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文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42.50
折扣购买: 带上一本书去哈尔滨
ISBN: 9787507560442
刘冬颖,二级教授,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黑龙江省古典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学术交流基地主任,入选中国十大读书人物、全国百名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在哈尔滨学习、工作、生活三十余载,酷爱自然与文化,尤喜旅游和写作,出版《诗经:万物皆有情》等二十七部著作。
引子 从1899 年的哈尔滨火车站出发 沧桑百年,每一个从这里出发和到达的人都是过客,哈尔滨火车站却守望成一道风景。它记录了人们的相逢、离别和梦想,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和风云变迁。 奔赴“尔滨”的冰雪奇缘,起点,应是哈尔滨火车站。去某些城市旅游,下了火车奔景点;来哈尔滨旅游,下了火车,车站本身就是景点,是哈尔滨的故事开始的地方。 走进哈尔滨火车站,仿佛能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一本名为“哈尔滨”的历史书籍。站前的圣·伊维尔教堂、站内的大钟、欧式风格的站台,都镌刻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人们一下火车便会被“惊艳”到。百余年历史中,每一位经过的旅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故事,与这个城市建立了某种微妙的关联。与哈尔滨火车站的合影,成为许多游客到达“尔滨”后发的第一条朋友圈。 火车拉来的城市 1899 年10 月,中俄共同修筑的东清铁路(中东铁路前身)修建了一个中心枢纽—秦家岗站,搭起了一排临时矮房,作为站长办公室、电报室和行车人员休息室。1901 年,又在出口南侧建起一幢砖石结构的小二楼。1903 年7 月24 日,中东铁路正式 通车,秦家岗站更名为哈尔滨站。 中东铁路建成初期,全线共有104 个车站,哈尔滨站是唯一的一等站,也称总站、中央火车站。1904 年,由俄国建筑师基特维奇设计的哈尔滨站第一代站房建成,投入使用。站房总建筑面积2700 平方米,采用当时风靡俄罗斯及西欧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一经亮相,其优雅与艺术魅力就征服了世界,成为哈尔滨的地标。因为先有铁路、后建城市,哈尔滨又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火车轮一转,不仅带来了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财富,更是拉动了一个城市的崛起。哈尔滨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商贾云集,文化繁荣,吸引众多外国人前来定居。据统计,在20 世纪初,有33 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侨民居住在哈尔滨,更有19 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快速国际化,使哈尔滨成为“洋气”的代名词。 哈尔滨火车站,正是联结中国与世界的一个重要衔接点。作家阿成是哈尔滨人。他曾在文章中深情满满地说:“那座老火车站的确是一座珍贵的艺术品。”老哈站的建筑设计大气、洋气,过去100 多年间,一直是人们到哈尔滨旅游的必打卡地。 沧桑百年,每一个从这里出发和到达的人都是过客,哈尔滨火车站却守望成一道风景。它记录了人们的相逢、离别和梦想,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和风云变迁。其中也有一些重要的历史大事件: 1909 年10 月26 日,参与发动中日甲午战争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站一站台,被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刺杀身亡,震惊世界。俄罗斯中国俄侨历史研究专家叶莲娜·塔斯金娜的《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书中,还记录了这一重大事件中的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插曲:俄罗斯远东电影的先驱者潘捷列依蒙·瓦西里耶维奇·科勃采夫(1864—1935) 自1905 年起旅居哈尔滨,他曾用电影胶片真实地记录了哈尔滨抗击鼠疫的历史事件,为世人所知。伊藤博文访问哈尔滨时,科勃采夫是专门为拍摄欢迎伊藤博文场面而安排的摄影师,结果却拍摄到了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情景。他所拍摄的哈尔滨火车站的这一段影片轰动一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两次经哈尔滨火车站到东北视察,在哈尔滨为当时的松江省委、哈尔滨市委和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题写了“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奋斗”“发展生产”“学习马列主义”等五幅题词,鼓舞了哈尔滨人的干劲儿。这五幅题词,现保存于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指引着哈尔滨人的工作和生活。钢铁与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完美结合。经历过4 次升级改造,现在的哈尔滨火车站既有颜值又有质感,是钢铁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完美结合。车站门上挂着的那口大钟,更是神来之笔!设计师参考了老哈站大钟的设计,在充分研究伦敦大本钟和德国不莱梅火车站后,将大钟放在了蘑菇窗的中上位置,使整个车站大楼从视觉上生动起来。弧形顶部红色的“哈尔滨”站名,不仅在色彩上点睛,也寓意着哈尔滨的红红火火。 车站外观是百年前的复古风貌,内核却是现代化铁路的各种高科技设施,壮观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大厅宽敞明亮,墨绿色玻璃造型装饰着站房的入口连廊、栏杆、电梯等处,与“竖琴”形制的雨棚建构合一,传递着哈尔滨“世界音乐之城”的独特艺术符号。 墨绿色的复古工业风,金色的标牌,自然飘逸的艺术曲线,线条柔硬相结合,天光从棚顶天窗中打进来,光影结合,氛围感拉满,仿佛一下就把人带回到了英国的工业时代,而停靠在站台上的高铁又让人感叹,此情此景正是现实和历史的完美交融。在这里,你可以暂时放下旅途的疲惫,静静地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聆听火车汽笛声中蕴含的远方呼唤。 推荐一:冰封千里,正是哈尔滨的热烈。 这冰天雪地,孕育着冰雪聪明! 推荐二:书稿内容丰富、生动鲜活,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值得一读。 推荐三:本书将带你去中央大街漫步,倾听面包石和巴洛克式建筑讲述的故事;带你品尝马迭尔冰棍,用味蕾体验哈尔滨;探访神圣庄严的圣·索菲亚教堂,拍一张欧式风情打卡照;在防洪胜利纪念塔边的江堤上坐坐,吹吹松花江的风,欣赏夕阳下的老江桥;去冰封三尺的呼兰河上散步,与萧红“相遇”;到冰雪大世界畅玩……每一站体验都将充满惊喜,是心灵与感官的双重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