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传

肖邦传
作者: (法)贝尔纳·加沃蒂|译者:张雪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肖邦传
ISBN: 9787208107335

作者简介

贝尔纳·加沃蒂(Bernard Gavoty,1908-1981),1976年当选法国艺术院自由院士。法国艺术院是法兰西学院下属五大学院之一。能当选该院自由院士的人,均为作家、博学者、或艺术行家,他们享有崇高的声誉。 加沃蒂早年攻读农学和文学,后入巴黎高等音乐学院进修管风琴专业。1942年被任命为法国“荣军院”圣路易教堂的管风琴师,1945年起担任《费加罗报》的音乐评论主笔,终身致力于西方古典音乐的研究推介,并格外着力于**音乐家的生平及创作和研究。他作有十余种音乐家传记,从被誉为**之作的《肖邦》,到历时20余年才完成出版的《科尔多传》,确立了他在音乐家传记领域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加沃蒂先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批评家,他用优美的文字来解说音乐和音乐家的秘密。他曾活跃在舞台和屏幕上,懂得运用影视手段来展现和解说音乐。他长期担任《伟大表演艺术家》电视专题节目的主持人。加沃蒂先生极富个人魅力,他所作的人物采访极为精彩,至今在法国各阶层民众中仍备受推崇。

内容简介

情愫初露 她们实际上并未坠入情网,虽然我们手中没有关于肖邦情窦初开时任 何细节,似乎是肖邦**的拘谨限制了他感官和心灵两方面的宣泄。他 受宠于上流社会,艺术方面也获成功,却并不莽撞行事。况且,因为他轻易 能辨别他人千百种荒唐情态,自己就像躲避瘟疫一样怕成为别人的笑柄。 他的不合时宜的倾诉会让人笑话吗?别人会嘲笑他吗?从那时开始,肖邦 就显出了某种典型的外省人心态,特别在乎蜚短流长。他很介意流言蜚 语,这个城市小到彼此相识,却又大到足够传播风言风语。由于他的拘谨, 我们对他的情感躁动或他惹的麻烦一无所知。他年轻学生中的两位肯定 对富有魅力的钢琴教师“动心”了,她们是被称作“莫里奥尔卡”的亚历山 德 琳·德·莫里奥勒和玛丽亚·沃德辛斯卡。而肖邦则满足于开开玩笑,和 她们一起“扮鬼脸打趣”。只有康斯坦斯·格拉德科夫斯卡的名字,会出现 在对提图斯的私房话中。 对肖邦来说,去剧院是创作和教课之余的调剂,他内心充满**,是那 里的常客。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席勒、莎士比亚和其他一些并不很知名 的作家,都是他崇拜的对象。他自己也演法国喜剧,1828年底在亚历山 大·杜瓦尔的一出戏《结婚计划》中扮演一个厚颜无耻的贴身侍从的角色, 放荡不羁还是漂亮小伙。肖邦经常“外出”,频繁出现在各家的晚会上,刚 离开温森格罗德太太家的沙龙,随即就又出现在基茨卡小姐家的客厅,未 曾有半点不自在,好似蝶蜂翩舞。他还经常在小范围内弹琴,除非瞌睡之 至,他总埋头于即兴演奏,随性所至,往往不按常规,令懂行的听众也茫然 以对。他当然也不会错过任何一场重要的音乐会。可话又说回来,这个浪 漫世纪之初,艺术家在华沙公演的机会很少,而且报酬不高。他去听了胡 梅尔、玛丽亚·希玛诺夫斯卡、斯蒂凡·赫勒,还有他的同学多布林斯基。 *后还有帕格尼尼在**剧院的音乐会,共有十场,他一场也没错过。 帕格尼尼 当时帕格尼尼四十七岁,“魔鬼提琴家”在意大利半岛名声大噪之后, 开始了“欧洲巡演”。在此之前他母亲声称他是魔鬼的儿子,这种说法虽然 有悖妇道,却对帕格尼尼传奇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魔鬼化身的传奇对 尼可洛·帕格尼尼十分有利,因而他非但不去辟谣,反而人为地强化这样 一幅酷似魔鬼骨骼的肖像,双颊苍白、气色疲惫、外形怪异。传说他提琴的 一根弦是用一个被害的情妇的肠子做的,帕格尼尼听任流言传布!他知道 自己才华出众,也意识到自己体态奇特,常常乐于重复:“我既不年轻也不 帅气,相反我丑得很!可女人们听了我的音乐会哭喊,我成了她们的偶像, 她们拜倒在我脚下。”这样的事屡见不鲜。事实上,远不仅只是那些多愁善 感的女人在为他喝彩。梅耶贝尔(Meyerbeer,1791—1864)如影随形地跟 着他,并说:“哪里思想的威力停息了,帕格尼尼就在哪里开始,他用事实 超 越了你们的一切想象。”舒曼私下对克拉拉说:“他在炫技**是一个转折 点……”李斯特在维也纳听到他演奏的时候惊呼:“什么样的人物,什么样 的提琴!天哪!”柏辽兹认为他“这类人中独此一号”。罗西尼写得*妙: “我这辈子就哭过三次。**次是我首部歌剧惨败。第二次是驾船出游, 松露烤火鸡掉水里的时候。第三次是听帕格尼尼拉琴。”还有歌德,写信 给策尔特,无形中让来自热那亚的炫技天才的故事*引人入胜,“我没太 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见眼前一个火焰柱……”又是给他添彩的一例 见证! 音乐会上,人们激动得牙关紧咬,妇女们当场晕倒。一个超*眼力评 论家声称认出帕格尼尼身后是魔鬼本人在替他操弓。提琴家有时把琴上 的三根弦拉断,只用*后一根,再给自己的演奏添些光环。事实上,他用奇 迹般的手法,施展自己在乐器上的天才演技,将传统提琴变成现代提琴,这 点正与肖邦在钢琴上的成就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帕格尼尼这个天生的炫 技高手带有某种表现癖,而肖邦不爱抛头露面,他的表现方式含蓄而内敛。 一双理想的手 年轻的肖邦在华沙**剧院听帕格尼尼演奏,他感觉眼前是个同类, 而不是对手,因为他也革新了钢琴技术。他比其他人*懂得这个技巧高超 者成就了身体和艺术两方面的奇迹。帕格尼尼的手天生如此,能达到常人 不可能的**。肖邦不也有一双钢琴家的理想之手吗?长长的手指灵巧 自如,明显跟手掌分得很开,关节突出,韧带柔软,可以任意扭转,伸展自 如。他的拇指能伸得特别开,指肌纤细,手腕却结实,人们不是说他有“天 鹅绒般的手指”和“灵蛇般的手指”吗?他的一个学生乔治·马蒂亚斯日后 写道:“他柔弱的外表下包裹着一个士兵的骨骼。”在法国,阿尔弗莱德· 科 尔托是肖邦作品的*佳诠释者,他认为肖邦是“音乐家中*富奇迹的钢琴 家”。帕格尼尼了不起的成功会让肖邦无动于衷吗?音乐在肖邦眼里似乎 并不是用来炫耀的工具,它的分量*为重大。他当然比任何人都清楚,远 大的抱负需要求助于恰当的手段。帕格尼尼的技巧超凡出众,他的非凡功 名却只在肖邦这里留下了一支相当平淡的改编曲,题为《帕格尼尼回忆》。 肖邦所作《降G大调练习曲》,虽然没有任何具体的动机,却是对来自阿尔 卑斯山麓另一侧的超*技巧演技高手的一种*有说服力的回应。感谢上 天,他是钢琴家,不是小提琴家。无论如何,他不愿意处在卡罗尔·里宾斯 基的位置上,后者作为帕格尼尼的波兰对手,试图跟这个危险的竞争者抗 衡。他在空空的音乐厅里演奏,*后不得不离开这个羞辱了他的薄情寡义 之城。 肖邦把1829年4月21日在音乐学院举办的一场音乐会,作为美好回 忆铭记心中。他的两个女同学作为女歌唱家**次公开演出,她们是梅尔 小姐和格拉德科夫斯卡小姐。对后一位,他倾心甚于倾听…… P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