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不改(胶东乡言村语笔记)

乡音不改(胶东乡言村语笔记)
作者: 兰玲|责编:张鹏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4.50
折扣购买: 乡音不改(胶东乡言村语笔记)
ISBN: 9787100176941

作者简介

兰玲,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现主要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出版著作《山东居家饮食民俗》(编著)、《胶东文化通论》(参编)等,已发表论文 《从汉语俗语透视胶东民俗现象》《胶东面塑中的祈愿心理与表现形式》《胶东半岛正月十三两种祭海形式的对比研究》等十余篇,主持“胶东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张炜作品与胶东地域文化研究”等省级课题多项,其著作《山东居家饮食民俗》曾获烟台市第二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内容简介

按下葫芦起来瓢 在乡间,葫芦常见,瓢更常见。葫芦有浮力,因而有 俗语“按下葫芦起来瓢”,用来比喻事情头绪多,顾了这 头就顾不了那头;或者指要安抚的对象多,说服了这个说 服不了那个。这句俗语中更多体现的是葫芦在生活中的广 泛用途。 葫芦肉可以吃,葫芦去了肉之后就可以做容器,用来 盛装东西,只留一个小口,人们称之为“葫芦头”。用来 盛酒就是酒葫芦,用来盛药就是药葫芦,因而,葫芦也成 为酒铺、药店最喜欢用的招幌,也有了“不知道葫芦里卖 的什么药”这样的俗语。 葫芦在农家最大的用途是做瓢。农家的葫芦瓢随处可 见,从形状上分,有圆的有长的,有独头的有亚腰的,大 大小小,各种规格。瓢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炊事工具,有 清水瓢、浑水瓢、面瓢、米瓢等。瓢几乎可以用来盛舀任 何东西,舀水用瓢、倒水用瓢、盛水用瓢、淘米用瓢,这 是湿瓢;挖米、挖面用瓢,盛瓜子、花生、玉米也用瓢, 这是干瓢。二月二炒了料豆,七月七烙了巧果,刚炒熟了 的瓜子、花生和玉米,也都用瓢盛了端到街上给街坊们品 尝。瓢的用途广泛到几乎无处不在,面缸里有瓢,米缸里 有瓢,水缸上有瓢,锅台后面也有瓢。农家妇女还用瓢作 为量具,煮面条用几瓢水,煮饺子用几瓢水,或蒸一锅馒 头挖几瓢面,做一顿干饭用几瓢米,心中都有数;且半瓢 、平瓢、满瓢各有定则,今天借了西邻一平瓢米,明天有 了再还人家鼓尖一瓢,不用秤不用戥子,民间的公平与感 恩在瓢来瓢去里即见分晓。 等到家门口墙头上的葫芦长成了,家里的主妇就会拿 一根大针扎一扎葫芦,针扎不进葫芦里就算成熟,便可以 摘下来做瓢了。用葫芦做瓢,就地取材,绿色卫生,一剖 两开,各成一扇。但让一只成熟的葫芦变成两扇瓢也是个 技术活儿,需精确地分割才能晒成两扇完美耐用的葫芦瓢 ,最好是赶上谁家正好有木匠在做木工活儿,找木匠锯开 ,自然是又快又好。当然,能干的农家妇女自己用小锯条 也能把它分开。做瓢的葫芦需成熟,否则晒出来的瓢是夹 瘪的,不受使或使不住,好瓢应该是饱满的、周正的、光 滑的。好瓢是家庭主妇的宝贝,用得也仔细,一扇好瓢可 以用好多年,开了口子,用线穿几针照常用。如今的塑料 瓢五颜六色,却不如葫芦瓢拿在手里称手实在。 葫芦的实际用途还有很多。可以做成蝈蝈笼等艺术品 来赏玩,也可以做成美妙的乐器,亚腰葫芦还可以做孩子 的玩具,等等。古人还用葫芦喝交杯酒,即合卺礼,将葫 芦一剖为二,以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 成为一体。任何事物,最首要的还是其实用价值,然后才 衍生出其他价值,葫芦亦然。从古人用葫芦做播种的农具 ,做凫水的工具,做武器,直到今天,葫芦就这样一直伴 随着人们,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联着。 P1-3 一本集中解读胶东地区方言俗语的著作。 1.像很多地方一样,胶东地区也有自己独特的乡言村语,它们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为当地民众口耳相传并津津乐道,这些乡言村语充满温暖、智慧或幽默,往往说出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耐人寻味,它们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生命的感召力。 2.本书作者在长期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遴选了100条典型的胶东地区乡言村语,如“二月清明花在前”“海里海蜇熊”“十月里还有个小阳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作者给每条俗语都写出一篇千字文,从俗语的起源、含义,再到俗语的流传、俗语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满满的乡愁。 3.文后配有精美的胶东剪纸,从内容到形式,从主题到风格,彼此呼应,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读者在了解胶东地区风土人情的同时,还能欣赏到胶东剪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