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绝响(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记)/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旷世绝响(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记)/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作者: 岳南
出版社: 商务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9.20
折扣购买: 旷世绝响(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记)/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ISBN: 9787100083621

作者简介

岳南,1962年生,山东诸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与重大考古事件,有《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三部曲等作品问世,同时创作出版有《风雪定陵》(合著)、《复活的军团》、《天赐王国》等考古文学系列作品十余部。其中数部作品被译为日、韩、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达两百余万册。现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驻校作家。

内容简介

东团坡风水之谜 历史的契机于漫不经心中 突然降临。 如同世界上许多重大考古 发现都肇始于野外修路造房、 挖坑筑坝一样,曾侯乙墓的面 世,正是源于当地驻军的一次 偶然性施工。 1977年春,随县城郊武 汉空军雷达修理所官兵,正在 一个名叫东团坡的小山冈上扩 建厂房。之所以选中东团坡施 工,与擂鼓墩周边得天独厚的 地理位置相关。擂鼓墩位于随 县城西郊派水河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杜越椒叛乱奔随,楚庄 王率师追击,至此筑百尺高台擂鼓进军,因此得名。 在部队进驻擂鼓墩之前,此处是一片荒山野岭、草树丛生之地, 方圆十几里没有人烟。一代霸主楚庄王在此筑台追敌,后来的历史 情形已不可考,据近代以来的当地老人回忆,自大清朝垮台断气, 民国建立之后,各路军阀兴起,此处便成为游兵散勇、土匪、盗贼 经常出没的场所,许多绑票、撕票、砸孤丁等杀人越货的血案多发 生于此。1938年10月,侵华日军陷华中重镇武汉,兵锋直指宜昌和 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大队人马沿长江和汉水流域向西推进。1939年 初,日军占领随县,兵营驻扎在地形高耸、易守难攻的擂鼓墩,并 在这一地区挖战壕,筑碉堡,建造军事设施,擂鼓墩一度成为戒备 森严的军事禁区。抗战胜利后,日军溃退,此处复为一片荒山野地, 山冈上遍布刺槐、松树、野草和乱坟堆。远远望去,一片鬼气迷蒙, 惊悚肃杀景象,每到夜里,经常有鬼火飘荡,冤魂出没。若无丧葬 迁坟等特殊事宜,当地百姓极少到擂鼓墩一带来往走动。有放牛娃 因打盹儿走神,一不小心让牛溜上了山冈,便立即邀约几个伙伴, 手拿棍棒石头等防身之物,面带惊恐之色,一溜小跑蹿上岗地,迅 速把牛带下,以免遭到传说中鬼魂怪兽的暗害。到了1965年,由于 一批军人的到来,此处的面貌才有所改变。 这年秋,武汉军区空军司令部雷达兵部欲筹建一个军械雷达修 理所,此前曾在湖北境内的武昌、咸宁、孝感、应山等地选了几处 所址,均不甚满意。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刘丰得知此情,便找到自己 的老友、时任湖北省省长的张体学问计求援。张省长当时在随县大 洪山蹲点搞“四清运动”,对随县的山山水水颇多了解,很干脆地推 荐了擂鼓墩这块地盘儿。未久,负责营建工程选址、勘察设计的雷 修所副所长王家贵奉命率领几名助手先行来到随县勘察。当一行人 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北出随县城,约行一公里抵达獗水河畔时,一 股清新湿润气息迎面扑来,众人顿感精神大振,烦劳祛失。过派水 继续前行,但见前方山冈起伏,雾气茫茫,以高大的擂鼓墩土台为 坐标,向东约一公里,有派水自北向南流过;往南约2.5公里,有涣 水自西往东而来,与灏水相汇。两条大河交汇处,堤高床宽,地势 开阔,水卷浪急,颇具浩浩荡荡的威势。与擂鼓墩相距约一公里处 有东团坡、西团坡两个突起的山冈,高出河床一百余米。山坡依山 傍水,群松林立,草木茂盛。登之弥望,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满 眼丛绿。蓝天碧野,云卷云舒,秋风徐来,郁香满袖。此处确是一 块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 面对如此静谧、空灵、优美的自然环境,曾在北京建筑工程学 院学过三年建筑学的王家贵大喜过望,当即表达了不再他去,且留 此地安营扎寨的愿望。陪同的地方官员出于对解放军的信任和尊敬, 实话实说,概言此处乃一处平时没人敢踏进的荒山野岭和乱坟岗, 当地百姓视为不吉之地,不祥之所,奉劝不明就里的王副所长三思。 深通建筑之道兼懂几分风水与丧葬之学的王家贵听罢,微笑着摇头 道:“古书上曾有山环水抱必有大发者,我想就是指类似的山川景物, 勘察地形地物不能只看表面,像这样的山势水流,正合古代风水宝 地的标准,是建陵修墓的好地方,说不定这乱坟岗下就埋葬着帝王 将相的陵墓和大批珍宝呢!” 此时的王家贵还没有读过晋代著名学者郭璞所著的不朽名著 《葬书》,以及这部大著中所说的“三年寻龙,十年点穴”之不易, 同样不知“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等等古老 神秘的点穴作法之道。他只是冥冥之中有一种奇妙感觉顺便一说而 己,这时的王家贵没有意识到,12年后,他的这几句话竟验证了一 段历史真相——一个神秘国家的王侯将相们延续长达二十几个世纪 的埋葬之所与无数奇珍异宝就埋藏在这片山冈之中。 王家贵回武昌将勘察情况向各级首长汇报后,又陪同雷修所所 长、政委与空军雷达兵部首长一起,再度来到随县擂鼓墩勘察。众人 看罢,眼前一亮,此处不仅环境优美,更为难得的是这一带山冈连绵 起伏,草木茂盛,便于隐蔽,比较符合军事后勤基地和战备的要求, 一旦战争打响,可就地伪装隐蔽,或在山冈中挖掘防空洞,转移战略 物资。当然,除了顾及战争因素,也要考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雷修 所既定为担负整个武汉军区空军全部雷达修理重任的后勤保障基地, 就要特别注意考虑道路畅通,假如路况太差,外面的雷达进不来,修 理后的雷达不能及时运出,敌机与导弹呼啸天空,而整个中南战区的 雷达却窝在随县郊外的山坳里趴着动弹不得,后果自是不堪设想。令 人喜出望外的是,此处距汉丹铁路和316国道仅几公里路程,而且随 县城郊就有一个设备条件较好的火车站,雷达甚至火炮等重型器械皆 可自此站转运,真可谓天造地设,地利人和皆聚于擂鼓墩。于是,众 位军官当场拍板,眼前的这片山冈,就是雷修所安营扎寨的地方。经 报请上级批准和当地政府同意,雷达修理所有价征地三百余亩,于 1966年11月,全体官兵携带帐篷锅灶,正式迁入随县郊外擂鼓墩, 开始在东、西两个团坡四周圈墙建房。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雷修所房 舍及配套厂房等设施全部完工,并开始执行兵器修理等任务,部队番 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四五六九部队。 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