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极端之美
ISBN: 9787535458773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他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〇〇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〇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一 一个人总有多重身份。往往,隐秘的身份比外显 的身份更有趣。 说远一点,那个叫做嵇康的铁匠,还能写一手不 错的文章;那个叫黄公望的卜者,还能画几笔淡雅的 水墨。说近一点,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其实是一流厨 师,一个天天上街买菜的邻居大妈居然是投资高手。 辛卯年秋日的一天,深圳举办“新生代普洱茶” 品鉴会,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各家著名茶场、茶厂、茶 庄、茶商提供的入围产品,经过多次筛选,今天要接 受一批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品鉴专家的终极评判。 一排排茶艺师已经端坐在铁壶、电炉、瓷杯后面 ,准备一展冲泡手艺。一本本精致的品鉴书,也已安 置在品鉴专家们的空位之前。品鉴书上项目不少,从 汤色、纯度、厚度、口感、余津、香型、气蕴、力度 等等方面都需要一一打分。 众多媒体记者举起了镜头,只等待着那些品鉴专 家在主持人读出名字后,一个个依次登场。 品鉴专家不多,他们的名字,记者们未必熟悉, 但普洱茶的老茶客们一听都知道。突然,记者们听到 一个十分疑惑的名字,头衔很肯定:“普洱老茶品鉴 专家”,却奇怪地与我同名同姓。仔细一看,站出来 的人竟然也长得与我一模一样。 不好意思,这是我的一个秘密身份的无奈“漏风 ”。 本来,我是想一直秘而不宣偷着乐的,没想到这 次来了这么多“界外记者”。这次和我一起“漏风” 的,还有我的妻子马兰,她在文件上标出的头衔也是 “普洱老茶品鉴专家”。但她觉得我们两人既然一起 “漏风”就不必一起亮相了,便躲在茶桌、茶客的丛 林中低头暗笑。其实,几乎所有的高层专家都知道, 她在普洱茶的品鉴上,座次还应该排在我的前面。 人们一旦沉浸于自己的某一身份,常常会忘了其 他身份。如果不忘,哪一个身份的事都做不好。每当 我进入普洱茶江湖,全然忘了自己是一个能写文章的 人。当然也会看一些与普洱茶有关的文章,那也只是 看看罢了,从来没有以文章的标准去要求。这次在深 圳“漏风”之后,就有很多朋友希望我以自己的文笔 来写写普洱茶。 这就要我把两个身份交叠了,自己也感到有点不 知所措。 想了半天后我说,本人对文章的要求极高,动笔 是一件隆重的事。当然,隆重并不是艰深。文章之道 恰如哲学之道,至低很可能就是至高,终点必定潜伏 于起点。如果谈普洱茶谈得半文半白、故弄玄虚、云 遮雾罩,那就坏了,禅宗大师就会朗声劝阻,说出那 句只有三个字的经典老话:“吃茶去。”这就是让半 途迷失的人回到起点。因此,如果由我来写一篇谈普 洱茶的文章,一定从零开始,而且全是大白话。 二 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 障碍来自对比。最强大的对比者,是绿茶。 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 送到唇齿之间。茶叶仍然保持着绿色,挺拔舒展地在 开水中浮沉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凑嘴喝上一 口,有一点草本的微涩,更多的却是一种只属于今年 春天的芬芳,新鲜得可以让你听到山岙白云间燕雀的 呜叫。 我的家乡出产上品的龙井,马兰的家乡出产更好 的猴魁,因此我们深知绿茶的魔力。后来喝到乌龙茶 里的“铁观音”和岩茶“大红袍”,就觉得绿茶虽好 ,却显得过于轻盈,刚咂出味来便淡然远去,很快连 影儿也找不到了。 乌龙茶就深厚得多,虽然没有绿茶的鲜活清芬, 却把香气藏在里边,让喝的人年岁陡长。相比之下, “铁观音”浓郁清奇,“大红袍”饱满沉着,我们更 喜欢后者。与它们生长得不远的红茶“金骏眉”,也 展现出一种很高的格调,平日喝得不少。 正这么品评着呢,猛然遇到了普洱茶。一看样子 就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 成了一个饼型,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 清香。抠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 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 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