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合肥工业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39.00
折扣购买: 仁者之爱/红十字文化丛书
ISBN: 9787565048173
卞允斗,笔名北斗,1952年6月生,山东省济阳县人,中共党员,汉族,大学文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1974年高中毕业后,担任过民办教师、大队党支部书记、人民公社干部。1984年后,在镇、县、市直各级部门担任过主要领导,曾任济南市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政协常委。 退休后,撰写多篇散文、时评、通讯,在多家报刊上发表,著有长篇小说《济水汉子》。
第一章 辞官还乡行仁爱 翻开尘封的济南老相册,一座纪念碑的照片引人瞩目 ,质地虽然发黄,但照片上面“何公春江纪念碑”几个字 却格外显眼。纪念碑有高高的底座,四周花岗石围栏,长 方形的石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这座纪念碑曾经建在济 南商埠区中山公园内,现在虽已被“风化”而不复存在了 ,它却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据史料记载,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国民政府的褒奖令, 以及由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撰稿,清末翰林院编修、民 国北京政府国会参议院议员庄陔兰敬书的“何公传略”。 多少年来,人们对为何建立纪念碑的说法不一。其中 一种说法是韩复榘用了“烘云托月”的办法,名义上是对 何春江救灾的表扬,实则是为宣扬自己的“救灾政绩”。 且不管说法如何,笔者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何春江 的确不凡。退出军政界后,何春江曾任山东灾民救济会会 长、中国红十字会济南分会第8任会长。诸多资料显示,何 春江不忘根本,心有大爱,赈灾安民,口碑良好。那么, 何春江有何建树呢? 第一节官至将军 山东省平阴县位于泰山西麓、黄河(古济水)之滨,隋 代大业二年(606年)置县。平阴之名始见于《左传》,有说 因地处古东原之阴,东原砥平,又居古济水之阴,故名平 阴。 1861年,何春江(又名何宗莲,号澄溪)出生于平阴县 城南门的一个农民家庭。一个人两个名字,里面定有说道 。此人初始官居将军之时,以“何宗莲”之名活跃于军旅 和官场。弃官返乡后,便连同鼎鼎大名一并弃置,以“何 春江”的名号在社会上行走。 何宗莲少年时代饱受生活之苦,早年家贫,父母及兄 长早亡,是在嫂子的拉扯下长大成人的。他在家境寒酸中 度日,好歹还有10余亩薄田维持生计,耕种得来的那点粮 食,勉强支撑一家人过日子。 据何家人相传,何宗莲深受先辈家风家教影响,属于 奇伟英异之人,自少年读书起就胸有大志。何宗莲在成长 过程中,目睹了乡邻中家境贫困者的心酸,爱怜之心油然 而生,但苦于无条件伸援手,只能望而兴叹。 何宗莲自幼勤奋,养成了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性格 。他意识到,一隅黄土地难以施展抱负,要改变命运需要 踏寻新路。在他刚刚进入成年的节点上,一则投军念想涌 上心头,“走,到长清当兵去”。长清居东,与平阴接壤 ,两个县都因古济水而得名。古济水自东平湖以下又称作 大清河,南有齐长城,北有大清河之地为长清。自古以来 ,长清为兵家必争之地,故清军在此屯兵驻守。 何宗莲为谋求新的生计,便放下了手中的锄镰锨□(特 殊字体),走出养育他的那片黄土地,毅然决然地来到长清 县投入清军,在吴长庆部充当新兵,开启了他的戎马生涯 。因忠诚老实且不怕艰苦,他为千总所赏识,不久即提升 为什长,成了领导10个人的小头头。从此以后,他更加勤 奋,并严守军纪,渐为同僚及上司喜欢,不久被提升为把 总,相应的,名声也不断“放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