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潮涌中的甬剧传承人

时代潮涌中的甬剧传承人
作者: 庄丹华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
原售价: 105.00
折扣价: 56.70
折扣购买: 时代潮涌中的甬剧传承人
ISBN: 9787517072898

作者简介

庄丹华,1971年11月出生,文学硕士,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宁波地方文化研究。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文化社会学视角的地方戏曲口述史研究:以甬剧为个案”、浙江省社科联课题“宁波甬剧研究”等十余项省市级科研项目,有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在各级学术刊物上。

内容简介

一个剧种的前世今生 田头山歌·对山歌·唱新闻 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是“杏花烟雨”的江南的一部 分,背山面海,降水充沛,丘陵间的平原上河网密布,桨 声欺乃,稻田青青,一派标准的水乡风光。就在这秀美的 水乡风光里,在这婉约纤细的情感氛围中,山歌声宛转悠 扬在田间地头、渔舟水岸,为农民、樵夫、渔民等所传唱 ,以作为劳作及休闲时自我消遣、提精神、解疲劳的娱乐 活动,这些民歌渐渐进入了地方曲艺,诸如四明南词、宁 波走书、四明宣卷、“唱新闻”等,并成为甬剧等地方戏 曲的一大源头。在这样的氛围里,看戏听曲也成为老百姓 *大的业余爱好。 在清朝初期,包括宁波在内的浙东一带盛行着“田头 山歌”和“对山歌”。它们是当地的农民在劳动中产生的 ,伴随着农民的生活,反映劳动的情趣,唱的内容有爱情 故事、劳动情况、生活习俗等。自叹自唱的“田头山歌” ,曲调优美舒缓,如“山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摘树难栽 ,白米饭好吃田难种,河鲫鱼好柯网难扳”就是一例。而 两人对唱的“对山歌”,曲调轻松愉快,充满生活气息, 是一种农民自我娱乐的艺术形式,如“(男)远看高楼藏 牡丹,十指尖尖*难攀,有朝一*用功到,谢落牡丹随我 攀。”“(女)牡丹本是花中王,我千针万线绣在花棚上 ,我自做牡丹自做主,你要想采牡丹是做梦。”唱山歌的 人大多是青年农民和手工业生产者,时长月久,“对山歌 ”从四句一段的单段体发展到十几句的多段体,唱词也有 故事情节了,加上滑稽的因素了;唱山歌的活动范围也广 了,从田头到小镇,从这村到那村。 “对山歌”流行久了,当地一些盲艺人为谋生计,又 继承它四句一段的基本形式,改革其当中两句为可作无数 次反复唱的上下旬“平板”,正式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说唱 艺术。这种曲艺,**以说唱当时当地发生的新闻故事为 主,内容和形式比对山歌*长、*有趣味性,被称作“唱 新闻”。 起初的“唱新闻”,仅敲倒笃板。后来为招徕听众, 又变为每段末句伴奏小锣、小鼓。从此,盲艺人由农村走 向城市,在宁波各地卖唱新闻。“唱新闻”的平板和伴奏 乐器,和早期宁波滩簧**一致。约四百年前就有的“唱 新闻”,直接为宁波滩簧前身“串客班”的产生,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唱新闻”的曲目*到老百姓的欢迎,这些 “唱新闻”的盲艺人,足迹跑遍了宁波大小村庄和城市的 街道里弄,凡是人们聚集的场所都有他们的身影。后来, “唱新闻”这种主要由盲艺人演出的曲艺形式,也有了一 些亮眼的年轻人为娱乐而学唱。他们不仅能对歌,而且还 能唱流行小曲,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就学唱什么。清朝 中叶,社会上流行《卖花线》《荡湖船》《童子痨》《十 勿亲》《探亲家》等小曲,他们也都会唱。遇到一些有词 而没曲的戏目,他们就用当时人们*熟悉的“新闻调”来 即兴配曲演唱。因此,“唱新闻”比起“对山歌”来,* *老百姓欢迎,曲目*丰富,这为*早的“串客班”提供 了丰富的剧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