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疼痛才不枉青春--写给正在努力寻求突破的你

走过疼痛才不枉青春--写给正在努力寻求突破的你
作者: (韩)尹圣植|译者:白烨楠
出版社: 光明日报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走过疼痛才不枉青春--写给正在努力寻求突破的你
ISBN: 9787511266682

作者简介

尹圣植,韩国高丽大学行政学学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学士、伊利诺伊大学会计学硕士、伯克利大学经营学博士,后成为德克萨斯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和公认会计师,现在是韩国高丽大学行政学的教授,著名学者。曾任韩国政府革新地方分权委员长。

内容简介

到了多大的年纪,生活才会不艰辛 “到了多大的年纪,生活才会不艰辛?” 一个年轻人这样问道。该如何回答,一时间我感觉有些为难。作为成年人,作为一名教授,我也想用温暖的慰藉之词、积极向上的语言来回答他,但是如果我这样说了,那么就是在欺骗他。 “抱歉,我还不曾见过这样的人。” 我话音刚落,年轻人就无奈地叹起了气。 跟着我补充道:“社会中只有随波逐流、浑浑噩噩过日子和自己掌握主动权、精彩生活的两类人而已。” 和学生们分享、交流人生经验,不知不觉间几十年就过去了。在我担任注册会计师指导教授、行政考试指导教师、宿舍管理员等职位期间,一方面,我感谢我的职业,它决定了我能和那些理智而又冲动的年轻人,进行心灵深处的对话和交流,而另一方面,我又深感愧疚,愧疚自己并未完全尽到责任。 社会在飞速地发展、变化,所以,那些紧追社会潮流的年轻人,他们的苦恼才会渐渐地增多。我们国家的年轻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年轻人都要积极努力,为什么反而叹气声更重? 现如今,大学只不过是找工作的一块儿敲门砖。如果没有对未来的人生进行过系统地规划和学习的话,那么年轻人只能是以无准备的状态进入到“社会”这个大市场里。所以,他们只能被市场这张用竞争和鼓励编制的大网牢牢困住,却毫无反抗之力,而他们也只能靠影视剧中的不付出便成功的神话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慰藉之词来缓解心灵的伤痛。 在不具备社会适应能力、没有制定出人生规划之前,年轻人不是一棵深植的参天大树,而是一片随风飘摇的树叶。这也是导致如今年轻人死亡原因中,自杀式死亡占第一位的主因。在这些死亡的年轻人当中,大部分都是迫切追求金钱、社会地位等世俗成功的人。只是,他们为了得到这些而采用的方法看起来似乎不怎么明智。虽然追求的并非是一鸣惊人的成功,但就算是微小的、世俗眼中的成功,是不是也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率的、有智慧的方法呢? 人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选择。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经历了十多年的成长,也就是在大学时期,就应该要为自己的专业、未来的职业以及今后的婚姻问题等做出打算。可无论是多么聪明的人,在人生的选择问题上也会犯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人们在买智能手机或是昂贵箱包时,通常都需要几天的时间进行思考,但是在影响未来人生方向的重大抉择上,却会草率地做出决定。这也导致了人生的构成要素变成一团乱麻,而我们也渐渐地远离了期待中的成功。 如果说“过去的选择,成就如今的自己”,那也就意味着“知道了选择的方法,也就知道了生活下去的办法”。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才能让自己不后悔?又该怎么做,才能降低判断错误和执行失误的风险呢?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写下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主要是以和大学生以及其他年轻人的沟通交流为主。另外,也包含一些他们不曾经历过的,我们那代人的彷徨史。但大部分都是以人生规划和人生战略为主线来讲述的,所以,对于处在20-40岁年龄层的读者来说,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我们基本都是从小学读到大学,甚至还有人读到了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们习得了大量的知识,但是却没有一个是告诉我们“该如何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考虑到这种情况,我在书中不只写到了教室中言及不到的内容,也写到了给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生活的建议。 这本书中没有太多关于成功的窍门和秘诀,也没有很多能安抚深陷考验和挫折的人的温暖慰藉词语,但我写出了“不再摔倒”的具体办法。旨在说明和“没关系,你可以的”之类的慰藉之词相比,“如果想尽快走出失败的阴影,就一定要再次挑战”的实际行为更具有现实意义。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历经无数次失败考验,但最终制定了人生规划的年轻人,所以,我才出版了此书。我不希望这是一本读过之后就不再需要的图书,而希望它是一本被人们仔仔细细地、逐字逐句地去阅读的教科书或是字典类的必备书籍。 虽然现在是个既忙碌又累人的社会,但是如果有问“为什么要过得这么忙碌”的余暇时间,那么我希望大家能认认真真地去读这本书。文章的一词一句,都是数万年轻人的真实经历,所以,我最大的祈盼就是读者们能有所收获,学以致用。 尹圣植 2013年夏 真的有人生规划吗 “不要害怕失败。” “话虽这样,但是却不敢明明白白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多次遭受失败打击,反而更加害怕失败,自此一蹶不振的人不是很多嘛。” “嗯……怎么会?不是说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如不倒翁一样重新站起来吗?” “与其讨论这个,倒不如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失败,那才是最重要的。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没有人生规划,一直生活得浑浑噩噩,所以才会惨遭失败。虽然说有了明确的人生规划,就不会再害怕失败,但问题是大部分的人都难以做到这点。” 两名学生因考试失利,先后找到我说,“决心以后不再害怕失败”。但我对第一名学生说“应该要害怕失败”,而告诉第二名学生说“不要害怕失败”。人们不禁会问,他们二人的情况都一样,为什么却告诉完全相反的两句话呢? 差别就在于他们二人是否有人生规划。就第一名学生来说,考试就是他人生的全部,头脑中并没有自己期冀的未来人生的样子。而第二名同学则不然,考试只是他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驿站,他头脑中有清晰、明确的未来生活蓝图。对他来说,失败以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都只是梦想在变为现实过程中的一种磨砺而已。所以我才会对他说“不要害怕失败”,以兹鼓励,而对第一名学生则说道“要畏惧失败”的话语。 一些人会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就对“失败”妄下断言。其中一部分人是,即使面对小失败,也会将其无限放大,感觉就像世界末日来临一样;而另一部分人则是,认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老师,我不打算参加考试,再也坚持不下去了。都说人生之事犹如塞翁失马,也许我放弃了,反而会有好事降临呢?”有个学生这样问我。 这个年轻人是在听了某个前辈的经历后,才萌生出此想法的。那个前辈就是虽然考试落榜了,但事业却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人。 “嗯,可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是一句安慰人的话。毕竟考试失利,算不上是一件好事。会有好事降临只是一种安慰人的话而已 。”我告诉他。 “说实话,内心确实很痛苦。”他说。 “不要逃避内心的痛苦,去正视它的存在,不好吗?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考试失利而已,以后如何生活,才能决定将来的境遇,不是吗?所以,我们应该冷静地判断现实情况,为以后好事的降临创造条件。”我安慰他说。 那些放弃考试、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也是因为他们自身努力奋斗的结果。考试失利,反而有好事降临的理论并不正确。无论是什么样的失败,就失败本身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儿。因此,类似于“情场失意,赌场得意”的想法,只不过是在逃避现实、自欺欺人而已。所以,我们不要牵强地辩解说这并非失败,应该冷静地分析、正视眼前的失败,把它当作未来成功的基石。 像意志、勇气、自信心这样的词汇,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信手拈来。积极、希望、挑战这样的词语,也同样能应用得游刃有余。当然了,这些词汇本就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但是像这样具有积极意义的词汇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则需要我们做出正确地判断。衡量了周边的环境与现实情况,但却没有制定人生规划,那么肯定还会遭遇其他挫折和失败的。假如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安慰人说“不要害怕失败”,那就是十分明显的谎言。 对于意志消沉的学生,我也很想安慰他们。虽然我也想用“你可以的!你是优秀的!你是特别的!你志向远大!将来必成大器!失败乃成功之母!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类话去鼓励他们,但我知道这些鼓励具有欺骗性。另外,我也清楚地了解“只要虔诚期盼,成功定会而来”这句话的危险性。对于别的孩子,我无法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严厉。虽然我不知道这些温暖的话语、美好的希望能否给他们以实际的帮助,但我却清楚地明白这些温暖的慰藉是不能让他们从失败的恶循环中解脱出来的。如果沉溺于慰藉、希望这种美好的字眼,不仅容易令人错误地判断现实,而且还会让人们与生俱来的、改变现实的实践能力渐渐消失。所以想要改变人生,就要敢于直面“冷言冷语”。 同样是失败,当它降临到那些没有任何目标、缺乏生活激情的人身上时,所造成的影响较之于与那些清楚认识自己、知道未来该如何生活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所以我才会说“没有人生目标、只顾眼前利益的人注定要失败”,也因此才有了“应该畏惧失败”这句话。 为什么会有失败和挫折?在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思考过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是否制定过完整的人生规划?是否为实现梦想做过准备工作?是否认真地分析过自己以及周边的环境?就算是认真地分析过自己的实力和周边环境等所有条件,那么偶尔也会遭遇挫折、失败。这是因为梦想虽然美好,但是自身的能力和现实情况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人们在构筑梦想、设定目标时,通常感性因素容易占上风,会单纯地认为只要心中有梦想,就可以盲目地期待一切事情都会朝向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从“有梦想,就能成真”这句话的流行态势就能看出来这一趋势。相反,那些理性审视过自己、也认真地观察周边环境却没有进行任何规划的追梦人,其实也与惨遭失败毫无区别。 鼓舞士气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看对方是否有能力胜任,否则将会很危险。通过与学生们几十年的分享与交流,我深知其实很多年轻人都是因为周边的人盲目地鼓励,才走上与自身能力、品性不相符的道路,从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类似于“你有足够的能力胜任此事”的话虽然会让人信心倍增,但由此做出这种愚蠢决定和行为却是万万不可取的。这样的话不过是精神鸦片,虽然能给人一时的慰藉和鼓励,但最后却会成为害人的毒药。 如果想要鼓励别人,请谨记两点:第一,不要过高地评价他人,要实话实说;第二,要审视其所处环境。给人指一条虚伪的“光明之路”,不是在帮助他,而是在害他。 勇气并非出自温暖的话语,真正的勇气来自于对自身的清楚认知,对现实有了理性地分析之后。 客观地看待自身和社会 “不会再继续消沉下去了,我会以饱满的精神来应对所有的挑战。虽然不时还能听到来自他人的赞美之词,但是不会再受其蛊惑。” “不管别人如何夸赞你,你也能做到无动于衷?” “假如真是夸奖我的话,心里还是会很高心,总比否定我要好。” “怎么会认为只有‘高估自己和看轻自己’这两种看法呢?不是还有客观评价自己这种说法吗?” 小A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可惜其他人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小A就读的是一所普通的地方大学。小A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如今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在小A的那个年代会计考试合格的人并不多。并且在这少数的人当中,大部分是来自名校的高才生。所以当小A说准备考注册会计师时,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自不量力。这使得小A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令他在考前临阵脱逃。 “虽然在努力,但是好像真的很难。” “为什么会这样想?” “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太多了。” 小A从激烈的竞争环境、名校的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将原因一一列举出来。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己亲手把砖块摞起来,然后把自己圈禁在这所狭小监狱里一样。环顾四周用自己想法堆砌起来的“砖墙”,在理论上找不出任何破绽,因此这座牢笼似乎异常坚固,难以冲破。小A这种为了让自己接受“自身能力不足”这个事实而编造各种理论依据,进行自我说服的过程,被称为“合理的自我否定”。此外,现实生活中人们还会执意地找出“合理的自我否定”的潜在漏洞、缺陷,用貌似说得通的办法,对其进行包装,从自身开始进行自我催眠、自我欺骗。所以,这也是导致很多时候他人难以发现事实真相的原因。 小A就是自我否定的典型例子,所以他应该将这些思想一一剔除。 在日本有种鲤鱼非常独特,它可以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从而改变身体的大小。如果把它养在窄小的水族馆中,那么它身长至多达到10厘米。可如果把它投放到江河湖海中,它的躯干就会扩展至原先的10倍。 人们的观念也是如此变化的。习惯性地否定自己,结果只能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水族馆”中,难以有更大的发展。假如不能从“水族馆”中挣脱出来,那么自身的能力就会缩减。 我告诉小A:“不要关注竞争对手,而是应该多关注自己的人生规划。虽然成了注册会计师,但是还要不断地思考‘未来该如何生活’。把束缚自己的那些想法,一一解放出来。” 小A明白了我的意思。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最终考取了期盼已久的证书。 如果过度地轻视自己,那么与生俱来的能力也很难发挥出来,甚至还有可能被其他人利用、压榨。如果不能正确了解自身的能力,那么这些能力也就不属于自己。 轻视自己的反面就是高估自己。大家经常认为看轻自己很要不得,但却不认为高估自己是件坏事。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小K,性格开朗,做事积极主动,人际关系好,是公认的“事业型人才”。久而久之,小K也就一门心思地想要自己创业。在公司里,每当小K被上司训斥,或是和同事起摩擦时,他就会自以为是地想:“普通职员我还不稀罕呢,我可是个做大事的人。” 与此同时,小K的朋友也会鼓励他说:“相信你,你行的!”于是小K开始着手筹划自己创业。他做好了创业规划,在具体操作和实践当中,自信心也开始逐渐增强。然而在事业刚起步的一年以后,小K就遭受了巨大的挫折,生活一贫如洗。可更加令他伤心的是,原先身边那些鼓励他的人一个也见不到了。 小A的故事告诉我们,消极因素会引发自我否定;而小K的故事则告诉我们,所谓“积极的鼓励”又会让人变得自以为是。高估自己不仅源于自身,也源自于自己身边的人,自己或他人最大的错误就在于都不能令当事人自己对其自身有客观且清醒的认识。 以前不曾想到人类的本性会是这么的极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大部分年轻人出现“不是过高估量自己,就是过低看轻自己”的情况。能做到客观评价自己的人真的很少,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都会加大选错目标、选错方法的概率。只关注眼前的人是难以兼顾四周的,当我们忽略四周的一瞬间,就可能会出现脱轨或是坠落的可能。 人们感觉生活不幸福,大部分都是因“内外部的差异”造成的。如果说愿望、欲望、梦想,属于“内部”的话,那么个人所处环境、现实情况,就属于“外部”。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越大,生活就越艰辛。相反,如果梦想比现实情况更糟糕,那么只能是遭受更大的损伤。所以,当务之急是缩短、消除两者之间的距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最应该做的就是客观地了解梦想与现实状况。 事实上,只要一想到梦想和愿望,任何人心情都会变得愉快。但如果沉浸的时间太长,就会让人们远离社会现实,稍不注意还可能会坠入“美好的幻境”当中。 这是因为面对现实,需要的是耐力和勇气,而沉浸于“美好幻境”则只需要幻想就够了。非但如此,这个过程也能带给人们欢乐。可是当“美好幻境”与现实相遇之后,就会被无情地摧毁掉。幻境破灭后,所有的感情就会像开闸的洪水一般倾泻而出。在与年轻人交谈的过程中,也能明显地感受到欲望、愤怒、后悔、悲伤、偏见、主观臆断 、焦虑、自以为是、固执等多种情感交织的状态,所以年轻人才会表现出时而意气风发,时而悲伤哭泣、焦躁不安的精神面貌。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地看待自己呢? 客观地看待事物,首先要做的就是收起“时而悲伤、时而欢喜”的心,控制和消除欲望、愤怒、后悔、悲伤、偏见、主观臆断、焦虑、自以为是、固执等多种情感。 我们应该做到不因自身的优势沾沾自喜,不因自身的缺陷而焦虑不安,保持一颗平常的、冷静的、不受蛊惑的心。不想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就需要客观看待自身和社会。 请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 “从现在开始,我要活出自我来!” “为什么想这样生活?” “因为不想被世间万物支配,只想我的人生我做主。” “那么你对你自身又了解多少 ?” 在乔布斯说“我们要倾听内心的声音”这句话之前,我们也无数次地听过与之相类似的话:相信自己,答案就在心中!所有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控…… 当然了,有时候内心萌发出来的感受,是非常有用的。可是,要怎么样去辨别它的真伪呢?经过内心的多番思索后,依然还是想通过自身来寻找答案,那只能是更危险。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且也通过了层层筛选,最终进入了大公司工作。本想有一番作为,可一年之后他就陷入了新选择的苦恼中。 “不管怎么样,感觉这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他说。 他想从事与自己专业完全无关的唱片企划工作。在很早以前,他就收集过各式各样的唱片,并且在音乐方面他也有很高的造诣。只不过,现在他是想把它当作事业来奋斗,而不是停留在个人兴趣上而已。但是促使他把想法变成现实,却是因为同事的一句话。 同事说:“以你的才能和热情,就算是在唱片企划领域,也能过得风生水起。” 这句话长久地留在了他的心里,并开始生根发芽。并且因为他是公司的初级职员,经常会无缘无故地被卷入到职场斗争当中,所以,最终他决定辞职。 “我想过很多次,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为了知道它,我开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某一瞬间,好像真的有声音从内心深处传出来似的。”他说。 同事无意中的一句话,与他自身的梦想相结合,最终变成了他的心声。我劝诫他说,再多给自己一些时间,认真地去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声;也曾告诫过他,这也很有可能是一种幻听。 “如果这个不是真正的心声,只是瞬间的欲望,那也只能是本人才能知晓。所以,想倾听心声的你是不是有必要进行一下自我观察?”我如是提议。 无论是谁都喜欢听顺耳的话,这种倾向一旦膨胀,就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感觉真的听到了自己的心声。可是,心声绝不能用这种方式来倾听。没经过长时间思考和自我观察而听到的“心声”,不过是欲望以心声的形式发出来的幻听罢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不顺从自己心意的时候吗?一直以来,我们可以说都是“顺从”自己的心意而生活。所以,这反而更令人担心,因为“自己”本身很难完全保持中立或客观,想从自身寻找答案,稍不注意就会演变成一场满足自身欲望的赌博。而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人们又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和错误的行动。所以,“客观地看待自己”这句话,反而蕴含着从自身寻找答案是不可行的警告的意味。 这么说来,我们应该从他人身上找答案,是吗?这个答案既不能从自身寻找,也不能从自己身边的人寻找。我们要综合地考虑各方面因素和条件,客观地看待自己和社会,在综合的、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中寻找答案。小心点儿,自己绝对不值得信赖!不要从自身寻找答案,应该把自己当成是第三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观察自己。 “成为自己的主人,就能成为生活的主人”,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受他人摆布,但是这里的“主人”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想做自己的主人,就会产生“主权观念”,主权观念一旦产生,“执着”必然紧跟而来,最终导致自己被欲望和本能控制住;本意是想做自己的主人,到最后却变成了“欲望的主人”,也很容易让自己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行动。尤其是在极度悲伤、极度愤怒的情况下,自己更不可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再没有比让悲伤和愤怒主宰了自己的思维更危险的事了。 不以主人身份自居,而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对待,情况又会如何?像旁观者一样去观察自己,就能做到客观地看待自己。作为主人会让自己深陷欲望和执着的圈套,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行动;反之,作为观察者就能让我们发现欲望产生和消亡过程。如果能管理好发展中的欲望,那么最终也就能克服它。不仅如此,观察者的态度也能让我们客观地看待自身与社会,而且还能培养我们同时看事物的全局性视野。如果能做到同时观察自身与社会,那就能避免因欲望和执着蒙蔽双眼而看不清社会发展趋势,或是被社会耍弄而不能掌握主动权的愚蠢事情的发生了。 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状况打交道,每种状况或多或少都会带给我们一些影响,有高兴、希望,也有悲伤、挫折。但是请不要忘记,被这类情绪左右之下做出的判断和行动只能把我们引向更加糟糕的境遇。过度的兴奋会导致判断错误和行动盲目,而灰心与绝望则会导致做一些消极的、自嘲的行为。人们的内心就是这样,时时刻刻地因外部环境影响而变得摇摆不定。如果自己的感情不是源于自身,而是外界,那么感情的主宰者就不是自己。 请客观地看待自己。这样就能如流水一般,尽力去做每一件事。我们不能感情用事地去应对遇到的每件事。专心做每一件事,但不要执着于结果。享受做事的过程,结果如何都不再重要。这对观察者来说虽然平淡无奇,但却幸福无比。 要把握社会发展趋势 “那个朋友一定会成功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本人诚实守信、性格坚忍不拔、做事有始有终、不轻言放弃,所以感觉他一定会成功。” “这么说来,这个人应该很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什么了?” 我们偶尔会听到这样的话——某人虽然比任何人都努力,奈何就是运气不佳。对于这些得不到上天垂怜而灰心丧气的人,我会跟他们分享一个纪录片。片子主要介绍在高清电视技术开发初期,日本当局因为不能决定是采用数字技术还是采用模拟技术而深感苦恼。后来考虑到当时大多数家庭购买的都是有线电视,所以最终决定采用模拟技术。十年后,日本虽然也开发出了先进的模拟高清电视,但是没过多久它就变成了毫无价值的东西,因为社会已经快速地进入到了数字时代。参与研究的人员在采访中惋惜地说:“这十年间我们每天都废寝忘食地努力工作,可现在一切都落空了,而且也不能重新来过。” 类似这样的事例也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曾经,我光顾过小区的一家音像制品出租店,当时我就向店主建议“尽快结束店铺业务,重新开发新业务”。因为我担心数字时代来临,会使得租借音像制品的交易减少。但是店主很怀疑地问:“现在生意这么好,你这话什么意思啊?”可没过几个月,我就发现这家店主已经在处理店面了。 在农业社会时代,社会发展趋势缓慢,也容易把握。那时的人们只要努力耕作,余下的事情只要顺其自然,坐等收获就行了。可如今世界已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不能敏锐地捕捉时代发展潮流,那么再怎么努力也是没用的。这就会像之前那个日本高清电视行业的例子一样,那些因不能准确地预测数字时代的到来而把全部的力量都投入到模拟技术开发的企业,最后不都是惨遭淘汰了吗?相反,那些预知到数字时代到来的人就走在了他人的前列,在互联网行业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以技术与韧劲为主的竞争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把握多变的现实与未来的“视野竞争”时代。因此,只知道努力工作是完全不够的,不了解时代发展的趋势,人生也会遭遇失败。 我从1973年开始学习中文,但是在当时,一个教授中文的机构都没有,所以吃了不少苦头。后来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家教授中文的学院,可主讲老师却是台湾人,他的口语与标准的普通话,无论语调或声调,都有些许的区别。但不管怎样,我还是抱着要学好中文的想法在努力地学习着。可是,没过多久课程就被取消了,原因是学生人数太少,只有三个人。而此时我也接到了服兵役的通知,所以我的中文学习也到此为止了。 那个时候只要一有空,我就会向周边的人宣传“中国将来会是世界的中心,学好中文,对未来会有很大的帮助”。虽然响应我的人寥寥无几,但也没有人对我的话提出质疑。因为大家也都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总有一天会跻身于大国行列当中。可就算这样,想学习中文的人还是没几个。但是现在呢?大家都争相学习中文。 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和承认“这是有道理的”,完全是两码事,而只是点头承认和不了解事实,其实结果是相同的。这是因为真正的了解,是要将了解到的事情付诸在行动上。另外,真正的了解,也是指在别人反响一般时,仍能坚持自己看法的态度。因为如果别人反响强烈的话,那也就意味着很多人都知道了,可在这个时候知道社会发展趋势,又有什么意义?举个例子来说,现今已经是数字时代,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自己知道这是社会发展趋势。因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别人觉察之前,掌握的社会发展趋势,才可以称为是真正地知晓社会发展趋势。 也许会有人问:“社会发展趋势?这个不应该是预测专家做的事儿吗?” 如果想把握社会发展趋势,那么具备预测未来的专业性知识是很重要的。那些整天奔波劳碌为了糊口的普通大众,他们都说,“社会发展趋势与我何干?”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专家还是普通大众,上天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是上天赐予每个人的基本能力。 在以前的社会里,夫妇二人都是要工作的。特别是女人,她们每天不但要做家务活儿,还要抽时间和丈夫一起做农活儿。女人们不外出工作,只全心全意地照料家庭,男人们外出工作赚钱、养家糊口,也只是近些年来的事情。可是,很快这种家庭生活模式就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又重回到了女人和男人一起外出工作赚钱,同时还要兼顾照料家庭的生活模式。现如今,几乎没有一个男人是希望自己的妻子只专注照料家庭生活的。如果事先能了解到这样的发展趋势,那么女大学生们在毕业找工作时,就会更谨慎地做决定了。也就是说要选择一个可以终身工作的职业。 年轻人虽然追赶社会发展潮流,想成就一番事业、能出人头地,但事实上他们却属于对社会发展趋势敏感度不高的一类人群。与过去相比,人们的进步在于能指出即将要消逝的事实,但却不能清楚地知道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其实,人们关心的只有两点:一、什么是好的;二、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例如,人们能清楚地知道“哪个职业挣钱多,哪个职业更轻松”,但却不知道“未来哪个职业更有潜力,未来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于“未来社会会怎样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会怎样发展?未来的政治版图又会有怎样的变动?”等方面,更是漠不关心。像这样目光短浅、视野狭小,是绝对掌握不了社会发展趋势的。 《时事周刊》曾登载过这样一篇报道——关于企业“新三大回避人群”。新三大回避人群是指国外留学MBA毕业生、名校毕业生、江南区富家子弟。企业回避这些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离职率太高。企业不需要这样“温室花草型”人才。 “花草型”人才人气大跌后,取而代之、填补空白的就是“杂草型”人才。这类人虽然学历、外语水平都不出众,但胜在经验丰富、适应力强、可塑性高。因为企业偏爱这类人才,所以也开启了“杂草型”人才的全盛时代。看到那些不顾人才选拔标准,只一味地专注在增加自身附加值的年轻人,我真是替他们着急。 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不只是因为它能让我们获得经济利益、提高自身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我们规划人生。只清楚地了解自己是不够的。因为个人和社会是分不开的。虽然自身很努力,但是如果与社会发展趋势相悖的话,那么总有一天是要重新来过的。 从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方面说,废寝忘食、十年如一日地专注研究模拟式高清电视技术的技术人员与小区内音像制品租赁店主是没有区别的。因为他们都在用一只眼看事物。 眼睛之所以有两只,是为了让我们能同时观察“自己”与“社会”。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就意味着要同时了解自身与社会,有了这样的视角才能规划出人生蓝图。 “尹老师,我很苦恼!” 今天也同样,又有很多年轻人来敲尹成植教授的门。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业、未来发展方向、恋爱结婚等等。 尹教授耐心引导他们,直到他们各自寻找到答案为止,并且确保每个人在离去时,都准备好了当下应该要做的事情。 从来时的理想迷茫者,到离开时的人生主宰者,秘密就在于他们听到了其他任何地方都听不到的正直的建议。 这些建议,现在都在这本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