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百读不厌的经典故事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百读不厌的经典故事
作者: 周世钊|整理:周彦瑜//吴美潮//王金昌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50
折扣购买: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百读不厌的经典故事
ISBN: 9787570213825

作者简介

周世钊(1897—1976),字惇元,又名敦元,别号东园。湖南宁乡人。著名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与毛泽东同窗五载,共同参加了“新民学会”“驱张运动”,办刊《湘江评论》等许多早期革命活动。他是与毛泽东通信最多的旧友,曾被毛泽东称为“贤者与能者可以兼的人”。

内容简介

可爱的韶山 没有到过湖南的人到了湖南,没有到过湘潭的人到了 湘潭,谁都想到山清水秀、名满世界的韶山村去瞻仰毛主 席的故居。凡去韶山村瞻仰毛主席故居的人,谁都对韶山 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感到格外清新美丽、格外亲切 可爱,对它们流露出无限深情,流连忘返。 但是在长期遭受封建统治的日子里,这里的农民也和 全国各地的农民一样,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度过了 数不清的艰苦、悲酸的岁月。特别是到了清朝的末年,在 帝国主义和封建王朝的双重掠夺压榨下,这里的农民,更 深深地陷人了灾难的苦海中,在实在没有法子生活下去的 情况下,素来无组织的农民也逐渐有了革命的觉悟和要求 ,更希望有人出来领导他们走上自由解放的道路。 这时的韶山村,居住着六百多户人家,大多数都姓毛 。除极少数地主富农之外,百分之二十是中农,百分之七 十五是贫农。毛泽东同志的父亲毛顺生先生原来也是贫农 ,青年时代负债过多,出外当过兵。后来回家,在乡里做 些小买卖,省吃俭用,积下了一点钱,就把家里已卖出去 的十五亩田赎买回来,自己耕种。当毛泽东同志诞生时, 父亲已成为中农了。 毛泽东同志幼年时期,家里只有五口人,先是祖父、 父亲、母亲、自己和弟弟泽民。后来祖父去世,又添了弟 弟泽覃,仍是五口人。父亲顺生先生为人精明强干,治家 很严,母亲文氏,是一个善良慈惠而勤俭的劳动妇女,爱 护儿子,无微不至。一家人平静地住在上屋场十多间房子 中,自耕自食,在韶山村算是一年到头能够温饱的一家。 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样美丽而穷困的农村里,这样勤 劳朴素的农民家庭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 牛筢子 毛泽东同志从六七岁起就参加一些农业生产中的辅助 性劳动。从八岁到十三岁,在附近南岸、桥头湾等地私塾 读书,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学回家,还要帮助家里放牛、挑 水。十三岁时,因家中缺乏劳动力,便停了学,从这年到 十六岁,完全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 幼年的毛泽东同志,热爱劳动,砍柴、种菜、犁田、 插秧等农家的劳动,他一学就会,而且做得比别人好。别 人的田只踩两遍,他都踩三遍,并且见草就锄,所以他种 的田禾苗长得好,收获也多一些。他放牛、养猪也很内行 ,常将牛栏猪栏打扫得很干净,并常用筢子将猪牛身上的 虫子筢去,在他这样辛勤爱护之下的猪牛,都没有疾病, 长得肥壮。 现今毛泽东同志的旧居,还保存着过去作过牛栏的房 子。这间房子的墙壁上,挂着铁的牛筢子。旁边挂了一块 说明牌,牌上是这样写的:“毛泽东同志从小就热爱劳动 ,七八岁时就常常砍柴、放牛。这就是他当时替牛梳虫子 的铁牛筢子。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反动派来这里抄家,牛筢 子遗落在牛栏泥坑中,直到一九四九年后,整理这房屋时 ,才使它重见天日。” 看了这段说明的人,都为这个牛筢子的重新发现而庆 幸。 由于毛泽东同志从小就和一些贫苦农民生活在一起, 深深了解和同情他们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和痛苦。他的母 亲又是一个性情仁慈肯帮助穷人的妇女,每逢荒年旱月, 常用米粮救助饥饿的人们,远近乡邻都称道她的贤德。毛 泽东同志非常敬爱母亲,顺从母亲,也深受母亲这种乐于 助人的德行感染。他少年时期帮助穷人的故事,至今仍流 传在韶山乡间。 秋天的一个晴朗日子,农民正忙于秋收、忙于晒谷的 时候,忽然大风狂吹,乌云密布,大雨即将来到。毛泽东 同志急忙跑到晒谷坪,望见邻家毛四阿婆正抢收谷子,他 就帮她全部收好,才回头收自己家里的谷子。这时雨下大 了,自家的谷子已被淋湿。父亲质问他,他说:“四阿婆 家里穷,佃了别人的田,要缴别人的租,她的谷子损失一 点就不得了。我们是种自己的田,谷子淋湿一点还不那么 要紧,所以我先收她的,后收家里的。” P1-4 同窗好友亲自讲述,告诉你更多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生活、求学和革命的故事,内容更忠实。 伟大并不遥远,伟大就在一点一滴的平凡之中!插图版毛泽东传,纪念毛泽东诞辰126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