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教育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68.00
折扣购买: 干预研究:如何开发社会项目——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指导丛书
ISBN: 9787544473880
马克?W.弗雷泽(Mark W. Fraser),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工作学院研究副院长,约翰·A. 泰特儿童救助杰出教授。 杰克?M.里奇曼(Jack M.Richman),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工作学院院长。 梅达?J.加林斯基(Maeda J.Galinsky),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工作学院柯南杰出退休教授。 史蒂文?H.戴(Steven H. Day),硕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工作学院讲师。 安秋玲(译者),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第一章 什么是干预? 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旨趣是为了产生改变(makeadifference)。无论是在个人、组织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上,产生改变通常都包括制定和实施某种行动策略。通常情况下,实践(practice)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使某一策略达到最优化,即尝试去完善它的一种过程。 在社会工作、公共健康、心理学、护理、医药及其他行业中,我们通常都会以可掌握的最佳证据为基础来选择有效的策略。这些策略各式各样,从临床技术(如开发一种新的角色扮演方式来诠释一种新技能),到复杂的项目(通过一系列对照实验得到支持的项目),再到政策层面的倡议(可能基于大量的样本研究、专家建议或者立法改革)。诚然,在开发新的临床技术、方案或政策方面,证据通常只能起到部分的引导作用。事实上,策略往往必须去适应形势的特殊需求,包括影响问题的社会学或人口学特征。因此,现代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标志,正是这个识别、调整和运用策略的过程,而这些策略正是我们所理解的、可获得的最佳改变策略。 但是,假设你有一个想法,是关于如何开发一种新服务或修改现有的某种服务的。也就是说,通过经验和研究,你开始设计一种不同的实践策略——— 一个也许还没有清晰的证据基础但有可能改善目前服务的方法。当你尝试开发新的策略或改善现有的策略时,你就已经在准备进行干预研究了。 本书的目的是简要描述干预研究方法,包括设计新的服务或方案。干预研究是具有挑战性的,需要广泛的技能和知识的积累。在从事干预研究时,你不仅需要成为该问题领域的专家,而且必须了解实践的真实现状,也就是说,在不同环境中影响提供服务的环境条件(如健康中心、学校、医院、机关、团体、社区)。像一个艺术家或工程师一样,你必须规划任务并享受创建解决方案的过程。干预研究产生于想象力、独创性和科学性的汇合。 本书描述了做干预研究的过程。它的意图是服务那些对开发和测试新干预感兴趣的学生、从业者和研究者。干预研究包括设计和实施干预,这是干预研究区别于评估研究的关键。评估关注的是评估与现有的服务或项目相关的进程和成果(Rossi,Lipsey,andFreeman,2003)。虽然干预研究包括评估方法,但它还需要对一个服务或项目提出构想和修订(Rothmanand Thoms,1994)。干预研究既包括创造性过程,也包括评估性过程,往往会衍生出两种结果:对新的项目或服务的详细描述,以及对该项目或服务的有效性评估。 干预研究是一个包括研究人员、机构和从业人员相互合作的动态过程。本书基于这样的理念:从业人员和大多数机构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干预研究。正是通过与研究者的合作,新的干预才得以设计和开发,这些研究者来自大学、研究公司和隶属于州政府的评估单位。在描述干预研究时,我们特别注意到资助对于研究活动的必要性。虽然临床技术有时在缺乏大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依然能进行开发和测试,但干预研究是非常细致、艰苦的,特别需要大量来自州、联邦或基金会的资助。因此,我们在后续章节描述的过程中,不仅指导干预研究的开发,也为开发研究提供足够的细节方面的建议。 干预的定义 干预是有目的的改变策略 作为有目的的行动,干预可能发生在个体、家庭、组织(如学校)、社区、特定地区、国家或其他层面。干预可能是由一个单一的行动或一组行动组成(Midgly,2006)。要求孩子们佩戴自行车头盔的法律条款就是一个单项的干预,用以减少与自行车事故有关的死亡和伤害。对儿童福利的保护性监管则是一组行动的干预,旨在确保脆弱孩子的安全。这两者都是有目的的改变策略的例子,但其中一种是聚焦的、精细界定的策略,而另一种则是概括的策略,包括各种动因和行为。 诚然,即使一聚焦的干预也可能需要一套复杂的子策略。例如,关于使用自行车头盔的法律可能需要一系列的子策略活动,包括教育家长、教师和儿童认识到头盔的重要性和益处;确保头盔的制造符合适当的保护性标准;确保头盔适合孩子佩戴;保障头盔的价格是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且容易买到。此外,从业者与社区和执法机构合作,鼓励使用自行车头盔法律的落实,也是有益的。因此,即使是聚焦某一小领域的干预在实施中也会发展为复杂的项目。 在社会工作中,干预通常旨在减少社会问题或健康问题。例如,当一名社会工作者使用动机访谈(motivationalinterviewing)让一个滥用药物的青少年参与到治疗之中时,这个社会工作者就是在使用一种循证临床技术,这种临床治疗是总体策略的一部分,旨在减少来访者的药物依赖(更多关于动机访谈的内容,参见MillerandRollnick,2002)。动机访谈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干预:它的使用是有目的性的,它的界定是清晰明确的,并且社会工作者遵照明确的实践指南,以确保访谈进程的开展朝着积极结果推进。 通常情况下的干预会更为复杂。凯西家庭项目(CaseyFamilyProgram)的实施就是一个例子,这个项目的工作人员为提高寄养看护的长期效果进行了大量尝试。在凯西家庭项目中,一种基于手册的干预指导着一个基本的寄养项目和一系列改善的服务,以促进儿童福利。凯西的工作人员想知道,与在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常规寄养“毕业生”相比,他们的项目对参与此项目的“毕业生”的生命历程是否会产生显著的有益影响—— 这里的毕业生指的是小时候生活在凯西家庭中的成年人。 风险过程 在凯西家庭项目中,面对诸如虐待儿童这样的不幸,干预可能会通过持续提供的规范性功能来阻止社会或健康问题的恶化。在阻止方面,可设计干预来中断导致社会和健康问题的风险过程(Hawkins,2006)。比如,在预防犯罪方面,一个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尝试减少其受犯罪同伴影响的风险——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未成年犯罪风险因素——她或他将通过以下方式来减少这种风险:为这个孩子提供一个良师益友,或者提供一个与亲社会(与反社会相反)同伴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项目。从这个角度看,干预的目的是中断异常行为问题形成的过程,因为在异常行为问题形成的过程中,孩子会处于危险之中且易导致与犯罪同伴交往,反社会的言谈举止会被强化,并随后参与到犯罪活动中(更多关于异常行为问题形成过程的内容,可参见GiffordSmith,Dodge,Dishion,andMcCord,2005)。 保护和增强 因此,干预是有目的的行动,旨在改变行为、降低风险或改善结果(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2007b)。附带说明一下,一项干预可能会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减少危险:一是直接降低脆弱性(vulnerability)(比如,将被忽视的孩子从他们家里转移出去,安置到寄养家庭中);二是增强抵御风险的保护性因素(比如,为有高风险的新生儿父母提供一个参观家庭护理的项目)。在社会工作中,提高保护是增强导向的基础(Saleebey,2005)。实际上,像凯西家庭项目这样的干预经常两种方式都尝试,也就是说,他们会致力于减少暴露于风险之中的机会,同时也会努力增强保护性因素。 干预层面:个人被嵌入环境影响之中 干预(intervention)或项目(program)——这两个术语在本书中是同义的,可替换使用——在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社会等系统层面,可能会产生不同结果。我们可能会选择将干预目标瞄准一个层面,却计划在另一个层面观察到改变或积极的结果。例如,家庭干预经常致力于改变个体行为,他们会通过改变家庭层面的可变因素(比如,家庭交流或支持)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样,学校的干预也可能致力于提高某个孩子的学业表现(个人层面),但是常常将关注点集中于改变学校的可变因素(比如,学校规模、文化或领导风格)。聚焦于个体的干预,常常致力于改变个体的态度、行为或信念。但是,个体层面的干预可能也会影响到其他领域,比如,残疾状况、消费者满意度、生活质量,或者在组织层面的单位服务花销。关键思想是干预及其趋向的结果经常在一个层次结构上交织。孩子被嵌入家庭,家庭被嵌入社区。我们可能通过将干预目标指向一个或几个层面,并改变个体因素和环境条件,来产生个体层面的结果。 结构性干预和结构模型 干预有时候会被描述为结构性的。结构性干预旨在影响社会结构(比如像法律之类的社会管制)、机会和途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或经济地位。除此之外,政策变化也可能会被认为结构性干预。例如,在青少年司法方面实施风险评估的新公共政策,可能旨在为法庭系统提供所有罪犯的相关信息,以便于在量刑时,减少种族和民族之间的差异(Schwalbe,Fraser,andDay,2007)。从这个角度看,风险评估是一种结构性干预,旨在影响对非洲裔、拉美裔或其他青少年的不合理监禁。 不过,“结构”(structure)这个词更常用来指变量间的模式。例如,一个少年罪犯结构模型可能表明以下内容:小学中的同伴排斥与中学犯罪同伴交往相关,中学犯罪同伴交往与高中犯罪有关。这样的模型有两个风险因素(即同伴排斥和犯罪同伴交往)和一个结果(即犯罪)。这个模型描绘了犯罪行为的发展性风险结构。我们将在本书第三章使用这种结构模型的观点,来讨论问题和项目理论(problemandprogramtheories)。 最终,干预有时会被描述为地域性的(placebased)。总的来说,地域性干预(placebasedinterventions)会重点强调人物、地点和方式。也就是说,他们会将关注点集中于特定的群体,这些群体生活在共同的空间,拥有相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例如,从地理学上,我们可以将社区界定为像邻里这样的社会单元,但社区也可以从功能上界定为像教堂、伊斯兰教寺院或寺庙这样的文化单元。学校有时候会被认为是社区,它由学生、家庭、教师、行政人员及其他共同感兴趣于创建一个有效教育组织的个体共同组成。学校性干预从本质上说是地域性的。“地域”(place)这个词往往包含人物(who)和地点(where)。 不过,“地域”这个词也包括方式(how)。地域性干预通常关注将人们捆绑在一起的集体过程(collectiveprocesses)。换句话说,社区中一个成员的行为往往被认为会影响其他成员的行为。通过依属和承诺而联系在一起,社区(比如学校)在解决诸如存在横行霸道者这样的社会问题时,能够产生集体效能(collectiveefficacy)。从这个视角看,集体过程解释了人们如何与其他个体相联系以及关系的产生。社会凝聚力和非正式社会强制力被认为用来调节个体层面的结果。另外,地域性干预尝试通过增强社会、组织和其他基础设施来提高个体干预结果(Wagner,Swenson,andHenggeler,2000)。地域性干预的关注点包括地域和集体过程两个方面。 干预的效果 不管是致力于改变个人、家庭、团体、学校、社区、组织的干预,还是致力于改变法制结构(如政策)的干预,其效果都是各不相同的。有些非常有效,也有一些是无效的或收效甚微。当一种干预被称为是循证的(evidencebased),就意味着这种干预已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评估,而且从评估中发现的累积结果表明,干预能有效地产生想要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的(effective)仅仅意味着与常规的或其他伦理上可接受的方法相比,这个项目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循证的”(evidencebased)、“已证实的”(proven)和“有效的”(effective)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指这样一些科学发现,即表明干预产生了想要的结果。若证据是有力的,干预就被称为有效的。 干预中证据支持的强度是用评估进程中所使用的研究设计强度来计量的(PetticrewandRoberts,2003;ShayaandGu,2006)。在这个证据层级结构的顶端,是关于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s)的元分析。元分析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对比分析。在多个随机对照实验中得到验证,而且在元分析中发现,有效的干预获得了最高水平的支持。证据的下一层级是根据少量随机对照实验的积极结果定义的,但这种定义缺乏!元分析研究。群组研究(cohortstudies)——在这种研究中,在干预之前和之后对被试进行追踪——通常缺乏随机对照实验的支持,只能提供一种适中的证据支撑,尤其是在以下情况下:在某个群组接受干预时,对另一个对照群组进行追踪,两组均使用适当的基线测量和追踪。这些构成了证据支撑的下一个层级。在这之后是案例控制研究、案例系列研究和案例轶事报告。最低层级的证据支撑是通过专家意见、使用者证言和参与者报告来定义的。 很多专业组织(例如,美国精神病学会、美国心理学会、坎贝尔协作组织、科克伦协作组织、兰德公司)都使用这个层级结构,并结合其他标准,来保证干预设计的有效性。这些组织产生了一系例循证项目和基于早期研究的有明显前景的项目。基于研究证据强度来确定项目的总体目标,识别哪些项目在实施中很有可能产生影响。例如,参见美国教育部的《美国有效教育策略网》(2007)、药物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管理网站示范项目(2007)或者兰德公司很有前景的实践网(2007)。比较和对比当局所使用的这些标准不在本书的研究范围之内。尽管标准各不相同,但干预研究是制定这些清单的基石,评判某个项目依据的是证据。 干预研究根植于科学的方法,它遵循这样一个过程: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证据。有人甚至可能认为,层级结构应该在项目开发的早期阶段就使用。也就是说,研究实践者、使用者和专家的观点都要采集,用以确定和推导相关的项目内容。一个项目立项之后,一个兼用质性和量化手段测量的群组或案例实验,可能会提供信息来完善内容或识别遗漏的内容。只有在一个干预被完全开发后,一个随机对照实验才能被认为是适当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证据性层级结构预示了循证实践,但是大量的方法———包括质性方法和量化方法———会被用来开发干预。 最终,干预研究包含科学方法的使用,以表明一种意向性改变策略(intentionalchangestrategy)是有效的和有影响的。这两个词意味着科学支持的两个不同层级。有效的研究聚焦于评估环境得到严格控制的干预结果,即在这样的环境中其他可能的解释都被排除,从而研究者能非常确定所得到的结果是干预导致的。另外,研究者(通常是项目开发者)高度参与有效实验的每个方面。这些实验几乎都是随机的,也就意味着潜在的项目参与者被随机地分配到干预组(处理组)或者其他干预组(如常规服务组、支持组或控制组)。研究者通常直接监管干预实施,以确保项目按计划的方式执行。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项目应该在现实实践环境中进行测试前,可在理想条件下呈现有效性,这种观点主导着预防科学和国家健康机构的思想观念(如,GreenwaldandCullen,1985)。事实上,这种视角如此广泛流行,以致由此产生了描述研究的两个专业术语:有效性(efficacy)实验和效果(effectiveness)实验。 尽管效果实验在研究的严格性上与有效性实验有着类似的层级,但它力图在一定规模条件下开展干预,这与有效性实验是不同的(Hawkins,2006)。在这种背景下,规模意味着提供一个在现实世界实践条件下的项目,在这一项目中,研究者仅能有限地控制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除此之外,效果实验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检验干预,第一种是在很多地点提供项目,第二种是干预开发者给予每个研究地点的研究者以权利,使他们可以监管服务的提供。因此,效果实验的关键问题在于,有效性实验的正向发现(即,干预产生一个预想的结果)是否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在没有项目开发者参与的情况下被复制到多个地点。在一项干预被称为循证干预之前,它应该在有效性实验和效果实验方面都有正向结果。 为确立用于区分有效性和效果的标准,预防研究协会证据标准委员会(SocietyforPreventionResearch,StandardsofEvidenceCommittee,2007,p.1)简略地总结了两者的不同:“有效性指的是一项干预(技术、治疗、过程、服务或项目)在最理想条件下利大于弊的程度。效果则是指项目在更真实的环境下实施产生的影响。” 当社会工作者利用经验、理论与数据开发新的或完善已有的社会工作策略时,他们就是在做干预研究。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它包括项目设计、执行、评估,它需要系统的理论思路。本书恰恰就呈现了这样的思路框架。 本书介绍的干预研究五步骤简洁而全面,引领读者体验从最初干预想法的产生到写作干预手册、评估干预项目的有效性和影响性、传播干预研究结果的整个过程,并结合儿童福利领域、学校干预、未成年人犯罪领域中干预研究的丰富案例,把这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与当前的社会工作实践紧密相连。它同时也阐释了如何调整或改编一个干预项目以适应新的情境,并提出了关于干预研究领域发展变化和挑战的深刻洞见。 本书富有创新性,既能为一线社会工作者提供确实可靠的参考,也有助于新一代社会工作者开发干预技能,以促进干预研究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