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
作者: (日)鸟居昭美|译者:于群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74
折扣购买: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
ISBN: 9787540749002

作者简介

于群,6岁孩子的母亲,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曾在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工作,对儿童美术教育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鸟居昭美:日本著名教育家、画家。日本现代儿童早期绘画行为研究第一人。他不仅是颇具建树的幼教理论专家,也是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他毕生以提高日本新一代儿童的教育素质和全面发展为己任,向日本政府建言献策,他的理论和实践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美术教育政策的制定,对素质教育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鸟居昭美1928年生于爱知县,爱知学芸大学(现爱知教育大学)毕业。做过儿童辅导员、小学和中学的美术教师,具备极其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后任高知大学教育学系教授,教授教育学、美术教育学、发展论等。现任高知平和美术会会长、高知儿童文化研究所负责人、佐川环境问题研究会会长。

内容简介

婴儿通过哭、抖动身体或者笑来表达高兴或不高兴。 母亲通过观察婴儿的反应来分析原因,了解婴儿的心情。 比如,孩子哭了,妈妈就想是不是尿布湿了,该换尿布了;如 果婴儿笑眯眯的,妈妈就认为他吃饱了,等等。 对于“哭”这一婴儿的表达方式,大概没有一个父母把它 的好坏作为一个问题来考虑过吧。肯定不会有父母这样说: “如果再用那样糟糕的哭法儿,就不给你奶吃!”更不会有父 母这样担心:“这个孩子用这种方式哭,是不是性格上有问题 啊!” 然而,对于绘画,父母们却用好坏来评价,甚至上升到心 理分析,试图通过画来判断孩子的性格。但是,孩子的画和婴 儿的哭是一样的,仅仅是直接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 孩子不能用语言来充分表达,又不能靠书写文字来表达, 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无 论画的好坏,成人都应该首先倾听孩子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东 西,理解他们所要讲述的内容。 所以,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 就是这个意思。更准确地说,孩子的画是“听”了才能够明白 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他们的绘画 行为才有意义。被“听”,被理解了,就有了表达的乐趣。因 此,对于孩子的画,作为母亲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去“听”,去 了解,去感受! 不同年龄阶段的“听”画方法 从出生到三四岁的几年中,孩子的身心发展速度令人惊 叹。在这短短几年中几乎浓缩体现了人类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 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我们同样可以从孩子的绘画作品 中看到这些历史发展的足迹。 原本像猴子一样随意涂鸦的孩子,开始给圆或线赋予意 义,从而获得语言,最后甚至只凭印象去绘画。孩子一个一个 地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就能够画出人类用于表达的画。而 且,随着这个发展过程,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也随之变化。我绝 对不赞成那种无视孩子的发展过程,迫使他们超越自己成长过 程的做法!同时,就像不同年龄的孩子画出的是不同的画一 样,不同年龄的孩子也需要不同的鼓励方式。 “听画”的方式方法也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如果是二至三 岁的孩子,就问他“这是什么”,要听他给他所画的东西赋予 的意思。到了四岁以后,就要问“他们在做什么”,要听听他 的画里故事的内容。 但是希望家长注意,我们一说“画是用来听的”,妈妈也 好,保姆也好,容易变得过于热心,喋喋不休地去询问孩子。 我们的原则是,在孩子专心画画的时候,最好不要发问。而当 孩子画完了拿给你看时,或者画得有些厌烦,暂时告一段落 时,再去问问他也就足够了。P00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