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8.30
折扣购买: 家国与世情(晚清历史的侧影)
ISBN: 9787514385311
大才赤忠难补天:曾 国藩、李鸿章的共同悲剧 清朝咸同年间太平天 国和湘淮军之间的战争, 总体而言,这是一场民族 的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最 大的内战之一,有上千万 人为之丧生。战死的双方 士兵,几乎都是普通百姓 的儿子,还有更多无辜平 民死在战火之中。主战场 在长江中下游当时中国经 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经济 、文化因之受到了巨大的 破坏。 对双方重要人物和这 场战争原因做评价,我以 为不能简单的褒贬,更不 能因自己的政治立场而做 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烈的 判断。陈寅恪所言“同情 之理解”和钱穆所言“温情 的敬意”,或许应是我们 看待这场大事件中的历史 人物合适的态度。 首先要肯定太平天国 起义的正当性。在统治阶 层腐化堕落,中华大地民 不聊生的情形下,老百姓 揭竿而起就是“造反有理”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 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对广大百姓来说,更是 如此。至于后来太平天国 高层腐化,出现了残酷的 内讧,那是另一个问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洪秀全、杨秀清以“拜 上帝教”作为整合、动员 的工具,亦可以理解。中 国古代农民起义,往往以 神秘宗教来动员,如“五 斗米道”“天师道”“明教”“ 白莲教”,等等。在鸦片 战争之后,中国几大沿海 城市被迫开放门户,基督 教大肆侵入,这个时代的 底层知识分子洪秀全取外 来宗教之鳞爪和中国底层 社会的神巫传统结合,改 造出一个意识形态和组织 机制合一的动员武器,岂 非正常之事? 从另一方来说,湘、 淮军的领导人曾国藩、胡 林翼、左宗棠、李鸿章, 他们都是受儒家文化教育 长大的士人精英,而曾、 胡、李三人还是翰林出身 。他们忠于清廷,挺身而 出保卫名教,亦是尽他们 的本分而已。在曾国藩出 生时,清朝统治中国已近 二百年,大清皇帝已经续 接了中国帝制时代的道统 ,所以曾、左、李他们已 经没有必须反抗异族统治 的历史包袱了。如果他们 忠于大清王朝是民族败类 的话,那么此前所有出仕 为官的汉族士人是不是都 要被否定?那后来梁启超 等人建构的“中华民族”概 念又何以立足? 因此,曾、左、李他 们忠于清朝、保卫道统也 具有正当性。 因缘际会,李鸿章独 领一军去支援上海,从此 一飞冲天。淮军因此而起 ,李鸿章的功业甚至超过 了老师曾国藩。 对曾国藩的提携,李 鸿章可以说做到了投桃报 李。虽然羽翼丰满的李鸿 章和曾国藩在一些重大问 题上有分歧,但李鸿章能 在事理层面上向老师作解 释和说服,在姿态上对老 师维持着尊重。在关系到 曾氏兄弟核心利益的大事 上,李鸿章很知趣。譬如 ,在曾国荃围困金陵城数 年却迟迟不能攻克时,李 鸿章的淮军已经收复了金 陵东面的苏州、常州,清 廷命令李鸿章率军西进和 曾国荃的湘军吉字营合攻 金陵。但李鸿章知道金陵 是曾老九的禁脔,如果他 来合攻是公然抢功,会成 为曾氏兄弟的仇敌,于是 便想各种托辞向朝廷敷衍 ,终于成就了曾九帅的军 队独自攻陷天京(今南京 )城的首功。金陵攻占后 ,曾氏兄弟分别获得侯、 伯爵位。为此,曾国藩对 李鸿章说:“愚兄弟薄面 ,赖子保全。” 对比另一个出自曾国 藩幕府的封疆大吏沈葆桢 ,李鸿章对曾国藩可谓十 分仁义了。沈葆桢是林则 徐的女婿,办事能力很强 ,经曾国藩大力保举,一 路平步青云。后来,沈葆 桢做到了江西省巡抚,于 是“屁股决定脑袋”,马上 和管辖江西的两江总督曾 国藩闹翻,原因是扣留江 西应解给湘军的银两,而 且绕过曾国藩直接疏通户 部。(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