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海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4.30
折扣购买: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超值增订版)
ISBN: 9787544295536
静涛,毕业于师范院校教育专业,对现代教育理论、中西方教育方法均有深入地研究、对现代家庭教育亦有独到的见解。 凤莲,毕业于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现为教育工作者、探索性教育的研究者,对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较深入的研究。
第1章 走进孩子的内心,打开孩子的心扉 亲子教育,从心灵沟通开始 雨琦是个出色的“小明星”,各方面都很优秀,有喜欢她的男同学经常送礼物给她。 面对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女儿,妈妈坦然地教她自然地看待这样的事,同时教她怎样友善地拒绝男孩子们的礼物。 女儿很顺利地处理好了这些事情,没有过早地陷入情感的波动中。 美好的青春总伴随着几多烦恼,尤其是对女孩子,母亲的角色在沟通中更能够显示出优势。 当父母的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是沟通。 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都需要沟通,需要了解和谅解,才能更融洽地生活。沟通是做父母的都应学会的一门艺术。 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做父母的感叹:“孩子长大了,就不听我们的话了。”其实,这主要是父母与孩子缺少沟通所致。为什么相当多的中国家庭缺少沟通而父母不自觉呢?因为在我们的国度里传统的不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影响太深了。不少家庭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处于不被尊重的地位,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呢? 许多家长自己就是在传统观念影响下长大的,没有意识到家长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亲子间沟通的重要性至少有三步: 首先,家长与孩子如果不能沟通,实际上会完全丧失教育权力。 例如在校园暴力中受侮的学生竟然自杀的事件,人们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些孩子受到欺负不敢向家长述说,非要选择自杀这条路呢?其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亲子间平日缺少沟通,孩子误认为如果告诉家长,家长不会相信,自己反而会挨打。可见,亲子间如果不能沟通,孩子远离家长,实际上等于家长完全丧失教育权力。 其次,如果家长与孩子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肯定会降低教育效果。 现在不少家庭所谓的家庭教育也只是在表面进行。这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无的放矢,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了解,只是家长一厢情愿地向孩子唠叨;二是误解孩子,家长主观地判定孩子的问题,然后进行教育;三是空洞说教,家长对孩子的接受水平不了解,想用成人熟悉的“有分量”的概念去打动、启发孩子。 最后,沟通是减缓压力的良方。 在竞争日趋强烈的今天,孩子们一方面有着优厚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方面要承受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多来自学业。于是一些孩子开始厌学,一些孩子有考试恐慌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还进一步地给孩子施压,效果往往并不好,而家长的理解和良好的沟通则能够大大缓解这种压力。郑州的一位同学在小学升初中模拟考试前夕非常紧张。妈妈就对他说,所谓考试就是考考试试,接着拿自己新近岗位竞聘的经历做例子,鼓励儿子只要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就行了。儿子一下子释然。在母亲的帮助下,他慢慢学会了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战胜自我、迎接挑战。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都需要沟通,需要了解和谅解,才能更融洽地生活。沟通是做父母的都应学会的一门艺术。 1. 平等地对待孩子 父母要平等对待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努力达到与孩子的相互理解,用经验和成熟的思考引导孩子,但不能一味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孩子。 2. 用尊重的语气发言 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发言。尊重孩子会使孩子也尊重你,教训孩子常常带来他们的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3.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 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明确指出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4. 可以试着让孩子“参政” 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做出决定,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父母要真诚地向孩子敞开心扉 刘先生不苟言笑,严肃古板,是一位典型的威权父亲,他可能从来未曾体会到孩子的感受,也可能从来没能欣赏孩子的笑容。他负责社区的清洁工作,社区的孩子们都知道,刘先生很凶,脾气暴躁,没人敢接近他。 刘先生的孩子们都惧怕父亲,碰到父亲在场,尤其是吃饭的时候,都不敢讲话。孩子先帮他把饭盛好,稍有一些地方不符合父亲的意思,就得挨骂。有时邻居能亲眼看见,他的小孩在做家务时,动作稍微慢一点儿,他就大吼大叫,孩子们都吓得不敢讲话,低着头拼命做事。 孩子们慢慢长大,都离开了家庭,平时也很少回家。后来,刘先生年老体衰,生病了,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去照顾他,唯独年老的老伴在身旁照顾。 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父母往往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却要求孩子能够向父母吐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亲子沟通的一道屏障。 刘先生不爱他的孩子吗?他像牛马般地努力工作,难道不是为了家人幸福?只是因为时代与文化环境的局限,让他的观念跟不上来,变得僵化,不知该如何跟孩子们有效沟通,如何温情相处。他的苦,不是他自己愿意的啊!每当看到许多孤单而受苦的老父亲们,我们的内心难道就没什么感触吗? 传统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既熟悉,又陌生”。有一位接受调查的孩子无奈地说出自己对父亲的感觉:“我的父亲是个非常严肃的人。从很早以前,我们的沟通就很少、很浅,单独和父亲相处,竟会带给我许多焦虑和不安。并不是因为我畏惧他,而是不知道如何处理与一个陌生人相处所带来的情绪和反应。即使到了今日,我明白这样的关系是我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但我依旧不知如何与父亲接近。” 这种父亲往往都坚持父亲的权威不容侵犯。若孩子“不听话”“不乖”,等于是漠视他的命令或者是忤逆他。这会使他感觉权威地位的动摇,因而他就会采取非常手段以巩固他一家之主的地位。即使他自己做错事,也不愿向孩子道歉。这种父亲对其他人都可以道歉,唯独对自己的小孩不行。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孩子,会愿意长期忍受父亲如此的教导方式吗? 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向自己敞开心扉是不行的,父母也需要向孩子敞开心扉。只有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 当孩子关切地问父母“您为什么不高兴啊”“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您有什么麻烦,能不能告诉我”的时候,父母就应该认真地考虑一下,是否应该敞开心扉跟孩子谈一谈。如果只是搪塞敷衍地说“没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你的吧”,那就等于是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推开。 父母真诚地向孩子敞开心扉,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赖。为人父母者,若能在孩子面前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孩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与父母更亲近,从而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而且能把一种坦然、放松的处世态度传达给孩子。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呢? 1. 和孩子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有哲人说过:分享快乐,快乐就会加倍;分担痛苦,痛苦就会减半。父母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分享喜怒哀乐,那么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对他的信任和尊重,就会更加尊敬父母,向父母敞开心扉。 2. 让孩子了解你的工作状况 现在许多父母的确都很忙,但挤出一点儿时间来陪陪孩子,和孩子说说自己的工作细节,谈谈工作的酸甜苦辣,聊聊成功的幸福体验,对增进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3. 告诉孩子你的隐私或秘密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小孩,什么也不懂,很多事情告诉他们也没用。尤其是自己的隐私或秘密如果让孩子知道了,会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其实不然,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愿意跟自己分享隐私和秘密,便会更加信任父母,父母也就能更容易地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总之,父母与孩子沟通一定要讲艺术,只有真诚地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才能引起孩子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与孩子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使亲子关系融洽起来。 关注孩子的心声,心教重于管教 在五年级的一节劳动课上,老师在教学生缝制椅子垫。正好赶上“三八”妇女节,老师就号召同学们回家后给妈妈缝一个椅子垫。 老师说:“妈妈平时关心你们,付出了很多心血,你们也应该关心自己的妈妈。送给妈妈一个自己亲手做的礼物,就是关心妈妈的实际行动。”孩子们听了,积极性很高。 楠楠听了老师的话,回家后顾不上做作业,翻箱倒柜地找出布啊,针线啊,忙了半天,辛辛苦苦地给妈妈缝了个椅子垫。长这么大,他还从来没有为妈妈付出过这么多的劳动,他多希望妈妈会因为他变得懂事了而喜出望外啊。他在一针一针缝椅子垫的时候,就想象着妈妈回家后看到这份特殊的礼物时的高兴劲儿。他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把缝好的椅子垫先藏了起来,不让妈妈看见。 妈妈下班回家,开口问道:“写完作业没有?” 楠楠回答说:“还没有呢。” 妈妈一下来了气:“放学这么半天,你干什么了?” 楠楠说:“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给您做了个礼物。”说着拿出了藏在门后边的椅子垫。 他满以为妈妈会高兴呢,没想到,妈妈不但没有什么惊喜,反而一手抓过椅子垫,说:“你这玩意儿干吗?不写作业!”边说边把楠楠忙了半天做的椅子垫拆了。 楠楠当时气得直哭,他对妈妈的一片爱心被妈妈粗暴地伤害了。他万万没想到妈妈会这样。他大失所望,不明白妈妈怎么就不懂自己的心。 教育家经常说,教育要“抓住时机”。对上例中的妈妈来说,孩子亲手给自己缝椅子垫,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时机!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孩子会干活儿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的情感上,在孩子的一针一线中浸透着孩子对妈妈的爱和关心,浸透着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回报。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母子情感双向交流的机会呀! 专家在对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父母进行测试和比较之后,发现中国父母与澳大利亚父母有一点非常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的父母最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认真、刻苦地学习,是不是遵守纪律等等,相对来说不太重视孩子的情感和情绪表现。而澳大利亚父母却把孩子的情绪、情感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非常重视孩子平时的情绪状态,如孩子是不是高兴、乐观等。专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文化差异”。 你到医院去,说“我病了”,医生会问:“哪儿不舒服?感冒发烧,还是哪儿不合适?”如果你说:“我心情不好,老是不高兴。”医生会说:“你回家吧,我治不了。”他认为你没病。 但是,如果在西方国家,医生听到你说这句话,他一定非常重视,会认真地建议你去找一个精神科医生看一看。因为在他们那里,如果一个人情绪、情感上出了问题,会被人们当作大问题。 这种文化差异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我们要不要适当地转变一些家庭教育观念?比如,你望子成龙,这并没有错,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但是,孩子整天坐在那里写啊念啊,学习,学习,再学习,他就能“成龙”吗?如果他的情绪、情感发展不正常,如果他不善于和别人打交道,如果他的“努力”和“勤奋”都是被强迫的,如果他不诚实守信,如果他冷漠无情,不善于理解别人,他将来会怎样? 教育,不要忽视心理的、思想的教育。重才轻思想,就是悲剧的根源。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家长如何关注孩子的心声呢? 1. 懂得情趣,懂得换花样跟孩子沟通 正面的谈话方式是可以的,但这样的沟通往往被家长演化为“说教”,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啰唆,觉得你烦。所以,多给他们讲故事、谈看法、论时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这很重要。 沟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跟孩子共同读一本书,各拿一张纸,把看书的感受和认识写下来,这种互相学习的感觉非常好。有心的母亲最好把这些读书笔记订起来,保留一份最珍贵的亲子沟通记录。 2. 尊重自己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 3. 做孩子最好的朋友 一位母亲经常对孩子说:“你和妈妈是好朋友,你的喜怒哀乐牵动着妈妈的心:你高兴,妈妈就快乐;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妈妈会比你更难过的。无论你遇到什么事情,妈妈都会给你出主意,一同和你商量解决的办法,绝不会因为你的所作所为而痛骂你的。”因此,她的孩子对她很信任,也愿意和她讲真话。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理论实践相结合,实用价值高;案例典型鲜明有趣,发人深思,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必读书。 ★本书堪称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圣经。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你的一句话,可以照亮孩子的一生。你的一句话,也可以让孩子跌入痛苦的深渊。当然,父母会说不够,还要会听。只有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完美的沟通。 ★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服管”,那么你就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了。父母恰当的语言能搭建起与孩子心灵对话的七彩虹!父母用心倾听才能捕捉到有效信息,找准教育的切入点。 ★一部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神奇之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无论在什么文化环境中,都可以让父母学会用有效、愉快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