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35.70
折扣购买: 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精)
ISBN: 9787213097324
作者简介 【日】宫崎正胜 1942年出生,日本人气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毕业于东京教育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曾任筑波大学讲师;北海道教育大学教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社会?地理历史?公民部会专门委员。现在NHK文化中心等机构担任讲师。他专攻东西文明交流史;世界经济史,致力于提高大众的历史人文素养,在日本NHK电视台播出的世界史讲座因简洁;生动;有趣而广受赞誉。著有多部世界史普及读物。 译者 朱悦玮 2005年本科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自2007年开始从事日文图书翻译工作至今,与国内多家大型出版社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翻译出版图书几十本,字数700万字以上,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社科等方方面面。主要译作有《罗马人的故事》《航海图的世界史》,《灼眼的夏娜》系列;《古书堂事件手帖》系列,《田中一光自传》《丰田传》,《我是猫》等。
“ 再也没有比发行金钱更赚钱的生意了 。” ——克洛伊索斯 由于推动“ 硬币革命 ”的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发行的金币和银币在各地大受欢迎 ,吕底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商业上的霸权地位 。克洛伊索斯以高出成本的价格卖出硬币 ,获取了巨额的发行收益 。这完全可以说是一本万利 。 通过发行硬币获取的收益被称为“铸币税(seigniorage)”,此事 ,发行货币成了领主(seigneur)的特权 。在克洛伊索斯之后 ,利用给硬币刻印的“价值”做担保这个一本万利的生意 ,被世界各地的皇帝;国王;贵族等效仿 ,从而成为统治阶级的“铁饭碗”。 因为硬币的发行方只有一个,克洛伊索斯因此成为西亚和东地中海经济的掌控者,进而攫取了巨额的财富 。甚至在古代波斯语和希腊语中“克洛伊索斯”的意思就是“大富豪”,就连现代英语中也有“像克洛伊索斯一样有钱(rich as Croesus)”的说法。 从硬币出现到距今150年前的“纸币时代”之间的2000多年,基本上都是王公贵族通过发行硬币赚取财富的时代。那时,向社会持续供应“经济的血液”是皇帝和国王的特权。 商人出身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这样记载道: “吕底亚人是目前所知最早利用金和银铸造硬币并将其当作金钱使用的民族,同时他们也开创了零售制度 ”。 硬币的出现 ,省去了之前交易时每次都要用“ 试金石 ”测量 贵金属的纯度和称重的麻烦 ,使交易变得更加顺畅 ,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 。 “ salary ”与“ money ”都起源于罗马 亚历山大死后,亚历山大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 掌控东地中海商业的希腊商人为了排挤竞争对手腓尼基人,确立自己的霸权,决定借助位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城邦的实力。结果在公元前1世纪末,在地中海周边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帝国(罗马帝国)。其实罗马最初的军事实力并不强 ,但在与希腊商人联手之后就开始走上了崛起之路 。 罗马城邦最早是伊特鲁里亚人为了运送从台伯河河口生产的盐而修建的中转站 。公元前640年 ,罗马人为了摆脱在盐上对伊特鲁里亚人的依赖,在对岸的奥斯提亚修建了一个晒海盐的晒盐场。 奥斯提亚生产的盐通过台伯河被送往意大利半岛中部各地,为罗马的自给自足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可以说罗马共和国的经济基础就是“盐”(拉丁语sal)。我们熟悉的沙拉(salad)就是 从“ sal ”派生出来的词语。 盐块(salarium)还被当作报酬分发给罗马的重装步兵(由罗马公民组成)。后来这部分报酬变成用银币支付,但被称为Salarium Argentum(意思是“用来购买盐的银币”),简称为“ salary ”。 salary后来引申为用来购买各种生活物资的“薪水”,继而又派生出领取薪水的人(salaried man),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工薪阶层”。 英语中金钱“money”的语源也来自罗马。 罗马帝国与波斯帝国一样,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和铸造权,个人私自铸造硬币是违法行为。“mone”是帝国垄断发行的货币,语源来自女神朱诺的别名Moneta。也就是说,在罗马帝国 ,只有女神Moneta,也就是“ mone ”的神殿拥有铸造硬币的权利。 为什么只有Moneta的神殿拥有铸造硬币的权利呢? 古代普遍认为经济属于家政,罗马帝国自然也认为财务是家政问题 。因此身为最高神妻子的朱诺最适合负责硬币的铸造。当然这里肯定也有利用神的权威来增加硬币信用的考虑。 大航海时代,动植物与“ 白银 ”一起流动 从 15 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的“大航海时代”,欧洲人(主要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对非洲 ;亚洲 ;美洲大陆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大航海时代促使“旧大陆”和“新大陆”之间的动植物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交流 ,因此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时代 。 这种两个大陆之间的动植物交流被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称为“哥伦布大交换”。 玉米;土豆;番薯;木薯;南瓜;西红柿;青椒;芸豆;花生;葵花籽;可可;香子兰;菠萝;鳄梨;番木瓜;火鸡等动植物都来自新大陆。 在这些来自新大陆的植物中 ,能够在贫瘠且寒冷的土地上种植的玉米;土豆被带到欧洲,番薯被带到东亚,木薯被带到非洲,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被带到美洲大陆的小麦;水稻;砂糖;咖啡;棉花等作物使种植园在美洲大陆蓬勃发展,马匹也成为重要的交通手段。西部片里印第安人骑的马就是从欧洲大陆传过去的。 除此之外,新大陆开采的白银极大地缓解了旧大陆普遍存在 的“白银不足 ”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事件。 鲱鱼使荷兰成为海运大国 17世纪,来自新大陆的白银数量减少,加之气候状况恶劣导致粮食减产 ,使得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与此同时,宗教对立引发的战争导致的混乱局面长期持续 。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 17 世纪普遍危机”。 在这一时期,西班牙殖民地尼德兰(荷兰)的新教徒团结起来,与强制令已成为西班牙殖民地的他们,信仰天主教的宗主国西班牙展开了长达80年的斗争 。史称荷兰独立战争(1566—1609)。 荷兰在战争期间夺取了欧洲海运的统治权 。同时在印度洋取代了葡萄牙的地位,在大西洋垄断了砂糖贸易,发展成为掌控全世界一半贸易往来的海运大国 。 当时关于荷兰人的经济活动有这样的记载:“ 荷兰人像蜜蜂一样从所有的国家汲取养分。挪威是荷兰人的森林,莱茵河;加龙河;多尔多涅河的河畔是荷兰人的葡萄园,德国;西班牙;爱尔兰是荷兰人的牧场,波斯和波兰是荷兰人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荷兰人的后花园。” 不过荷兰世界贸易的基础还是在欧洲内部 。 推动荷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海运业,而造船则是其基础。 1650 年,荷兰的船舶有16000艘,船员大约有163000人。尽管荷兰只是一个小国,但当时拥有的船舶数量却是英国的四五倍。商船数量甚至比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的商船加起来还要多。 荷兰的造船业为什么如此发达呢? 原因正如日本谚语“ 木桶坏得越多,桶店的生意就越好”一样 ,每年冬天荷兰都能获得体长约30厘米的鲱鱼。因此它们也被称作“冬天吃的鱼”。 14世纪,在波罗的海连接大西洋入口位置的狭长海峡中经常有大量鲱鱼前来产卵,汉莎同盟的德国商人大量捕捞鲱鱼后用盐腌渍,卖到欧洲各地赚取巨额的利润。 汉莎同盟是中世纪后期以德国北部为中心垄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贸易往来,控制欧洲北部经济圈的城市同盟。利用汉莎同盟成为海上武装势力的德国商人从维京人手中夺取了波罗的海贸易区,而盐渍鲑鱼正是波罗的海的代表商品。 然而好景不长,15 世纪以后,鲱鱼忽然不再到波罗的海产卵,鲱鱼的渔场因此转移到了位于外洋的北海。 毗邻北海的荷兰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商机。每年的1—3月,荷兰的渔船都会在波涛汹涌的北海西部用流网捕捞鲱鱼。捕捞上来的鲱鱼直接在船上腌渍加工,然后送往欧洲各地,荷兰因此获取了巨额的利益。 因为耶稣曾经在荒野中断食40天,因此欧洲人在复活节前的40天里都有不吃肉的习俗。除此之外,欧洲人每年还有90多天因 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吃肉。既然不能吃肉那就只好吃鱼,但河鱼的捕捞量十分有限,于是鲱鱼就成了全欧洲人民餐桌上的必备美食。 为了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量,北欧的渔民们开始在北海展开大规模的捕捞活动。1350年,渔民们开发出了在船上将鲱鱼装桶的技术,一时间鲱鱼捕捞业十分兴盛。 阿姆斯特丹的商人深知鲱鱼的重要性,甚至自豪地宣称“这是建在鲱鱼骨头上的城市”。 1. 为什么说是南美的波托西矿山产出的白银,充当了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何今天已婚男士兜里的钱都要妻子来管理;为啥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同时,还成了今日金银兑换率的始作俑者;同样打了独立战争的南非为何没有成为第二个美国……本书将告诉你这些回答起来异常困难问题的答案。 2. 作品在中文版出版前,即称为诸多名家的追捧的掌中之物,如《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央视纪录片《华尔街》顾问;加拿大皇家银行风投顾问陈思进;日本NHK电视台都曾联合推荐。 3. 本书将货币史分成70多个有趣的小故事,便于当今大忙人们在空闲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且定价较低,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另外,未来本书将作为付费音频,登录各大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