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团与方阵(希腊罗马步兵对战实录)

军团与方阵(希腊罗马步兵对战实录)
作者: (英)麦克·科尔|责编:王青|译者:滑朝阳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99.80
折扣价: 59.90
折扣购买: 军团与方阵(希腊罗马步兵对战实录)
ISBN: 9787559445308

作者简介

【英】麦克·科尔,曾先后供职于军队和情报部门,参与过伊拉克战争期间的安全情报工作,现担任私人安全顾问。他是一名军事历史作家,擅长从军人角度剖析古代战争史。

内容简介

随着德国反坦克*的不断改进,视野对于坦克的生存能力而言,显得越来越重要。*初的T-34装有供驾驶员和*塔乘员使用的潜望镜。这些潜望镜包含一些以不同高度装在镜筒中且彼此形成一定角度的镜面,这些镜面的材料不是玻璃(玻璃在*弹冲击波下可能碎裂),而是经过抛光的钢铁。这样的潜望镜提供的成像质量不难想象。装在*塔四周的类似潜望镜是车长观察战场的主要手段之一。上文提到的S.K.铁木辛哥在1940年9月6日的报告要求“把驾驶员和机电员的观瞄设备换成*新的型号”,但在战争**年,坦克上仍然只有钢铁潜望镜。后来镜面被换成了棱镜式观察设备,也就是说潜望镜里安装了一块玻璃棱镜。尽管如此,为了*好地了解战场情况,T-34的驾驶员们往往被迫开着舱盖作战。“驾驶员舱盖上的三具潜望镜让人忍无可忍”,S.L.阿利亚回忆说,“它们是用丑陋的黄色或绿色有机玻璃做的,提供的是**扭曲且失真的画面。靠这样的潜望镜根本不可能分辨出任何东西,*何况我们还坐在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的坦克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战斗时要把舱盖打开一掌宽。”A.V.马尔耶夫斯基也有同感,他还补充说,驾驶员的三具潜望镜很容易被溅上泥浆。 1942年秋天,NII-48的报告在分析T-34装甲所受损伤后得出下列结论:“T-34坦克的致命伤大比例集中在侧面,而不是前方(接受考察的坦克车体共中弹432处,其中270处是在侧面),原因可能是乘员对坦克装甲防护的技术特点不够熟悉,或者坦克的观瞄能力低下,乘员无法发现*位,并将*塔转到被击穿概率*小的位置。必须让坦克乘员*加熟悉其装备的装甲防护的技术特点,并为其提供*好的观瞄能力。” 提高观瞄能力的任务是分几步完成的。抛光钢铁“镜面”从车长和装填手的观瞄设备中消失,而*塔肩部的潜望镜被装有玻璃的观察缝取代,以提高对*弹碎片的防护。这些改进发生在1942年秋过渡到“螺丝帽”*塔的过程中。新的设备使成员得以组织全向观察:“驾驶员从左到右观察,车长要尽量观察四周,而机电员和装填手主要观察右边”,布留霍夫回忆说。这种安排使车组能发现任何方向上的危险,从而组织相应地射击或机动。 为车长提供优良观察手段的过程费时*长。在T-34上增加车长指挥塔的任务在战争爆发近两年后仍未完成,直到1943年夏天,经过旷日持久的试验,才在“螺丝帽”*塔里找到为车长们安装指挥塔的空间。此时车长仍然要充当*手,但他可以抬起头来好好观察四周。提供全向观察的机会是指挥塔的主要优点。按照A.V.博德纳里的回忆:“车长指挥塔可以旋转,而车长在不需要忙着开*的时候可以观察一切、指示火力并与其他成员保持联络。”说得*准确一点,旋转的不是指挥塔本身,而是装有潜望镜的塔顶。在此之前的1941—1942年,除*塔肩部的一块“镜子”外,车长只有一具固定的潜望镜,其正式名称是“周视瞄准镜”。这种瞄准镜只能通过调整倍率给他提供十分有限的战场视野。在装备ZIS-S-53的T-34-85上,车长不再需要承担*手的职责。除了带周视观察槽的车长指挥塔外,车长们还得到了供他们专用的棱镜潜望镜。这具潜望镜可以在舱盖中旋转,使他甚至能观察后方。不过据热列兹诺夫回忆,他不使用车长指挥塔:“我总是开着我的舱盖,因为那些关着舱盖的人都被烧死了。他们来不及跳车。” 所有受访坦克兵都很佩服德国坦克的瞄准镜。V.P.布留霍夫的回忆很典型:“我们总是注意到蔡斯光学瞄准镜的高质量。他们直到战争结束都保持着这种高质量。我们没有那样的东西。这些瞄准镜本身就比我们的方便。我们的准星是一个三角,左、右两边有一些刻度线。他们的还能校正风偏、距离等等。”事实上,德国和苏联的望远瞄准镜在提供的信息方面并无重大差异。*手可以看见准星和用于角速度校正的“栅栏”刻度,而且苏联和德国的瞄准镜都有距离校正功能,只不过方式不一样。德国*手是在排成弧形的距离刻度上转动指针,每种*弹都有自己的刻度范围。苏联坦克的制造者在20世纪30年代也是这么干的——三*塔的T-28坦克就采用了类似的设计——但是在T-34上是通过在垂直的距离刻度表上移动一条*瞄线来设定距离的。因此,苏联和德国的瞄准镜并没有功能差距——差距是在光学元件的质量上。在1942年,由于伊久姆光学玻璃厂搬迁,苏联瞄准镜的光学元件质量曾严重下降。瞄准镜与*管的随动方式,可能也是T-34早期型号上望远瞄准镜的严重缺陷之一。由于瞄准镜的目镜是跟随火*运动的,坦克手在调整火*垂直方向时,也不得不让自己的眼睛跟着上下移动。后来才引进了德国坦克上典型的铰接式瞄准镜。 T-34观瞄设备的缺陷要求驾驶员让舱盖保持敞开,而这样一来,坐在操纵杆后面的他们又不得不忍受发动机排气扇吸进来的刺骨寒风。如此艰苦的操作条件是苏制战斗车辆遭人诟病的典型原因。“可以认为乘员条件不够舒适是一个缺陷”,S.L.阿利亚回忆说,“我曾经爬进美国和英国造的坦克。它们的乘员是在比较舒服的条件下工作的:坦克内部被漆成浅色,座椅是半硬式的,还带有扶手。T-34上根本没有那样的设计。”在T-34的*塔里,乘员座椅是没有扶手的,只有驾驶员和机电员的座椅有扶手。不过公平地说,座椅扶手只是美国装甲车辆的特色:英国坦克和德国坦克的*塔座椅也没有扶手(“虎”式坦克是个例外)。 希腊“斯巴达勇士”和罗马“角斗士”一决雌雄,孰强孰弱? 这里有六场经典的对战,让人沉浸在电影般的精彩故事里——引人入胜的英雄人物传奇,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发展,出人意料的战场转折,不到*后一刻,胜败难料。 希腊“长矛密林”VS罗马“三线阵列”,谁会获得胜利? 以勇德著称的贵*士兵vs糅合各方蛮夷的杂牌军队 齐整的方形阵列vs狭长的三线部署 重装步兵的密集长矛冲击vs不同兵种轮换投*—盾击—剑刺 传奇个人英雄vs芸芸无名战士 ——谁能笑到*后? 以现代军事角度剖析古代历史,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变革,聚焦于双方文化、组织、凝聚力、部署、武装、将领特色、将官主观能动性……等方面,阐述胜方终称霸地中海的必然性。既有双方的横向对比,又有古今的纵向参照,展现两方战术的差异。 英雄神话中的偏颇和戏说,应该怎样解读? 皮洛士、登塔图斯、弗拉米尼努斯、埃米利乌斯……从历史文献出发,但又质疑史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面对众说纷纭的矛盾记载或含糊之处,结合试验考古与实践推演,敢于推翻既有认知,尽量厘清双方战术中的细节,推敲文献模糊之处的真相,还原可能的历史原貌。 鱼鹰社经典作品,结合复古插画、文物照片、战役地图,*强烈的视觉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