介

保继刚:我有一个学生的论文就是对历史城镇的创造性破坏模型进行修正,这篇论文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的一等奖。文章的结论是,中国的行政干预力量很强,行政干预会避免历史城镇进入最后的毁灭阶段。这就是西方理论的本土化过程。我也曾验证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中国是否适用,结果发现,它作为解释模型已经很好用,不需要修正。当然作为预测模型也跟西方一样,是存在问题的,尤其是它的拐点问题没有解决。不过,作为解释模型,好像不需要修正就可以应用。 王 宁:本土化有几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说要从国学中提炼中国化的概念,把西方的概念全部替换掉。这种观点比较极端和边缘化。另外一种是说,西方理论解释不了中国现象,国内学者可以找到一些原有理论忽略的变量,或者把模型修改一下。这其实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叫它国际化也好,普遍化也好,本土化也好,实际上就是效度化,即研究要有效度,对现实要有解释力。现在大家最反感的是,拿一个模型来生搬硬套,切割中国现实。但这种“食洋不化”现象其实是由研究者的不合格造成的,这种不合格不能成为大家拒绝与国际对话的借口。所以我们要避免两种做法,第一种是“食洋不化”,就是用外国的东西来生硬地切割中国现实。所有的社会科学都讲究效度,要结合中国的情景。第二种是“食土不化”,就是描述了很多内容,但却不知道本身在世界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如何。我老是觉得中国要有世界主义的自觉,要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要有比较的视野,不要孤芳自赏,不要老是“厉害了我的国”。中国真正的特殊性没有这么多,可能有很多东西与国外相同,比如现在 90 后的AA 制,已经非常普遍,跟国外是一样的。要避免“食洋不化”和“食土不化”,关键就是要回到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效度化、科学化、真理化。 马 波:这是跨时空的。 谢彦君:你说的第二个是“食土不化”,还要加一个“食古不化”。 聚焦旅游国际化、本土化,前沿性突出。 本书以本土化和国际化之辩为轴心,集中讨论了旅游教育界、产业界、科学界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知识生产和应用方面的前沿问题的讨论,视角新颖,观点独到,认识深刻,权威性较为突出。 由谢彦君、王宁、马波、肖洪根和保继刚联合署名的《旅游学纵横》是2013年出版的《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的续集,也是五位旅游学者“五年之约”的第二轮成果。因他们的“共同身份”“共同关切”“共同关注”以及相异的学科背景,五位学者的对话得以在相同的根基下,萌发思想交锋的张力;因畅言无阻的论辩氛围,许多崭新而深刻的观点不期浮现并得到持续的商榷。本书以“本土化和国际化之辩”为轴心视点,围绕旅游学的学科教育、学术研究、就业实践这三大模块展开,它们贯穿始终、相互渗透,在不同的次主题下各有侧重。本书在学术上的前沿性和风格上的对话性,不失为一本向旅游学专业师生和政府管理人员解疑释惑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