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1.50
折扣购买: 山中最后一季
ISBN: 9787552013931
埃里克?布雷姆(Eric Blehm),作家、记者,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郊外的牧场上长大。经典的探险文学是他的启蒙读物。 一九九四年,布雷姆从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传媒学院毕业,获得新闻学士学位和户外运动学位。他曾获得“威廉?鲁道夫?赫斯特奖”优秀特稿奖和“麦格劳?希尔奖”特稿写作奖,亦被吸收进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最得意的成就是拿到加拿大雪崩协会的一级雪崩安全证书。 布雷姆于大学期间开始写作,曾任全球最畅销的滑雪板杂志《超级滑雪板》编辑。五年后,他休假一年,环游世界,此后便开启了自由职业写作生涯,为《户外》《GQ》《男人志》《背包客》《登山》《峡谷》《洛杉矶时报》等报刊撰稿。他的其他作品有《传奇》《无所畏惧》《为你而死》等。 阅读他留下的文字书籍,为我们还原出一个山野之子的人生传奇。
第三章 深入高山 我走进林中,因为我想用 心度日,只维持生活最低所需,看自己能否学到生命 的道理,而不是临死前才发现根本没有活过。 ——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 在这里 ,日常生活非常简单。在荒野漫游,感觉自然而真实 ,另一个世界反而犹如小说,与我所了解的真实完全 无关。 ——蓝迪·摩根森,夏洛特湖,一九六 六年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二日,蓝迪跳下直升机 ,踏上雷依湖畔,也走进荒野的新纪元。早期的环境 保护运动强调保护、反对滥用,然而一九六四年通过 《荒野法案》,美国国家公园署被迫在“保护”和“ 利用”这两个互相冲突的原则之间取得平衡。其实早 在新法案通过之前,巨杉和国王峡谷国家公园已经有 部分高山草原放牧频繁,逼得园区下令管制。其他区 域(尤其是雷依湖区)也因为露营人数过多,所有能 当营火的枯木枝干几乎使用殆尽,为了避免情况恶化 ,园区规定露营和放牧仅限一晚,并建议登山客使用 新式登山炉。当时预估园区若不做此限制,内华达山 脉将永远无法复原。 一九六〇年,园区科学家 根据一系列生态研究,拟定了一套《荒野管理方案》 ,以应对不断增加的登山客。管理方案提出几项实验 性的规范,园区科学家认为只要确实执行,应该能防 止深山变成菜市场。 蓝迪是新生代巡山员的代 表,仪容整洁、制服笔挺,像士兵一样理着平头,驻 守在荒野深山的最前线,但因为只在夏季工作,所以 位阶最低。他们的任务是说服守旧的背包客、垂钓者 、骑手和登山客接受新的环境观念。 在国家公 园署眼中,年轻的蓝迪是最完美的步兵,只不过蓝迪 生性温和,看起来不像军人,反而像绿衣天使。他早 已将内华达山脉当成他的教堂,而《荒野管理方案》 就是他的圣经。研究报告犹如启示录,警告山野正面 临毁灭危机,并经常以蓝迪的童年故乡优胜美地为例 ,提醒世人引以为戒。在巨杉和国王峡谷,人的存在 尚未摧毁大自然,可是大自然正节节败退。 末 日已经不远。 蓝迪的知识背景让他清楚明了报 告背后的含义,他真心希望捍卫挚爱的荒野,不让大 自然被炼狱吞噬。不仅如此,他对内华达山脉还有一 份与生俱来的热爱,并且有能力在山野中生活。这里 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和他心灵相通,山峦溪水是他 冥想的殿堂。不过蓝迪不会急救,也不懂心肺复苏术 ,身上没有佩枪,也没有手铐,对他来说,就算出于 自卫,出手制伏持械歹徒也是电影情节,而非真实生 活中会遇到的事。他不晓得怎么将负伤的登山客运下 悬崖,也不知道如何拯救深陷激流的登山客,这些在 集训的时候都没有教,因为巨杉和国王峡谷国家公园 并没有为夏季巡山员安排正式急救课程。 蓝迪 的任务是沿着步道向游客“传播福音”,对象越多越 好,另外就是核准民众生火、捡拾垃圾、悬挂登山守 则广告牌和清理营地。遇到紧急状况,例如森林大火 或需要急救,他必须尽力而为,同时用无线电求援。 这些技能后来都成为他的本能,然而早在一九六五年 ,当蓝迪循着前辈(他们都是训练精良的巡山员,有 人称他们是精英中的精英)的足迹行走在高山之上时 ,他什么都不会。 蓝迪身高一百七十三厘米, 体重六十三公斤,身材标准,但显然不够壮硕。不过 ,在山上他就是法律。只是他年纪太轻,虽然政府赋 予他执法权力,加上国家公园署的肩章和胸前的银色 徽章,可是看在外人眼里,就好像派童子军对付银行 抢匪一样。尽管如此,蓝迪对巡山员的信条可是一点 都不轻忽,他每天早上都会将巡山员徽章别在左胸前 的口袋上,决心“不让园区伤害民众,不让民众破坏 园区”。这是他的神圣使命。 然而那一年夏天 ,蓝迪很快就发现他主要的工作是捡垃圾,塞了好几 麻袋。再来就是清除“改造营地”,也就是民众用木 头和花岗岩搭成的餐桌和厨房,以及四周用石块堆成 的挡风墙。不过最让蓝迪头痛的还是生火灶,有很多 大得像“烽火塔”一样,好像在山上煮大餐似的。不 少民众会将烤肉架藏在附近的中空树干里或挂在树上 ,有些家庭连续几代都在同一块地方露营,甚至还会 赶人,因为那是“他们的营地”。因此,当他们发现 营地不见了,一名蓄胡的年轻人从森林里冒出来,对 他们说营地已经“恢复自然”,他们当然会很惊讶。 “什么自然?我只想知道我搭的灶子跑哪儿去了 !” 这样的反应可以理解。园区的《荒野管理 方案》里有一章叫“山野保护与个人自由”,其中一 段写道:“过去山野使用完全不受限制,任何人都可 以随意捕猎、钓鱼、砍树、露营、生火和四处放牧。 山野向来尊重个人自由,这样的传统观念很难改变… …然而,当山野里的人数越来越多,就必须比照其他 稠密族群遵守生物法则——个体数量越多,个体自由 越少。” 翻成白话就是:“先生,对不起,您 祖父当年带您父亲一起做的炉灶被我拆了,但我换上 的环状炉非常好用,而且不怎么破坏环境。是的,先 生,我知道炉子很小,可是热度和烹饪面积都够,而 且不用每回都得烧掉一棵树才能生火。另外,您以后 也不需要斧头了,因为新的管理方案规定只能利用掉 落在地上的枯木。喔,还有,请不要砍伐松木当床, 这么做也是违法的。祝您一天愉快。” 当然, 蓝迪讲话不会这么直接严厉,而是尽量尊重过去的“ 自由”。那一年,他在责任区遇见超过一千二百人, 向他们讲解新的法规,没有人抱怨反驳。他只开了一 张罚单,因为对方带狗进来。这件事后来引发讨论, 因为国家公园和邻近的国家森林法规不同,后者的规 定松散得多。他在山野值勤第一年没有遇到任何紧急 事件,从头到尾只帮过一个人治疗水泡,另一个女孩 子脱水觉得不舒服,但只要强迫她喝水就解决了。蓝 迪清除了七十五个过大的生火灶,搜集了十三只麻袋 的垃圾,用骡子运下山。夏日荏苒,蓝迪的尽忠职守 和能言善道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他曾经一天来回将近 二十六千米,只因为听说有民众在一处偏僻湖泊任意 搭营,破坏山野的宁静。他花了几小时清除木头石块 ,累得半死,返回哨所途中又无意瞥见传说中的瓶罐 坟场。蓝迪怎么可能对这么一大堆生锈的垃圾视而不 见?他直到天黑才回到哨所,累瘫在睡袋里。 蓝迪在山上过的是斯巴达式的清简生活,他在中雷依 湖畔搭帐篷,用浪漫的笔触记录自己简朴的起居作息 。这位二十三岁离群索居的年轻人,从小沉浸在自然 作家如爱默生、李奥帕德和梭罗等人的思想里,会写 出这样的文章其实不难想象。“这里有一种低矮的植 物,到处都是,叶子几乎垂直向上,几片叶子围成杯 状,”某天下午大雨之后,蓝迪写道,“高度将近两 厘米,犹如毯子蔓生在地上,远看很容易以为是草原 。只要下雨,植物杯底就会聚积一大滴水,映着阳光 就像一颗璀璨的钻石镶在绿色玫瑰中央……世上没有 比这更晶莹剔透的钻石了。” 还有一天,蓝迪 巡逻完毕回到哨所,抬头看见“傍晚的高山余晖,心 里顿时充满一种伟大的感觉”。他写道:“我绕着下 雷依湖尾端走,湖面上飞鱼点点、振鳍凌空,四周一 片寂静,连水花声都听得见……飞鱼跃出水面,我看 见鱼鳞银光闪闪。我走下最后一段坡道朝哨所前进, 目光越过箭头湖,在迷蒙余晖中朝屏秀隘口望去,内 心涨满喜悦。那一刻,我完全明白梭罗在雨后奔跑回 家的感觉。‘顺着你的天性成为野人吧,就像野地的 蕨类与莎草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人工草皮,让大雷奔 腾吧。’” 是啊,中雷依湖就是蓝迪的瓦尔登 湖,周围的山峰、盆地和草原是他的沙郡。 待 在这么一块地方,让蓝迪有了新的体验,是他去年在 缪尔步道纵走时没有感受到的,那就是伴随工作所产 生的“拥有”的满足。这样的满足不是源于自私和占 地为王的快感,而是一种骄傲,感觉脚下的土地真真 实实属于自己。这样的满足也让他对可亲的邻居多了 一分敬意,无论是住在哨所台阶附近洞里的土拨鼠一 家,还是步道两旁拼命博取他注意的白翅岭雀和加州 星鸦,他都抱持尊敬。 维护脆弱的高山草原成 了蓝迪的最高使命。当然,这和他小时候与父亲、哥 哥一起爬山不无关系。只要有登山客放任骡子在管制 草原吃草,或有不知情人士在草地而不是砾石地扎营 ,就好像亵渎了蓝迪的院子,玷污了他的教堂。 蓝迪的直属长官迪克·麦克拉伦也是备受爱戴的巡 山员,他提醒蓝迪一件事,蓝迪终其一生奉为圭臬: “教育大众最好的方法不是开罚单,而是沟通。”因 此,蓝迪会主动帮忙搬移位置不当的帐篷,在湿漉漉 的草原捕捉不肯乖乖就范的骡子,并亲切解释新规定 背后的道理;他有时对登山客说,有时对骡子说,逗 对方开心。巨杉和国王峡谷流传着一则故事,有登山 客将帐篷搭在一簇小花上,问蓝迪那种小花叫什么。 蓝迪向对方道歉,说他只知道小花在书本里的名字, 他不晓得要怎么问小花叫什么,但还是谢谢对方关心 。从此以后,那位登山客搭帐篷之前一定会先检查地 面。 然而,勾动蓝迪心弦的不只是野花、青草 和动物,还有花岗岩峰。无论清晨或傍晚,山峦散发 如梦似幻的光芒,美得崇高、静谧、神秘,让蓝迪深 深沉醉。秘密的步径隐匿在峭壁之间,不是为人所遗 忘,就是从来不曾有人走过,不停呼唤着他。有一处 岩隙让蓝迪连续观望了两个月,他终于按捺不住好奇 心,决定一探究竟。他选了一个休假日,千辛万苦连 爬带攀,总算来到岩隙,没想到里头别有洞天,竟然 是一处隐蔽的盆地,周围巨石环抱,涓涓细水从岩石 里汨汨渗出。 蓝迪穿过岩隙,感觉高山正在与 他分享一个绿色的秘密。他形容眼前的盆地是“这一 带最美丽的景致,或许因为它很纯粹,不曾有人践踏 、不受限制、没有垃圾”。蓝迪沿着冰碛小湖的湖畔 漫步,没有见到半点足迹,只有这个高度会有的野花 吸收着土壤的养分,“小簇小簇生长在巨砾之间”, 不用担心遭到登山客摘采蹂躏或被骡子吃掉。这里没 有熏黑的土坑,也没有生锈的瓶瓶罐罐,只有草原上 一处有人睡过压平的痕迹,不仔细看根本不会发现。 蓝迪觉得这里是一片沃土。远离尘嚣不只代表山野的 过去,也象征他心目中山野的未来。 P56-62 ●荣获2006年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2006年美国圣地亚哥图书奖、美国邦诺书店“2006年度最精彩故事”,入围2006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品。 ●美联社、《出版人周刊》《华盛顿邮报》《户外》《国家地理探险》《旧金山纪事报》《芝加哥论坛报》等权威专业媒体盛赞推荐。 ●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资深摄影师赵嘉联袂推荐。 ●纪实文学的典范之作,细腻传记与悬疑故事的完美融合。 ●呼应人们对身心和谐的追求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喜爱与对环保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