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在庐山遇见王阳明
ISBN: 9787521215533
奔跑,江西修水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现居北京。出版有旅行文化散文集《面朝大海 烧水煮茶》,作品见于《博览群书》《散文》《苏州杂志》《天津文学》《旅行家》《光明日报》等。
淳熙十三年春 早春二月 二月的江南,春寒料峭。这个叫陆游的花甲老者在家铺纸磨墨,给朝廷打报告说,我的“祠禄”即将到期,恳请给个职位,我还想做点事。 “祠禄”是宋朝安置官员的一种方式,就是挂名某个道观主事,不必实际到任,发半薪。大宋朝官员薪酬高,半薪也能过得不错。这样可以让一些“不合拍”的人靠边站,也可以为一些职场窘迫者提供一个急流勇退或伺机再起的通道。这个制度,很贴心。 这些年,陆游就这样领着一份祠俸,住在山阴(今绍兴)老家乡下,读书、写诗、与老乡交往。他写冒着微雨去锄瓜,也写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些年他有点分裂,常常回忆多年前在汉中前线和蜀地的生活,在脑海里一遍遍演绎那金戈铁马兵出陇右的宏大情景。而放下笔后,他或者去隔壁老叟家品尝新酿的女儿红,或者下地去除草,午饭后则歪在榻上,昏昏欲睡之际,读几页陶诗。 这日子一过五年,也就这么蹉跎着,祠禄到期,是个向朝廷开口的机会。说起来,这“祠禄”还记在成都玉局观名下呢。陆游难免胡思乱想。如果朝廷再派他去南郑前线,他仍是愿意的。他曾在那干过八个月,时间虽然短,却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因为和议,仗不能主动打,但朝廷派了枢密院枢密使王炎担任四川宣抚使,是有心备战的。陆游虽只是个参谋,但是个公认的干才。他积极出谋划策,撰写北伐计划《平戎策》,或者戎装大马,驰骋各处视察防务。一切都部署妥当,只等朝廷一声令下。 八个月后,等来的不是出兵命令,而是王炎的调令,陆游也被安排到成都当一个参议官。后来在嘉州、荣州等地辗转,七八年间担任一些不怎么重要的官职。他是从汉中出发入的川,走金牛道,蜀道崎岖,但山河壮丽,陆游写了不少诗。他是冒着细雨,骑驴过的剑门关。到成都后,住在武侯祠附近,后来搬到杜工部住过的浣花溪畔。这都是他敬重的先贤。一个参议官也没有太多正经公务,他就在家种种海棠。 可喜的是,老朋友范成大竟也入了川,而且担任四川制置使要职,成了他的顶头上司。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范成大比陆游小一岁,是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同届,只不过陆游是个“落榜生”。当年陆游从福州调到临安敕令所时,他也从地方调到京城,监管太平惠民和剂局,后与陆游前后脚调到枢密院做编修,成了同事。如今地位悬殊,陆游虽有点讪讪然,也没有什么不服气的。这位老同事,为人宽厚持重,忠诚干练,诗文也好,出使金国表现得尤其有气节,人们赞誉他有“古大臣”之风。 因为范成大的宽厚诚恳,陆游在郁闷中渐渐张扬了本性。口无遮拦议论朝政不算,喝酒泡妞玩乐写诗一件也没落下。有人看不过去,批评他放浪形骸、不拘礼节。陆游对此表示蔑视,干脆自号“放翁”予以回击。为此,范成大还乐呵呵到他家敲门,专程祝贺他得了一个新号。陆游对范成大也不放过,好几次专门写诗提醒他不要忘记前线的将士。三年后,范成大调回朝廷任职,陆游送行,他们留下了令人心动的唱和诗作。 陆游入川的成果之一,是他的确娶了一个川妹,带回浙江,而且生了一个女儿,可惜夭折在他即将履新的任上。对这次乞官,他没想到朝廷批复得倒很快,而且把他安排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地方。 去临安 淳熙十三年(1186)三月,陆游的新职务“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任命下发,他应召入朝面圣。 官阶晋了一级,五品,虽仍是个“代理知州”,但是个货真价实的军政民政统管的实职。严州就是建德府,领六县,在临安西南不远。范文正公在此担任过知州,那时叫睦州。陆游高祖陆轸也在此担任过知州。这个安排圣恩浩荡,看得出皇帝的善意,但陆游还是有点怅然若失。 山阴算是朝廷的京畿,去临安也不过一天的路程。这条道陆游往返太多次了,而且满是沮丧的回忆。陆游是贵族世家。祖父陆佃受封过公爵,父亲陆宰当过京西转运副使,罢官回家后他不再问政,却成了名震江浙的藏书家。在宋朝,贵族和重要级别官员的子弟在谋出身方面是有内部政策的,即只要“锁厅”考试通过,就可以获封“登士郎”,相当于礼部考试的进士。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参加了在临安举行的“锁厅”考试并得了第一名,无意碾压了秦桧的孙子秦埙。宰相生气了,后果很严重。次年,陆游又报名参加礼部考试,那是庶族子弟谋出身的地方,秦桧竟然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 这些说法是见诸史书的,有点戏剧性,可是小小的陆游在秦桧那里能算个啥?史官借题发挥也是有可能的。不过,所谓“贵族”和“清流”的分野,估计哪个时代都难免。出身总是一个好用的标签,有人在此找优越感和特权合法性,有人在此立志,奋发图强爬台阶。这两类人相互的那点不待见,会反映到很多方面。比如秦桧就出身“清流”,他上位后主政十多年,多重用清流士人,“登士郎”是不吃香的。有人进而分析,“贵族”和“清流”的分野反映到政治倾向上,就有所谓“保守”与“改革”两派。北宋时有“旧党”与“新党”之分,到南宋则是“主和”与“主战”之别。贵族是既得利益者,要取守势,清流后进,则要取攻势,这有一定道理,但这个阵营向来并不那么泾渭分明。 陆游参加内部考试不算,还跑去参加礼部考试,与那些庶族子弟争饭碗,关键他还是个终身主战派。这有点拧巴,让他两头不讨好。按理陆游是有家学渊源的。祖父陆佃是熙宁甲科进士,在熙宁新政中能安然自保,可见其官场功力之深。当年,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个阵营的主要成员,都是轮流遭受过贬官和流放的。《宋史·陆佃传》中有个记载,或可管窥陆佃“不倒翁”的奥妙。据说王安石征求陆佃对新政的意见时,他回答说:“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这个断语是一语成谶,即使现在,都不得不惊叹这个陆佃的见识。也因此王安石只召他为国子监直讲,并不重用他。陆游曾有诗讲到这一段,说祖父“淡然清班中”,即不站队,“议论主中和”,即谁也不得罪,所以他能在宦海风涛中安然无恙。这个陆佃,生前封吴郡开国公,死后又获追封楚国公。这可是“从一品”的殊荣。 可见,长辈的政治智慧,陆游是一点也没学会。从他这次入朝“面对”的表现来看,他大概再次辜负了皇帝的一片心意。 临安春雨初霁 对一个士人而言,“面对”的机会是让人兴奋的,得君行道的那点小心事总是按捺不住。陆游也一样,他有很多话要对皇帝说。他安静地待在旅馆,等待宫里的传唤。在这寂寞时光中,他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当下心情: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临安春雨初霁》) 闲着没事,他将就着用旅馆里的窄幅纸张斜过来练习草书,或者在临窗的茶几上玩玩茶道,晚上则辗转难眠。这江南的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明天巷子里准能听到货郎叫卖杏花的吆喝声。他有些感慨,觉得自己漂泊多年,世道人情凉薄如此,是什么风又把我吹到这临安来了?随即又自我安慰,不是自找的吗,不要再作风尘之叹了,不妨逗留几日,清明前再回家吧。他是七月才赴任严州的。 一个春日,为这首杏花诗所诱惑,我专程去寻他住过的这条深巷。以前叫砖街巷,现在叫孩儿巷,离西湖不过一公里远。在现代建筑的森林里,找到这标记着“孩儿巷98号”的江南古宅不难,这里已经是声名远播的“陆游纪念馆”。白墙黛瓦,两进三开间,双层回廊,还有一个庭院,带着一口幽深的青石八角水井,是看惯的江南宅院格局。这里离中山路不远,那是当年临安的十里御街。在御街遗址,透过保护的玻璃,据说能看到古人走过的石板故道。那上面,一定也响起过这位旅人往返皇宫的脚步声。不过,这里距离大内还是有点远的,陆游曾描述过走御街进宫的情景: 空墙烟柳遥迎马,辇路春泥欲溅靴。 (《延和殿退朝口号》) 宫里终于有了信。这次他被引到延和殿候着,他站在中庭,闻着空气中淡淡的熏香,让自己平静下来。等了一会儿,孝宗从东厢出来,向他招手微笑。他们交谈良久。 从他的上朝札子中,我们可以约略窥见陆游想与皇帝当面汇报的内容。首先是赋税问题,陆游主张政策要“公道”。田赋征收要多关注富室,工商税务多关注大商户。南渡以来,百废待兴,北边的岁币岁捐也加重了,都要江南百姓承担,其中种种不合理处,陆游估计有所观察。其次是人才问题。现在人才不缺,但缺的是“任重道远之气”,无大志,没有担负重任的心气,这很堪忧。要采取措施,使得“人才争奋,士气日倍”,这样陛下应对时局就会自如些。他谈了“金虏”问题,这才是他的重点。和议签署已经二十多年了,情况在变化。陛下要知道,金人与我们是不同的。他们是一群不讲君臣之礼、没有骨肉之恩的野蛮人,“惟制之以力,劫之以威,则粗能少定”,因此朝廷要力图大计、早做打算! 孝宗是如何回应他的我没能查询到,但有一句话则堂皇地记录在陆游的本传中: 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宋史·陆游传》) 可怜这对君此的一片心意啊!他们都为对方着想,但可惜不在一个频道上。年迈的陆游还想为朝廷做事,絮絮叨叨那些皇帝未必不懂的道理。而皇帝的心意也很清楚,您比我还要年长两整岁吧,还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舒适些,好好做个诗人。——谁又能真正理解谁的苦衷呢? “隆兴北伐”失利,孝宗在心里对德寿宫有些理亏。年迈的德寿宫主人,也许才是对金国战与和最有切肤之痛的那一个。他估计一直委屈着。对那些聪明人,他只能在心里愤怒地质问:向掳走自己父母家人的金贼示弱,在完颜兀术追杀时一路逃窜甚至不惜浮于海上,这样忍辱负重、不顾颜面,你们想过朕究竟是为什么吗?如果朕像二帝一样被抓获,这大宋朝的汉家江山,恐怕是又一个伪楚、伪齐,金国人从你们中找到另一个张邦昌、另一个刘豫,很难吗?要么是豪强、叛军、土匪长期混战,生灵涂炭。至于那些要迎回二帝的人,你们心里想想也就算了,却要大声说出来,究竟把朕置于何地呢?目前这个局面如果是“战”与“和”两个选项就足可应对,未免太简单了吧? 他甚至觉得,也许最懂得他的人并不在自己的朝野,而是那个坚定要置他于死地的对手完颜兀术。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合适的角色,每个人都难以做别人的主,不是吗? 三年后,陆游严州任满,孝宗再次召见。他干得不错,但皇帝对此并不多问,还是与他谈诗,并盛赞他说:“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据说皇帝所指的,仍是他三年前在临安时写的那首杏花诗。 读奔跑散文作品的鲜明印象,是他的独立思考精神。他特别关注一些历史人物命运逆转的关键时刻,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探究其中可能的情境与奥秘,读起来引人入胜、震撼心灵。对于“散文”这种古老的非虚构文体,他也有匠心独运之处,其文笔恣肆,含蓄隽永,令人不忍释卷。 刘 琼 文艺评论家,《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 专业的历史洞见、多年自助行走培育的自由气质,以及南方故乡的文化传承,共同构成了奔跑散文写作的丰饶气象。 江 子 散文作家,江西省作协副主席 这是历史与现在的对话、诗性与理性的合璧。奔跑的性情书写,笔触精巧而真挚、坦率而深邃,呈现出独特的天地相、众生相与“我”相,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心灵启迪。 陈胜利 历史学者,《弱宋》作者 我与奔跑常常相互视为自己的“另一半”。他喜欢品味历史,我喜欢编织未来,在探究“如何获得更优良的当下”方面,我们则殊途同归。 曹 虎 财经作家,科特勒咨询集团全球合伙人、中国区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