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译文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1.18
折扣购买: 偶遇
ISBN: 9787532755493
"【作者简介】: 让-马·居·勒克莱齐奥(J.M.G. Le Clézio,1940- ) 法国作家,全名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一九四○年生于尼斯。一九六三年出版第一本小说《诉讼笔录》,获得勒诺多文学奖;一九八○年,小说《沙漠》获得法兰西学院颁发的保罗·莫朗文学奖。一九九四年,法国《读书》杂志将其评为“在世最伟大的法语作家”。迄今共出版小说、随笔、翻译作品等五十余部。二○○八年十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精彩书摘】: 阿扎尔 “阿扎尔”回来了。 娜希玛清清楚楚记得第一次见到“阿扎尔”的情景,那是七月四日的前几天,美军基地虽已关闭多年,但在维勒朗什却满是身穿白色水手服的海军。那天的阳光极好,天格外冷,天空清朗,被风抚平的海水蓝得深沉。那是早晨,娜迪亚拉着娜希玛往下直走到海防巡道尽头,望着海洋,她紧紧地抓着娜希玛的手,紧得弄疼了她。 她看着“阿扎尔”的到来,甚至在它驶越地平线之前就见到了,那突出水面的巨大三角帆,被太阳照耀得一如白花花的火炬。 然后船朝坚实的土地而上,一面面展开它那巨大的帆,让人以为那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壮丽的白天鹅,笔直地向港口前进。娜迪亚无法动弹地站着,一直紧抓着娜希玛的手,紧得弄疼了她。终于,她们一口气奔向港口。 帆船在港湾中央拋锚,垂下帆叶,看得见在甲板上挥手的人影和一些正收拾帆布的人,听得到荡漾在沉寂港坞中的潮水声,以及收卷锚链的飕飕声。 娜希玛忘不了那一个早晨,那是一个奇观,她相信那是不会中止的,是会持续个几个月、好几年,永永远远。她在那儿,直挺挺地伫立在迎宾码头上,脑袋空白,屏气凝神,她的手被娜迪亚握疼。大船正收卷它周围的绳缆,舒缓地、顺着水流地。微波荡漾的海水,被风撩起了粼粼波光。船桅是那么的高耸,使周遭的一切都看来卑微、无关紧要。 娜希玛目不转睛地看着,像是担心会发生什么差错,担心小艇会从大船脱落,担心大船会再度扬帆离去,驶向海平线,永不复返。她心跳加速,脸庞灼热,因为冷风,因为太阳,也因为迫不及待。很久之后,每当她回想起来,仍会感到那灼热、那悸动。穿过指尖的电流,迫不及待。那只变得陌生的手,是那么用力地紧抓着她,带了激情,带着恨。那是个意象,一个确切的意象:在“阿扎尔”到来之前,娜希玛是个孩子,之后,她知道自己该走了,和凯加斯一样,永不回头。她要远离熟悉的一切,成为另一个人。 娜希玛 娜迪亚是从前在医院当护士时遇到凯加斯的,整个家族的人之前就对她说过,不要嫁给安的列斯人,更何况那人又是个医生。某一天,凯加斯厌倦了一切,走了,娜迪亚一声不吭地撑了下来。她不再去探望姐妹和父母。她那时认为真正的家人是在马提尼克岛。所有的一切都是荒唐。 当时,她必须重回护士岗位,每天早晨,她带着小手提箱离家,天黑才回来,筋疲力尽,沉默寡言。当时,还有个呵护娜希玛的男孩谢里夫,十八岁,而那时的娜希玛不过十二三岁,他就已经确定,等她到了懂事的年纪,就要娶她。他长得瘦高,有点驼,是个可靠的人,剪了一头短发,黑皮肤,这让人不难相信他们是兄妹。 庞讷德皮——有蓝色户窗板的白屋、花园、狗、红鱼和小灰兔,一切全都没了。凯加斯留下了债务。必须尽快卖掉一切,拿了钱就搭上火车,去向陆地的另一头,去向另一片汪洋。一切,家具、唱片、书、甚至连盆栽都卖了。至于那条老得快瞎掉的狗,娜迪亚给了它一针。这种种,不难预料,却又出乎意料。回忆是死去的皮,回忆让人窒息。 这个曾和她生活过的男人,娜希玛的父亲,再也不存在了。他登上环游世界的大帆船,到某个可能需要医生的地方去了。而娜迪亚,当她了解什么都没了,当她明白债主的索求无度之后,也决定一走了之。庞讷德皮应该被抹去。 有一天,娜希玛从学校回到家时,一切就已结束了。娜迪亚送走了兔子和兔笼,把金鱼倒进她曾代班过的退休之家的喷水池。她把气泡送进那条狗的动脉,用的是针筒,那是她的专业。房子空得像库房,四壁回荡出的脚步声使娜希玛害怕。她以为听见的是幽灵的走动。屋里连窗帘也没了。 娜迪亚在房里的地上放了两张床垫,一张给她,一张给娜希玛。断电后,就用杯里的蜡烛。夜里入睡前,为了驱走在屋里徘徊不去的冬寒,她点燃客厅的壁炉,报纸、竹篮……能烧的都烧。娜希玛感觉像是在过一种探险生活,她也把自己东西全丢去烧,娃娃,图画书,甚至连她的集邮册也烧,那是凯加斯旅行回来带给她的邮票,南非、印度、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 某个早晨,她们像小偷似的离家,搭上客车、火车,一天又一天,一天又一天,她们来到这里——维勒弗朗什,因为她们无法走得更远了。娜迪亚带着的东西只够她们撑过三个月。她在美军医院的外科诊所找了个护士职位。娜希玛成了另一个人,她几乎忘记了过去。 " "【编辑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中篇小说集。 ★ 《偶遇》中收录的两篇小说写作间隔十五年,但都表现出寻根的渴望、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爱情的企盼。作者在为我们描绘高度文明的世界种种幻象的同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灵魂的国度,在痛苦、失落与渴望间,涌动着隐秘的温柔,追寻绝对、追寻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