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准备进哈佛

七岁准备进哈佛
作者: (韩国)李行哲//赵珍淑
出版社: 明天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10.30
折扣购买: 七岁准备进哈佛
ISBN: 7533252403

作者简介

赵珍淑 1979年毕业于高丽大学数学系。她和丈夫一起去美国留学,开始在家里当贤内助,孩子稍大些,入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获得电子专业硕士学位,现在是自动控制技术工程师。她把全家人相互理解、一起活动作为立家之本,一直强调在饭桌上或是去学校的路上与孩子多多交流,表达父母的关心和期望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李行哲 生于汉城。1979年高丽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获得阿肯色州立大学电子专业硕士学位和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电子专业博士学位。现在是Avava研究所的技术经理。他认为“父母的作用是给孩子指引正确的道路”。他把韩国的严格与集中的教育方式与美国的创造性的、自由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培养出了两个出色的儿子。

内容简介

1.3 不要让他们浪费黄金般的时间 我和关系最好的高中同学通电话,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说到大儿子润 太进入了哈佛大学时,朋友一下子像指责我似的说到:“原来你对孩子也采 取高压政策呀!润太也是因为受到逼迫才进入哈佛的吧?”我当时虽然对朋友 回答说:“嗯,某种程度上好像是那样。”但那位朋友的话在我脑海里好长 时间都挥之不去。 到底什么算是逼迫,什么又不算逼迫呢?父母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 ,这也能算逼迫吗?或者,逼孩子学得更好,这样做不可以吗?将孩子放在一 边撒手不管,所有的事情任由他们自己处理,这样就算是正确的教育吗? 如果没有父母的引导,孩子照样能自己学习并且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处理 好了,当然很好,但做不到这样,父母也撒手不管吗?如果不管不问,万一 孩子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走上歧途,形成惰性,怎样承担后果呢?父母对孩子 根本没什么期望或目标,难道就正确吗? 照顾和指导孩子能叫做“干涉”吗?作父母的人都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 题。我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无数次地对这个问题感到矛盾。我也希望孩子能 养成独立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另一方面我又担心这样做,孩子可能盲 目地就度过了精力旺盛、对学习热情高、能够扩展学习广度和深度的中学和 大学时光。 事实上,见到润太或润浩的一些朋友,我经常会感到遗憾,这些聪明的 孩子虚度了黄金般的时光。其实哪怕只有父母或老师的一点点金玉良言,他 们可能就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大多数情况下,中学阶段基本决定了人生前进 道路的方向。在这个时候,因为没有周围正确的指导和照顾,很多孩子都走 上了错误的道路。虽然也有的孩子后来找到了自己前进的道路并努力奋斗了 ,但在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中,说中学时期几乎就能决定人一生的道路,并 非言过其实。 回头看看,我好像也是虚度了中学的很多时光。大学也是什么都不很懂 却装做什么都懂。可以说我也是荒废了重要的学生时代,虚度了光阴的人之 一。当然我也并不认为那全都是些毫无意义的经历,只是觉得很遗憾。我想 如果当时有人能指导我一下的话,不仅能帮助我决定人生的道路,而且说不 定会让我更早地打下基础。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把上中学的孩子叫做“未成年人”。未 成年人由于需要成人的指导与照顾,所以要在行动上,按照某些标准,受到 一定的制约。我觉得未成年人这一概念能被更广泛地应用会更好一些,当然 对未成年人不应该只强调限制或制约,而应该更强调保护和指导。在人生的 道路上,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需要指导和照顾的时期正是在未成年时期。 或许过度的关心或指导会成为干涉,过度的干涉会成为强迫。当然,分 清这些再来做事情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许多父母陷入了“关心和干涉的两难 境地”,对如何指导孩子感到颇为吃力。但是父母有一点必须知道,那就是 放弃照顾或指导孩子是绝对不可以的。有的父母以不想干涉孩子为理由,丢 掉了指导孩子的责任,这是错误的,而且是严重的错误。给孩子开辟好的跑 道使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让孩子做一些能激发他们好奇心的活动和让他们多读些书来培养创造性 思考能力,指导他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这样能叫做干涉或是逼迫吗 ?实际正相反,我想说不给予孩子指导的父母、学校还有社会才是错误的。 一方面对未成年人的行为和社会活动加以制约,另一方面却对孩子浪费重要 的时光、在错误的人生道路上彷徨不加制止,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为什 么要把父母努力指给孩子正确的人生之路及给孩子提供最重要的东西这样的 做法当成逼迫呢? 润太对父母的“逼迫”是怎么想的呢? “强求孩子干什么与指导孩子是明显不同的。强求就是不给孩子思考的 空间和选择的权利,即使孩子讨厌做的事也强逼着孩子去做。但指导却是引 导孩子独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也就是对孩子讲明为什么要做那件事使孩子 萌发独立尝试的动机。 “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父母为自己所倾注的关心和担忧,他们还是不成 熟的。越是独立性强的孩子,如果自己毫无选择的余地,被强迫无条件地去 做某件事,那么就越会不管自己喜不喜欢,都表示反抗和愤怒。因此,先说 服孩子,让他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样来引导才是最好的方法。” 别光嚷着快跑,要开辟出能跑起来的“跑道” 我希望孩子能自己感觉到学习的快乐,因为我觉得把不知道的东西一样 一样地弄明白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并且我也希望孩子能自觉地学习,拥有好 奇心,凡事都主动地去探究,尽情地发挥想象力从而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 孩子的这种好习惯是在小学、初中、高中时形成的。我们来看一下幼儿 。幼儿是带着无限的可能性出生的,但是根据他们所成长的环境,这些可能 性既会成长为一些能力又会被埋没或者干脆消失。在积极地刺激脑细胞活动 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头脑都会很发达。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也是这样。在何种环境下接受教育和指导,孩子的人 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每看到因为贪玩而浪费时间的孩子,我都会感到很 遗憾。所以我认为这时候一定需要父母的指导或某种程度的干涉。即使这种 干涉过分一些,成为逼迫,我认为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也是有益的。 润太大学毕业的前一个月,我们带着润浩去了哈佛。当时我问润太:“ 如果现在是九月份,你弟弟也会像四年前的你一样在这里开始学习。你认为 在激烈的竞争和总是要做好的观念强迫中度过的这四年的大学生活真的有价 值吗?如果再回到四年前,你还会开始这种生活吗?”润太充满自信地回答说 ,大学时光是他所度过的最愉快的时光,即使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他也会毫 不犹豫地做出同样的选择,并且一定会做得更好。 听到润太的回答,我更确信我们绝对没有逼迫孩子。我们只是指导和激 励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当孩子朝错误的方向走去的时候,我们推他们一把 ,让他们走正;当孩子走得太慢的时候,我们在后面催促他们一下。我们和 孩子同呼吸,共同朝着目标而努力。 把抚养孩子和进行百米比赛相比较,孩子朝着目标拼尽全力地跑,但是 如果没有跑道,即使拼尽全力也跑不直。开辟跑道是父母的责任。为了使孩 子集中精力地跑,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时间,父母就应该给孩子开辟好的跑 道。 如果孩子有了好好学习的目标,父母又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们,在学习上 给予指导与鼓励,这就不能叫做逼迫。另外,如果父母能够努力使孩子从小 就树立明确的目标,孩子也绝不会将父母的指导当成逼迫。 P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