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京师大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40
折扣购买: 中外经典微型小说读本/经典作品名家导读系列
ISBN: 9787565133275
凌焕新,1934年9月,江苏常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微型小说研究理论家,享受国务院政务特殊津贴。历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
[导读一] 荒唐可笑的冤情 金流之所以沦落在社会最底层,二十多年来在农 村过着卑微屈辱的生活,就是因为头上那顶“右派” 分子的帽子。如今,好容易熬到新时期,又幸逢摘帽 改正、落实政策可以回城的良机,却被告知:记载“ 右派”名单的老册子上并没有他的名字。为此,他不 得不焦急地到处找帽子。好不容易从原教育局书记老 隋那里,总算弄清事情的真相,但老隋的无情推诿、 振振有词、无懈可击,金流最终只能失望地离开。 仔细阅读本篇,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的深刻立意。 值得我们赞赏的是,他把沉痛、愤慨的情绪隐含在表 面平和甚至有点幽默的叙述之中,这样,金流越是找 不着那顶曾经令人既厌恶又害怕,如今却显得无比珍 贵、无比重要的“右派”帽子,读者越是感到无言的 沉痛。事情有点荒唐和可笑,但读者笑不起来,并由 此进行深刻的反思。 还值得称赞的是,作者仅粗疏几笔,便勾勒出两 个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使人过目不忘。一个自然是 “立身无傲骨、遇事缺主见”的金流,他的遭遇、他 的命运令读者无比同情,并且欲哭无泪。再一个就是 用三言两语打发走蒙冤数十载、如今求证无门的金流 的上级老隋!一个善良,柔弱无助,沉冤多年后幸逢 落实政策良机却申冤无望;一个冷酷,心硬如铁,为 保住自己一贯正确的形象,不惜以草菅人命的卑劣手 段在事实面前闭上了眼睛!作者成功地用对比手法, 让这两个人物互相映衬而存在,并使各自性格更加强 烈和鲜明。 (陆建华,原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文 艺评论家) [导读二] 悲剧之中的深思 悲剧人物,在文学中除叱咤风云式为真理而牺牲 的英雄人物外,还有一类则是被毁灭的善良又朴实的 平凡人物。这位作品里的主人公,曾被错打成“右派 ”下农村劳改的教师金流,正是这场特殊悲剧中悲剧 人物的艺术见证。 说他是悲剧人物,因为20多年前,他被打成“右 派”被赶往农村劳动改造,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 子,在政治上被列入“地富反坏右”的“另册”,从 一个正常人异化为“非人”。他善良,“立身无傲骨 ”。可这顶“帽子”却把他可贵的青春年华和知识分 子从教的宝贵理想毁灭殆尽,引起人们深切的同情和 悲悯。 春风化雨,拨乱反正。把错划的“右派”纠正过 来,恢复原有待遇,返还作为“人”的一切权利,这 是国之大幸,也是对错成“右派”的个人天大的喜讯 。主人公金流当然也喜出望外,悲剧性的苦难终于可 以结束了。可情况奇特,周围的“右派”都摘帽改正 ,回城安排工作,补发工资。可他,却无人问津,木 呆呆傻眼成了一棵被霜打蔫的“老水仙”。无奈之下 只得抖乎乎地去原单位教育局询问有关同志查档案, 可查遍“右派”名册竟无主人公金流的名字。原来当 初就没有给他戴上“右派”的帽子,当然今天也无须 摘帽改正、落实政策了。这真是晴天霹雳,当初单位 明明把他打成“右派”,并与其他“右派”一起离职 被遣送到农村劳改的呀!怎么这20多年的“右派”帽 子竞一下子飞走了呢?简直有点儿荒唐,人间竟有这 样的冤情!当下,如果没有这顶帽子就不能落实“右 派分子”改正的政策,就不能恢复正常人的人格和一 切生活待遇。此时的这顶帽子成了他人生命运攸关的 “宝贝”。他到哪里去找这得而复失的帽子呢?在这 “右派”由悲剧人物变成正剧人物的一片光明中,唯 独他又遭遇意想不到的厄运。 解铃还须系铃人。他终于找到了“源头”,当年 那位整他为“右派”的教育局党组书记老隋。如果他 能证明当时的实况,也许可以按实情落实“右派”政 策,让他转悲为喜。可这位“极左派”头头,回忆起 当时的情景:单位把他定为“右派”名单上报,上面 却没有批,所以下达的正式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这 位“领导”碍于“既成事实”,宁左勿右,还是把他 当作“右派”和其他“右派”一起发配到农村改造, 故而酿成主人公的人生悲剧,如果,按照常态的有点 良心的“领导”,定会有点悔意而知错即改,顺势做 件好事。可他不是“普通人”,他本有一颗阴暗的心 灵,此时恶性膨胀,他不愿承担这个错案的历史责任 ,竟不知廉耻地赖账,振振有词地以“档案为证”, 叙述着当初就没有把金流打成“右派”,继续一错再 错,继续扮演着他一贯正确的“老左派”的角色。如 今,国之大幸,激浊扬清,国家正在纠正这个错案, 这是为历史存正气,为正义作伸张,可总有几个政治 上“极左派”的跳梁小丑,不顾被害者下半辈子的祸 福,仍不肯道出真情,揭开迷津,再次给受害者金流 酿成新的悲剧。这部作品活脱脱地画出了极少数历史 丑角的肮脏灵魂。 找“帽子”这则荒唐故事的主人公金流究竟在寻 找什么?他找的并不只是“帽子”,从某种深层意义 上分析,是在寻找作为人,即便是普通人的人性的尊 严。要让异化为另类的“人”嬗变为所以为人,并享 有一切权利而站立在民族之林的大写的人。艺术在警 示:不要再发生这类悲剧,人啊人,互相爱护和尊重 吧!全篇在指引,对底层人民的不幸遭际应有莫大的 悲悯。正如有方家提出:经典作品的维度之一就是“ 悲悯情怀”。毋庸置疑,这篇作品正走向经典化的行 列。 (凌焕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P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