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铁道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20.00
折扣购买: 赢在就业起跑线上(超值版)
ISBN: 9787113137236
因为我在中科院研究室研究的科目和我现在所在的实习小组研究方向 特别相关,所以很轻松地就被选作这个小组的实习生。事实上,我们实验 室的很多师兄师姐也都因为研究科目的关系,能够有机会在微软实习。而 我在这里做的工作也是和我当初在实验室做的差不多。 其实读本科的时候我就经历过一次微软的实习生考试,当时是考了一 份卷子,感觉特别像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考的都是数学题。题目其实并不 难,但如果你只单纯地用一些数学笨方法去做的话,就非常花时间。后来 我才听考官说不会给卷子打分,目的是从我们的答题情况来检验我们的逻 辑思维方式和答题思路。考试结束之后我们参加考试的人一一被叫去面试 。说是面试,其实也就是聊聊天,问一些我们对自己未来方向和道路的打 算和看法。只是那次的选拔,我没能得到机会。 第二次申请微软实习生的时候,我刚刚开始读博。提交实习申请之后 没多久就迎来了电话面试。电话那头的面试官对所谓的研究领域问得很少 ,反而感觉非常强调英语能力和数学能力。 这一次的面试,我很容易地通过了。我实习的小组每个周一都会有个 组会。而我第一天去实习就正好碰上开组会。因为是第一次,我心情还特 别紧张,也没太听懂会上讨论的东西。然而我在第二个周一开组会的时候 发现,上周一大家讨论的东西,经过一周的时间,从框架到模型居然都制 订出来了,甚至连初步的结果都有了,简直太神速了。而这些在一周前才 仅仅只是个想法而已。那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回想起我在学校实验室做 项目,一个星期根本做不出来什么东西。这个工作要是换我做的话,真不 知道要几个月才能完成。 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遇到一个问题,我马上就会去想如何把它以最 快速度解决掉,管它解决方法是好还是不好,只要能解决问题,我就觉得 没问题了。我从来不会从研究的角度去思考找寻一个最佳方案。而实习的 时候,带我的mentor(导师)就对我说我的思维方式是从做工程的角度出发 的,对问题的理解和研究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记得他对我说:“你这样 写的研究文章,别人会说就这么简单,一看就能明白还研究什么。所以你 要去寻找一种最优的方法,这样你的研究才会有价值。” 我们组有两个mentor,在开组会的时候,两个人经常为了同一个问题 进行激烈的争执,有时也会钻牛角尖。这种争论当然只限于工作、讨论问 题的时候。有的时候争论会有结果,而观点没被采纳的一方并不会觉得在 我们实习生面前没面子。这时候我们就坐在下面愣着,谁也不敢插嘴。有 的时候觉得两方都挺有道理,有的时候还是会去支持一边。但那也只敢在 底下小声议论一下。这种争论都会出现在高手之间。像我们这样的学生, 好像观点都不会特别强烈。有时候也会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一被别人 驳倒也就算了,绝对不会去“捍卫真理”。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个至理名言:“Work hard,play harder(努力工 作,更努力生活)。”这里就像个学校,大家好像就是同学,经常举行有吃 有喝的比赛、活动,还有专门的人组织我们去玩。 实习期间参加了一个叫Ms2的培训。这是微软培训实习生走向社会的一 种职业培训课程。培训内容是IT界的发展趋势和如何与人交流合作之类的 。培训在周末进行,很庆幸我当时报名了。像有一节课是讲时间管理。我 们经常感觉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而自己什么都没做。培训师在上课的一开 始就先问我们是如何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的。结果发现我们大部分人都是 把早上的时间用于写信、看新闻,等到没事可干了,再去做研究。培训师 就特别奇怪地问我们,每天早上是你们精神最好的时候,为什么不在那时 候做最重要最需要精力的事情?这让我们发现我们的整个安排都是非常没 有效率的。还有讲解演讲技巧以及沟通技巧的培训。参加培训之后感觉自 己变了好多。我以前见到我的老板从来都是绕着走,不敢和他打招呼,也 生怕被看到没话说尴尬。现在的我总是很主动地跟公司的人打招呼,自己 也觉得特别开心。我刚上本科的时候就知道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做得特别 好。本科到硕士的时候曾经来这里实习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带我的mentor 是个以色列人,给我发了封邮件,说他那里有个项目和我的背景挺合适的 ,然后我就来了。 微软的整个环境都特别随意,不太像印象中的大公司:穿着职业装, 一本正经地坐在那里。大家都很随意,还有好多人穿着拖鞋跑来跑去。称 呼也没那么多规矩。对于经理,我们都是直呼他的名字,没有人叫他经理 ,大家也都没什么级别的概念。我一直都觉得跟一些比自己厉害很多的人 在一起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从平常的交流和聊天——不管是学术上 面还是生活方面的,我都能学到不少东西。而且这帮牛人会把一些所谓的 深奥问题说得特别幽默。 这里的很多人和我们的思维方式特别不一样,我真是开了眼界。我的 mentor也可能是因为是以色列人的缘故,想问题想得非常快,就好像是凭 空想出来的一样。我们的工作很少能够依靠别人的理论奠基打下基础,也 就是说不是基于别人的研究我们就可以完成自己的工作。我们需要做数据 采集,做这个是很贵的。如果要去专业的实验室做要花上万块钱。因为是 做实验,在没有原型出来的时候,又不能花那么多钱。这时候,我的 mentor,一个外国人,跑去北京的红桥市场,买了好多乒乓球和手电筒, 把乒乓球抠个洞粘在手电筒上,自己去制造一个类似的原型。他永远会在 几分钟之内给你一个解决方案。我的感觉就是,他知道的东西好多,什么 都懂。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做事的思路开阔一点,换一种方式去想问题, 结果会好很多。 这里的人主意也很多。例如他们会想出来如何把一个手机放在桌子上 ,不借助任何外力来给手机充电。在这里实习的日子,让我见识了特别多 我以前听都没有听说过的东西,很多都是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出现的新东西 。当你有什么问题,他们会给出你很多很酷的创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书中,我们总会看到 一些风景,获得一些与众不同的自我感受。天天行路,日日读书。有的书 读过,或醍醐灌顶,或意境隽永,自不能忘怀。同样,有的路挂着盏启明 灯,即使匆匆经过,也能够点亮下一段未知的旅程。 这次的采访,让我的思绪回到了两年前,那时的我正匆匆地经过西雅 图,掠过比尔·盖茨的身边。短短3天,我们甚至不能遍历阔大的Mi— crosoft Campus(微软校园);与比尔面对面的100分钟,当然也不足以改变 在场几百实习生的一生命运。然而,围在比尔前,听他谈技术论英雄,犹 如在阅读一部装满理想和智慧的哲理散文,悄然间影响着我的种种观点, 包括技术的、人生的。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