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7.20
折扣购买: 陈剑晖集(粤派批评丛书?名家文丛)
ISBN: 9787218144221
陈剑晖,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科二级教授、广州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散文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秦牧散文创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终评评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委。出版专著1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0多篇。曾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广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代序 “粤派批评”的可能性 在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坛,“京派批评”“海派批评”以及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闽派批评”已是大家公认的文学现象,但“粤派批评”却极少被人提起。其实,不论从地域精神文化气质,从文脉的历史传承,还是批评的影响力来看,“粤派批评”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品格、优势和辉煌。只不过,由于历史、现实、文化和地域的诸多原因,“粤派批评”一直被低估、忽视乃至遮蔽。有鉴于此,我认为,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梳理“粤派批评”的文脉传承,挖掘被历史和某种文化偏见所遮蔽的“粤派批评”的文学价值,彰显“粤派”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深厚底蕴,不仅能有力推动广东的文学创作,而且有助于增强广东文化的自信,提升广东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区域文化发展,从而在当前打造广东“文化强省”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文化效应。 提出“粤派批评”这一概念,有其历史、现实、文化和地域等方面的依据。仅就文论传统和代际批评来说,“粤派批评”的源头可追溯到晚清,黄遵宪的“诗界革命”,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的倡导,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风潮,对2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广的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黄药眠在《创造周刊》发表大量文艺大众化、诗歌民族化文章,产生了很大影响。钟敬文则研究民间文学,被视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十七年”,“粤派批评”的代表人物是黄秋耘、萧殷和梁宗岱。黄秋耘在“百花时代”高举“写真实”与“干预生活”两面旗帜,大声呼吁“不要在人民疾苦面前闭上眼睛”。而萧殷在编辑之余,还写了大量指导文艺创作的文章,王蒙曾说过:“我的第一个恩师是萧殷,是萧殷发现了我。”而梁宗岱通 过中西诗学的贯通,建立起了现代性与本土经验相融汇的诗歌理论批评体外系。新时期以来,“粤派批评”也涌现出不少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批评家。如在广东本土,“30后”有黄修己、饶芃子、黄树森、黄伟宗,“40后”有谢望新、李钟声,“50后”有蒋述卓、郭小东、陈剑晖、程文超、金岱、林岗、宋剑华、徐肖楠、江冰,“70后”有谢有顺、申霞艳、郭冰茹、张均、胡传吉、柳冬芜等等。在北京及香港等地更有杨义、洪子诚、温儒敏、陈平原、黄子平、古远清等名家,其阵容和影响力虽不及“京派批评”和“海派批评”, 但可追“闽派批评”,超越国内大多数地域的文学批评。如果批评的视野和范围再开放拓展,加上饶宗颐、王起、黄天骥等老一辈学者的纯学术研究,则“粤派批评”更是蔚为壮观。 “粤派批评”具有鲜明的特色。从总体看,除发生期的梁启超、黄遵宪外,粤派批评家不像北京批评家那样关注现代性、全球化、后殖民等宏观问题,也不似闽派批评家那样积极参与到“朦胧诗”“方法论”“主体性”的论争中。粤派批评家有自己的批评立场,批评观念,亦有自己的学术立足点和生长点。他们师承的是梁启超、黄遵宪、黄药眠、钟敬文这些大家的治学批评理路。他们既立足本土经验,面向时代和生活,感受文艺风潮的脉动,又高度重视审美中的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既追求批评的理论性、学理性和体系建构, 注重文学史的梳理阐释,又强调批评的实践性,注重感性与诗性的个性呈现。比如古远清的港台文学研究,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郭小东的中国知青研究,陈剑晖的散文研究,蒋述卓的城市诗学研究,宋剑华对经典的阐释重构,江冰的“80后”文学研究,都各有专攻,各擅胜场,且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此外,谢有顺的批评贴近作家作品,又注重表述上的诗性和个性化,因而被视为“70后”最有影响的批评家之一。 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是“粤派批评”最为鲜亮的一道风景线。在这方面,“粤派批评”几乎占了文学史写作的半壁江山,而且处于前沿位置,有的甚至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高地。比如20世纪80年代,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联合发表的著名论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其中的陈平原、黄子平均为粤人。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以方法先进、富于问题意识、善于整合中西传统资源和吸纳同时代前沿研究成果著称,它与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被学界誊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南北双璧”。杨义的三卷本《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比较方法运用文学史写作的有效实践,该著材料扎实,眼光独到,分析文本有血有肉,堪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比肩。此外,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古远清的港台文学史写作,也都各具特色,体现出自己的史观史识和史德。 “粤派批评”还有一个特色,即注重文学批评的日常化、本土经验和实践性。粤派批评家追求发现,而不追求深刻;追求圆通,而不追求新潮。这就是前瞻视野与务实批评结合,经济文化与文学批评合流,全球眼光与岭南乡土文化挖掘齐头并进,灵活敏锐与学问学理相得益彰,多元开放与独立的文化人格互为表里。这既是广东本土批评家的批评践行,也是他们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是广东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可贵品格。 “粤派批评”不是一个学派的概念,不是一个具有文学立场、主张和追求趋向一致性和自觉结社的理论阐释行动,它只是一个松散的、没有理论宣言与主张的群体。因此,没有必要纠结“粤派批评”究竟是一个学派,还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粤派批评”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 ,即虽具有地方身份标识,却不是局限于一地之见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群体。因此,确立“粤派批评”的标准可宽泛一些,即只要具备如下的身份标识,就可视为粤派批评家:一是长期生活、工作于粤地的批评家;二是虽不是粤人,但在粤地工作超过五年的批评家;三是出生、早年受教育于粤地,后到外地求学、工作,从事学术研究和批评的批评家。而有些批评家,虽原籍隶属广东,但出生、受教育及工作均不在广东,如上海的陈思和、吴亮、程德培等,这些批评家尽管成就斐然,也不应列入“粤派批评”阵容。 “粤派批评”的提出有其合理性,至于是否有可能成为“派”,还需进一步的论证挖掘和时间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