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财富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北京市应急物流新体系构建研究
ISBN: 9787504782458
陆华,北京物资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物流学会理事,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荷兰 Erasmus University of Rotterdam和武汉理工大学获双硕士学位。在运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方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近21年,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SCI 1篇(JCR2区)],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1部。主持、参与项目35项(其中,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包括《“十五五”冷链物流战略分析服务》《全国“十四五”冷链物流规划》《全球供应链重构及我国对策研究》《北京应急物流新体系构建研究》《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物流业发展规划》《北京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规划》《杭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规划》《沈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规划》《大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规划》《新疆塔城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通州末端配送体系规划研究》《雄安新区冷链物流规划》《京津翼产业协同发展下的物流设施布局优化研究》等。
\"第一节 北京市应急物流概况 一、 北京市应急物流需求特点 在现代城市管理中, 应急物流是保障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首都北京更显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北京市面临的突发事 件频率和种类不断增加, 应急物流面临的多重挑战, 对北京市的应急响应能 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突发事件频发与多样性。 北京市面临的突发事件以人为因素引发的 非自然灾害为主, 涉及的事件类型多样, 主要包括安全事故、 公共卫生事件 和社会事件等。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 建筑工地事故频繁发生, 化学品泄漏 和火灾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公共卫生领域也面临重大传染病疫情和食品安 全问题的威胁。 这些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广泛,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成 本, 给应急物流系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要求相关部门在响应和处理上具备 更高的效率和协调能力。 二是危害程度高。 突发事件的连发性和次生灾害的严重性, 使损失放大 效应显著。 不仅使人员和财产造成直接损失, 还可能引发社会秩序混乱、 环 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例如, 重大安全事故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同时造成 相关产业的停滞, 进一步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转。 对于居民而言, 突发事件可 能打乱生活节奏, 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 因而, 如何有效应对和减少这 些损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是协调处置难度大。 北京地区的应急响应涉及众多机构, 包括中央单 位、 地方政府、 军队、 社会组织等, 人员和资源配置的复杂性增加了协调的 难度。 应急响应需要快速调动各方资源, 但各机构的职能、 权责以及运行机 制的不同, 往往导致响应过程中的信息不畅和资源错配。 此外, 城市内大量 的流动人口使物资调配和安全管理更加复杂,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整合 各方力量, 是当前应急物流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 四是主要自然灾害与事故给应急物流带来了极大压力。 在自然灾害方 面, 北京市依然面临风沙、 浓雾、 冰雪和暴雨等气象灾害的威胁。 这些气 象灾害不仅影响交通运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还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此 外, 地震和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亦须重视, 尤其是在城市基础设施日益老 化的背景下, 保障市民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污染、 火灾等事故的频繁 发生也给应急物流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要求相关部门提升应急响应的灵活 性和适应性。 五是潜在致灾因素较多。 新发传染病、 食品安全事件、 重大群体性事件 和恐怖袭击等, 均是北京市面临的主要潜在致灾因素。 这些事件的发生概率 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 传染病的传播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亟须引起重视。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 北京市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 响应机制, 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 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保 障社会安全和稳定。 \" "当今世界, 突发事件的频率较高, 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对生产经营活动 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相应的应急系统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由于突发事件涵盖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等多个领域, 应急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日趋复杂, 必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制订周密的建设与运行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要求, 并将应急 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此指明应急体系建设的 基本方向和应急能力建设的根本任务。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在应急体系建设和运行质量方面应当走在全国前列。 构建一个与大国首都和现代化建 设相匹配的应急物流管理新体系, 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意义。 该书不仅为北京市应急物流管理新体系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 效的实践指导, 也期望能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 为我国应急管理事业 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