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花山文艺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6.40
折扣购买: 编剧
ISBN: 9787551159562
著者简介 威廉·戈德曼(William Goldman),著名小说家、电影编剧、剧作家,美国流行文学代表人物,好莱坞zui成功的编剧和剧本医生之一。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英语文学系,以小说家的身份成名于20世纪50年代。《黄金圣殿》《马拉松人》《公主新娘》等十余部作品畅销全美,多部被改编为电影,其中亲自担任编剧的《傀儡凶手》曾荣获“推理界的奥斯卡”爱伦·坡奖。 1963年进入好莱坞写剧本,从在片场为人物润色台词开始,接连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影史杰作,如《虎豹小霸王》(奥斯卡zui佳原创剧本)、《总统班底》(奥斯卡zui佳改编剧本)、《霹雳钻》(影迷和评论家心中经典惊悚片之一)、《危情十日》(改编自斯蒂芬·金原著)等。其中三部入选了美国编剧工会“101个zui伟大的电影剧本”名单、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的具有“文化、历史、美学”意义的国家影片登记表。1988年,获邀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2000年,荣获美国编剧工会终身成就奖。 译者简介 不雀,毕业于上海电影学院,编辑、译者、曾经的书店人。 高奕,中国人民大学与美国埃默里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际教育事业多年,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及美国研究领域,同时也是电影和文学爱好者。 薛雅,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杜克大学机器学习专业博士,曾在通用电气等公司从事研发工作,现任某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副总裁。文学爱好者,闲暇时偶尔练笔创作。
正文赏读 第一幕 真实的好莱坞 Ⅰ 电影圈里的掌权者 也许,尝试分析电影行当中到底谁来掌权这事根本就毫无意义。明星、电影公司高管、导演以及制片人,他们都围绕着同一个轨道运行,服从于同样的引力定律。 尽管如此,我还是把这些掌权者进行了分类,以求化繁为简,更清晰明确地阐述电影制作的整个过程。需要记住的是,他们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一种不甚稳固的同盟关系,有时——但绝不总是——向着迷雾深锁的相同目标摸索前行,而这个目标就是:大卖。 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多深,或时时刻刻完全信任彼此…… 明? 星 就电影制作而言,如非例外(当然真要出现了那就要特殊对待),明星基本上毫无价值,但又绝对必不可少。 明星和电影公司共存于编剧很难一睹其貌的竞技场。当上帝选择向他们微笑时,那大家都能赚到钱。尽管我们知道,钱带不来幸福。所以,如果你觉得这两个电影圈里最强力的元素彼此捆绑,宛若连体婴的话,那肯定不会错得离谱。要理解为什么现状如此,知道一些相 关历史会有所裨益。 我们先说说电影公司。开始的时候,电影公司对明星的态度非常明确:他们厌恶明星。很重要的一点是,电影最初只是风靡一时之物,就像当今的雅达利公司出品的游戏一样。没有人知道其未来会如何——或者说,是否真的会有未来。但就眼前情况来说,就算最贪婪的电影公司高管也会认为电影是极其有利可图的。 1896年4月23日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而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产业的开端。这一天标志着第一家通过电影这种娱乐方式从公众那里赢利的电影院在纽约开张营业。到了1910年,全国共有超过9000家电影院在运营。 当然,当时的电影很短,大卫·格里菲斯(D. W. Griffith)在五年内执导了超过五百部“电影”。当时的电影不仅比现在的短,而且也比我们现今了解的电影要更简化。某一部早期的电影,其整个内容就是一匹马正在吃干草。拍这部有关马的影片的电影制作人接着又拍了另一部非常流行的影片——他的两个女儿用枕头打架的一些镜头。 观众们对此是无所谓的,他们喜欢去电影院。很明显,这些电影不是针对知识分子或上流社会的。当时的电影是给移民以及穷人看的,这些人希望去花费便宜的地方消遣娱乐。 而在电影早期蓬勃发展的十年时间里,没有出现明星。 演员们,通常是“正规”的演员们,羞于与这种新的媒介为伍。他们偷偷跑去新泽西工作,但仅仅是为了生计,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名字与所做的事沾边。此外,这不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工作:演员们还会被安排做其他的杂务事,比如清扫、做木工等。早期某位受女观众喜爱的男演员曾说过让他的雇主很惊讶的话,他在汇报工作时宣称:“我是一名演员,我要演戏,但我不想去搭布景、画背景。”而且,公众们很难在海量的短片里打捞他们喜爱的演员:在那个“投机无章”的时期,电影院每天都会更换放映的片子,哪怕是不多见的60分钟故事短片。 大量影片的产出最终导致了好莱坞的出现。所有大电影公司都向托马斯·爱迪生支付一笔费用以获得拍摄电影的权利:因为电影是他的发明,所以他应该从每一部电影获得报酬。 然而,对电影的大量需求导致了盗版公司的兴起,它们不支付上述费用。大的电影公司雇侦探来制止这种行为,将许多盗版公司驱赶到了尽可能远离纽约的地方。当然,好莱坞有利于拍摄电影的好天气。但是,除此之外,它位于纽约以西近5000公里的位置更便于开展盗版行为。总之物换星移,世事已变,诸如此类。 尽管非电影公司所愿,某些演员开始受到观众青睐。当然他们的名字还不为人们所知。如果你要写信给他们,你只能把你的影迷信寄给“那位有胡子的男管家”,或者“那位有着金色鬈发的女孩”。 即使一家电影公司有一位经常使用的演员,他们仍然不会把其姓名告诉观众。在那样的情况下,1910年在美国最受欢迎的电影演员可能就是被称为“比沃格拉夫女孩”的那位,比沃格拉夫是签下她的电影公司的名字。 但当她的合同到期后,另一家电影公司将她签了过去。当然凭借着常见的优厚条件——更高的薪水,以及她的丈夫与她一起过来并且获得了一份属于他自己的导演工作合同——这些都是合乎当时标准的条件。而不那么合乎当时标准且改变了电影未来的条件是:这家新的电影公司同意推广她的名字。就这样,在1910年,一位有着弗洛伦丝·劳伦斯(Florence?Lawrence)这样动听名字的漂亮年轻女孩开创了美国明星体系的先河。 卡尔·莱姆勒(Carl?Laemmle,那个“拐走”劳伦斯小姐的高管)的同僚们当然对此不太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怕一旦观众真的开始认可演员,他们可能被迫要付给演员更多的钱。你可以批评早期大公司的做法不道德,你可以鄙视他们这种如同皮货商一样的行为。但是,他们可不笨。下面是就薪水问题发生的情况: 1912年:劳伦斯小姐成为当时薪水最高的电影从业者,其薪水在当年年底时达到了每周250美元。 1913年:玛丽·璧克馥(Mary Pickford)签下了周薪500美元的合同。 1914年:璧克馥小姐再签了一份上述周薪两倍的新合同。 1915年:璧克馥小姐再一次签了一份合同,这次的合同周薪为2000美元。 1916年:1 万美元周薪是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的薪水标准。此外另有15万美元的签约奖金。 1919年:大胖阿巴克尔(Fatty Arbuckle)成为史上第一位拿到100万美元年薪的明星,而且100万美元是底薪。 电影公司从那时起就喊出了同样的宣战口号:每次电影产业走向不景气时,他们就指出原因所在——明星的贪婪。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迄今为止最近的一次危机爆发要归咎于伯顿一家,他们二人分别为联合主演诸如《孽海游龙》(The Comedians,1967)和《涛海春晓》(Boom!,1968,即使片名加了感叹号也对提高票房于事无补)这样的片子而要了100万美元的酬劳。 今天,100万美元是你付给你看不上的明星的价钱。 就个人来说,我不想因为明星绞尽脑汁多赚钱而责怪他们。明星都明白,电影公司想要从他们身上尽可能多地剥取电影的利润。而没有人强迫电影公司为他们的劳动付钱。不过,最重要的是,明星的地位不会经久不衰。当然少数才华横溢的人会经久不衰,但那仅仅是少数人。 没有准确数字表明谁是排在前十位的明星。但是奎格利出版公司(Quigley Publishing Company)已经对电影院老板们进行了持续五十年的民意调查。 其结果是有瑕疵的: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价最高的明星常常不在他们的名单上,但那是因为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没有出手。而奎格利公司的调查仍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依据。电影院老板们应该至少知道一些有关谁的电影在他们电影院票房表现最好的内情。下面是奎格利公司调查列出的去年(1981年)表现最好的前十位明星: (1)伯特·雷诺兹(Burt?Reynolds) (2)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 (3)达德利·摩尔(Dudley Moore) (4)多莉·帕顿(Dolly Parton) (5)简·方达(Jane Fonda) (6)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 (7)阿伦·阿尔达(Alan Alda) (8)波·德里克(Bo?Derek) (9)戈尔迪·霍恩(Goldie Hawn) (10)比尔·默里(Bill?Murray) 现在,让我们往回看五年。下面是 1976 年的前十位影星: (1)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 (2)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 (3)达斯汀·霍夫曼(Dustin?Hoffman) (4)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 (5)梅尔·布鲁克斯(Mel?Brooks) (6)伯特·雷诺兹(Burt?Reynolds) (7)阿尔·帕西诺(Al Pacino) (8)塔特姆·奥尼尔(Tatum O’ Neal) (9)伍迪·艾伦(Woody Allen) (10)查尔斯·布朗森(Charles?Bronson) 仅仅过了五年,只有两位影星在两个排行榜上都出现了:伊斯特伍德和雷诺兹。下面是再之前五年的情况,即1971年的前十位影星: (1)约翰·韦恩(John Wayne) (2)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 (3)保罗·纽曼(Paul Newman) (4)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 (5)乔治·C. 斯科特(George C. Scott) (6)达斯汀·霍夫曼(Dustin?Hoffman) (7)沃尔特·马修(Walter Matthau) (8)阿里·麦格劳(Ali MacGraw) (9)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 (10)李·马文(Lee?Marvin) 只有伊斯特伍德仍然在 1981 年的排行榜里面。也只有伊斯特伍德和霍夫曼仍然在 1976年的名单里面。 最后是1961年的排行榜。我知道二十年是一段较长的时间。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演 员短暂且起伏多变的演艺生涯,演艺生涯品质的好坏体现在他们出演的每一部作品中。而二十年对于一位教授或一位内科医生的职业生涯来说并不算长。 (1)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2)洛克·赫德森(Rock Hudson) (3)多丽丝·黛(Doris Day) (4)约翰·韦恩(John Wayne) (5)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 (6)桑德拉·迪伊(Sandra Dee) (7)杰里·刘易斯(Jerry?Lewis) (8)威廉·霍尔登(William Holden) (9)托尼·柯蒂斯(Tony Curtis) (10)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 现在,这些人中有些已经去世了,而有些则已经退休。但他们中有些人仍从事着演艺事 业,却不再能够进入这类排行榜了。淡出视线向来让人难以接受,而对于一位明星来说这不啻为一种折磨。因为当他们处于事业巅峰时,是如此受人崇拜。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电影明星可能被人们看作与皇室成员差不多感觉的人。所以他们从事业顶峰滑落的距离比其他人可能或将经历的都显著得多。 但是除此之外,这些人是角色扮演者。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历过小学、中学时代, 就像其他人一样。但是他们并不满足。这就是他们成为演员的原因。而当他们不仅当了演员而且成为明星时,那就是梦想成真的时刻了。 俗语说:“小心你许下的愿望,你可能会梦想成真。”明星们的问题是,他们确实梦想 成真了,但是持续的时间不长。 这就是为什么对一名电影编剧来说很关键的一件事就是要记住如下内容:永远不要低估 明星的不安全感。你瞧,我们都有不安全感,我们清楚这一点。甚至脑外科医生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可能也会颤抖。 但电影明星呢?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如此受幸运之神的眷顾,但不仅仅限于生就 一副出众的外貌。他们才华横溢,思维敏捷,颇有影响且不断散发着自谦的魅力。 我们在报纸上读过对他们的采访,我们在脱口秀节目中看到过他们,而我们很难想到, 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他们真实的自我,而是演员们在做他们最擅长的事——表演。 乔治·西格尔(George Segal)可能是其中做得最好的一个。我曾看到他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表现得非常棒,他又是弹奏五弦琴(管他弹奏的是什么乐器呢),又是以此不断引出笑料。我问他是否总是能够通过那样的方式让自己感到快乐。 他说:“就像上课一样,我有备而来,我是在进行一次表演练习。我对自己说,我正在扮演一个感到自己很快乐的角色。” 在我年轻时,无论何时我遇到与我崇拜的演员一起工作过的人,都会缠着他们问同样的问题:那个演员真实的一面是怎样的? 当然,我已经知道答案了:他们就像他们扮演的角色那样。 唉,未必如此。 一位曾与亨弗莱·鲍嘉(Humphrey?Bogart)共事过的男士告诉我:“糟糕极了,他总是制造麻烦,总是埋怨他的台词太垃圾而其他所有人的台词都不错。整个拍摄过程都在发牢骚。” 鲍嘉发牢骚? 一位曾与加里·格兰特共事过的男士告诉我:“加里正值演艺生涯巅峰期。我和他一起拍了两部电影,而两次都发生了同样的争执:他觉得自己魅力不再,因此不能再多拍片子,因为观众们不会再买他的账。这真是太疯狂了!他没准是有史以来最有魅力的演员,和他争 执就像拔牙一样痛苦。他坚决地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魅力。” 格兰特失去魅力了? 现在我不怎么再问那个问题了。我已经厌倦了再次处于惊讶中。我觉得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宁愿相信心目中的明星形象。别跟我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讨厌马匹,我不想知道这种事情。 而上面说的与不安全感有什么关系?是这样的:从明星的观点来看,这确实非常地可怕。我举个例子说明我的意思,那是在刚刚开始拍摄《神偷盗宝》(The Hot Rock)不久时发生的事,这是一部1972年上映的由罗伯特·雷德福主演的影片。 我们当时是在纽约的一所监狱拍摄,拍摄的镜头很简单,就是要求雷德福所扮演的一个刚获得假释的角色从监狱大门走出去。他被有意安排穿着不合身的衣服。 一群监狱工人站在旁边围观拍摄过程直到拍摄结束。一些看守也在看,其中的一个开始和我搭腔。 “片子就是这么拍出来的吧。” 我说是这样的。 “总是花这么长时间吗?” 我说是的,或者花更长的时间。 导演彼得·耶茨(Peter Yates)在旁边和雷德福聊戏。他们聊了一会儿,我想他们可能是在收工前随便聊几句。 “我的老婆会乐意和他在一起的。” 这句话让我多多少少有些吃惊,我转过头看着这位看守:相貌平平,大概四十岁上下,穿着看守的制服。 “我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为了和他在一起一次,她都能做出什么事情来。” 耶茨和雷德福分开了,耶茨走向摄影机,雷德福走向大门。 而那位看守,我需要多说一句,全程没在看耶茨。“我老婆她今天跟我说,她甚至愿意五体投地在地上爬,好能和他在一起一次。就一次。” 现在,我已经欣赏过了雷德福在百老汇舞台上的表演,看过他在《新婚燕尔》(Barefoot in the Park,1967)中精彩的喜剧表演后,我相信他将会是下一个杰克·莱蒙(Jack?Lemmon)。 我以前就知道他比较善于交际。他很有魅力,很会讲故事,是一位运动健将,而且从没有人说他笨,但那时他还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突然之间一切都不一样了。《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1969)上映,接着雷德福成了国际媒体的宠儿。而这里有一位看守,用尽他的言辞想要告诉我他太太对一位男士的性冲动程度,而这位男士仅仅是一位来自加利福尼亚的、拍了一些灾难片的优秀男演员。大家还记得《异想天开》(Situation Hopeless—But Not Serious,1965)吗? 如果突然世界上一半的人像这位看守的太太对雷德福所想的那样对你想入非非,肯定是会令人感到一些不安的。三十年来你一直是一种人,而你现在仍然是这种人,至少部分的你仍然是,但是却不为公众所知。你不确知公众对你的反应是什么,但你却知道那并不是真正 的你。你不知道这种反应会持续多久,但你却知道一定不是永远。 明星们必须要适应那种精神错乱。 我仍然记得自己首次好莱坞之行的第一天:我与保罗·纽曼的经纪团队代表见了面。我们商讨《地狱先锋》(Harper,1966)的拍摄日程,而我对纽曼是否能在华纳兄弟公司(Warner?Bros.)希望影片开拍的时间及时做好准备有些担心。在我表达完我的担心后,参会的一个人说了下面的话:“也许有一天保罗将成为格伦·福特(Glenn Ford)那样的人,但是现在电影公司还得按他的档期来安排。”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好莱坞式的冷酷言语,这种话经常用来冷却激动的情绪。格伦·福特在前些年曾是美国的头号影星,而我还没有意识到他的事业已经停滞不前了。那句话是纽曼的经纪团队在预测其客户的未来。其实他的话并不是那么冷酷无情。他只不过是习惯了面对 明星们如过眼云烟般的现实。 只有经纪人长盛不衰…… 威廉·戈德曼,自诩三流小说家,好莱坞“局外人”。小说起家,25岁便出版长篇小说,闲时评评舞台剧界,写写体育专栏;而后只身独闯好莱坞,便一发不可收,从畅销作家成功转型编剧,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手止泻药,一手剧本纸”的职业生涯。 浮浮沉沉数十载,他旁观名利场,思索电影行业真相。已成一代宗师的戈德曼用辛辣幽默的自我调侃,写下在这行闯荡的“真心话和大冒险”,集结成《编剧》一书,并告诉你我: 「干这行,没人心里有谱!」 ★ ★ ★ 一代宗师首次传授毕生心得,掌握流行文化密码的“20世纪zui受欢迎的讲故事的人” 威廉·戈德曼一生写作了52部电影剧本、16部小说、11部戏剧剧本、8部非虚构著作、5则短篇故事,以及1部儿童读物。他写小说,《傀儡凶手》拿下过有着推理界奥斯卡之称的爱伦·坡奖;他写原创剧本,一出手便是《虎豹小霸王》;他亦做改编,《总统班底》令他收获第二座小金人;《公主新娘》《霹雳钻》《危情十日》等,或成cult故事经典,或是类型典范;多部作品入选“好莱坞101本zui佳电影剧本”。 戈德曼还是一名剧本医生,做过许多不留名的工作,包括曾为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克联合编剧的《心灵捕手》幕后掌舵。 全美畅销!美亚首选编剧入行必读书,故事写作者的解压宝典 「在我填满白纸之前,没有电影二字可言。」 这位众多知名编剧的领路人和暖心前辈,“编剧中的编剧”,带我们走进权力金字塔内部,在书中“诚实交代”身为职业编剧的挣扎与收获,字里行间渗透着“万年乙方”险中求胜的战战兢兢。此书一出,早在《故事》之前便好莱坞人手一本,成为无数影人的启蒙读物,难怪《社交网络》编剧艾伦?索金会说: “他教会了我编剧的知识,我所知的一切是他所知的大概十分之一吧。” 业界大佬冒险(渡劫)数十年,凝成半部好莱坞历史 《音乐之声》上映前无人看好? 当时业界龙头环球公司拒绝了《星球大战》? 《E. T. 外星人》开始的预算只有100万美元?在市场调研后,还被放弃了?? 《邦妮和克莱德》上映即完败,争取到二次上映,却一炮而红,成为经典? 演艺圈的成功法则究竟是什么? 还是那句:「干这行,没人心里有谱!」 文风幽默,辛辣吐槽行业万象,无所顾忌,读来酣畅淋漓 ——把“毒舌金句王”打在公屏上 ◎话明星 明星基本上毫无价值,但又绝对必不可少。 每次电影产业走向不景气时,他们就指出原因所在——明星的贪婪。 如果突然世界上一半的人对你想入非非,肯定是会令人感到一些不安的……明星们必须适应那种精神错乱。 只有经纪人长盛不衰…… ◎话导演 编剧杀手。 导演们口中的“智言慧语”加起来甚至盖不住一个小茶杯底。 当导演很难,我指的是挖矿一样的难。 ◎话制片 没有人能随心所欲拍摄他们真正想要的;他们拍能花得起的。 “狗屎”是好莱坞指代电影项目的标准术语。如果你问一位制片人他在拍什么,很可能他会说,“嗯,我正在拍这部西部狗屎”或“这部狗屎喜剧”。 ◎话编剧 编剧工作就像家务劳动,是即使很漂亮的完成了,也不会有人注意到的工作。 你zui终是要玷污你的灵魂的。你可能运气好而发了财,但是肯定不会很快乐。 如果有人问我:“编剧有多大权力?”现在和将来,答案永远是:冲突发生时,零权力。 编剧的地位大概介于制片厂门卫和高管之间。 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当然大多数编剧也不配。 ◎话写作 反转次数越多,剧情转折越猛烈,观众的感觉越麻木。 真理很重要,而现实更重要,但zui重要的是可信度。 写作zui终归为一件事:独自走进房间开始工作。 ◎话行业 电影业比淘金业还神秘。 在好莱坞,成功通常不属于zui好的那个,而是属于头一个吃螃蟹的人。 到片场的第一天是你生命中zui激动人心的一天,而接下来的每一天将会是你人生中zui枯燥的日子。 电影行业的失败便是绝对的失败,没有回旋余地。 “银幕上一览无遗,”好莱坞人喜欢这么说,其中蕴含一层褒义:我们可以看出钱花到哪里去了。 详细回顾个人职业编剧生涯,又名“编剧求生避坑指南” 如何为明星打造戏码且屡试不爽? 什么样的开头能让制片人立刻从剧本堆里pick你的故事? 项目进行中被炒鱿鱼怎么办? 制片人和导演,到底谁更不好相处? 编剧在片场追星是种怎样的体验? …… 干货式分享剧本创作tips,寄语年轻编剧,闪耀着跨越世代的温情关怀之光 在犀利吐槽中,针对编剧会遇到的各种情况,穿插细致且实用的创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