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报告文学年选

2005中国报告文学年选
作者: 傅溪鹏
出版社: 花城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3.04
折扣购买: 2005中国报告文学年选
ISBN: 7536046480

作者简介

傅溪鹏,1938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1959-1964年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先后在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安全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机关工作过,20世纪80年代先后任《报告文学》常务副总编、《中国艺术报》副总编等职务。现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78年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报告文学处女作《重任在肩》至今,创作发表了60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散文随笔、评论等作品,先后结集出版了26部报告文学集和散文集;主编或与他人联合主编了五六十本报告文学集。

内容简介

1.考砸了为什么不回家 学生的压力,最集中地体现在初三和高三。 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方针是要力争让学生至少读到初三。如 果考不上高中,初三就是孩子一生中重大的分界线。初三毕业能不能考上一 个“好高中”,又是孩子和家长们力争的“制高点”。 为了让我国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多学到知识,我国从小学到初中阶段 都增加了学习内容。压力不仅仅来自学习任务。2002年,我国初中毕业生升 学率是百分之五十八点三,这意味着有百分之四十一点七的初中毕业生被淘 汰。一个孩子要是没读到高中,哪个家长不操心呢? 由于他们还只有十四五岁,由于初三是孩子第一次面对自己人生的挑战 ,他们承受的压力,比高三的孩子更大。 北京某中学有位女孩在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出来后,因成绩掉下来一大截 ,到晚上九点了还没回家。家长在晚上七点找到学校,找到老师,老师说早 放学了,没留下任何学生。一问模拟成绩,知道不好。那么女儿到哪儿去了 呢? 老师、家长都打电话问平常跟她要好的同学。 回答都说:“没看见。” 同学也紧张了,帮助往所有同学家中挂电话。 都说没看见。大家都紧张了。 家长发动亲朋好友开着车满京城找,见到网吧、游乐场所都不放过。仍 然没有。 做父亲的决定报派出所。在派出所,父亲的手机响了,接听,没声,问 :“谁呀,有消息吗?” “爸,是我。”女儿的声音。 “你没事吧?” “还活着。” “你上哪儿去了?” “跟同学聊天。” “瞎说,你的同学我们全问过了。” “跟小学同学聊天。” “小学同学?”父亲很困惑,“谁呀?” 女儿说了个名字,是她小学时候的好朋友,已经很久没联系了。父亲一 边往家赶,一边给还在京城四处寻找的亲朋好友打手机,告诉他们说别找了 ,回家了。 回到家,父母问女儿吃饭了吗?吃了。在哪儿吃的?麦当劳。两位小学时 候的朋友就在那儿一边续饮料,一边望着麦当劳的灯光聊天。夜色很美,她 们的心里很茫然……家长感到不可理解,说你考砸了,不赶快回家抓紧复习 ,还有时间去聊天? “天呐,谁来理解我们?”说这话的女生脸上并没有痛苦状,好像是一 句玩笑。其实,含笑的痛苦,真的是父母所不理解的痛苦。找小学同学聊天 ,那是怀念小学时候的生活。虽然小学也很紧张,但毕竟不像中学。找小学 同学聊天,是对中考感到恐惧,是因为心中有不被大人们理解的孤独。“小 学太可爱了,中学太可怕了!”她说。 不想回家,还因为回家父母就问:“考得怎样?”接下来不是批评就是 鼓励。女孩说:“鼓励也是压力。”为什么?比如父母说,“考不好没关系 ,继续努力,吃完了进屋去吧!” 这句“进屋去吧”,就是驱赶你去学习。每个家长都觉得这样要求孩子 是对的,“都这时候了,就该锁定目标,分分秒秒都用在学习上。” 孩子不懂得该努力吗? 他们对各种道理能倒背如流: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发展这么快,不 学能行吗?如果连高中都考不上,将来能干什么……用不着你告诉他学习有 多么重要。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