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名师精讲版无障碍阅读)/晨旭阅读

名人传(名师精讲版无障碍阅读)/晨旭阅读
作者: (法)罗曼·罗兰|总主编:张辛|译者:张辛
出版社: 江西教育
原售价: 1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名人传(名师精讲版无障碍阅读)/晨旭阅读
ISBN: 9787539285139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他凭借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托夫》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后因其“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与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把不同时期写就的三部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汇集成一册,题为《英雄传记》,也就是为我们**所称道的世界衔己文学的典范之作《名人传》。

内容简介

与命运抗争 导语 1792年,战火蔓延到波恩,贝多芬离开家乡,去 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同时他的音乐热情也被激起。 这个时候的他会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呢? 1792年,战火蔓延到波恩,贝多芬离开家乡,去 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路上,他遇到了开赴前线与法 国作战的黑森州部队,此事无疑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 。1796—1797年间,他将弗里德堡的战斗诗篇谱成了 音乐,即《出征歌》和一首爱国主义大合唱:《我们 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可是,尽管他讴歌了法国革 命的敌人,革命仍征服了世界和他的心。从1798年起 ,虽然奥地利和法国关系紧张,贝多芬却与法国人及 其使馆,还有刚来到维也纳的贝纳多特将*有亲密的 交往。言谈间贝多芬常流露出倾向共和的情绪。这种 倾向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变得愈发强烈。 这个时期施泰因豪森为他画的肖像,相当**地 反映出他当时的风采。较之后来的几幅,恰如盖兰画 的波拿巴之于后来的那些拿破仑肖像。拿破仑在那张 画上,面部表情严峻,**似火,野心勃勃。1796年 ,他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拿出勇气来!尽管身体 不佳,但我的才华必将获胜!……二十五岁!现在已 经到了!我二十五岁,到时候了……今年我非大显身 手不可。”德·伯恩哈德夫人和格林克都说,他目空 一切,举止放肆,让人讨厌,说话时外省口音很重。 只有他的至交好友才知道在这生硬倨傲的外表下,隐 藏着一颗十分善良的心。 此时,病痛已在叩门,且一旦上身便不再离开。 1796一1800年期间:耳聋症开始肆虐,耳鸣不分昼夜 地折磨他,内脏也疼痛丕已。听觉逐渐衰退。一连好 几年,他都不告诉任何人,即使对至爱亲朋也讳莫如 深。他避免与人交往,怕自己的毛病被人发现,将这 种可怕的秘密深藏内心。 这种悲苦的情绪流露在当时的几部作品里,如作 品第十三号《悲怆奏鸣曲》(1799),尤其作品第十 号《第三钢琴奏鸣曲》中的“广板”。奇怪的是,并 非所有作品均如此,还有许多乐曲反映的是青年人无 忧无虑的情怀,像充满欢欣的《七重奏》(1800)、 清澈明净的《C大调**交响乐》(1800)等。毫无 疑问,心灵需要时间来适应痛苦。它那么需要快乐, 所以没有有快乐的时候,只能自己来制造。现实太才 哭时,它便回到过去的生适中去。昔*快乐的时光不 会一下子抹掉,即使欢愉不再,其光辉也会久久留存 。贝多芬在维也纳孤苦伶仃,往往遁入对故乡的回忆 中寻求慰藉。此时的思想都深深印着这样的痕迹。《 七重奏》中带变奏曲的“行板”,其主题便是一支莱 茵地区的歌曲。《C大调交响乐》也是关于莱茵的作品 ,一首青年人满怀梦想的诗篇,既欢快又为爱情而苦 恼,令人感觉到有一种取悦心上人的愿望与希冀。但 在某段落和引子里,在某几种低音乐器的明暗对比和 古怪的谐谑曲中,我们会多么激动地在那张青春的脸 上看到未来天才的目光!那是波提切利的《圣家庭》 中婴儿的眼睛,从中已可窥见未来的悲剧。 1801年,他钟情的对象似乎是朱列塔·圭恰迪尔 。他那支**的《月光奏鸣曲》(作品第27号,1802 )因题献给这位女士而使其芳名不朽。他给韦格勒写 信说:“现在我生活有意思多了,和别人来往也多了 ……这种变化**是一位可爱而有魅力的姑娘促成的 。她爱我,我也爱她。两年以来,我**次享*到幸 福的时光。”可是他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首先, 这段爱情使他*深地感觉到自己残疾的可悲,而艰苦 的生活条件也使他无法娶他所爱的人。其次,朱列塔 **、幼稚,而且自私,给贝多芬带来了不少烦恼。 1803年11月,她竟嫁给了加仑贝格伯爵。这样的爱情 使人的心灵*尽折磨,贝多芬原已饱*疾病的摧残, 经此变故,精神竟濒临崩溃。他病愈的*后一线希望 也破灭了。“连一向支撑我的非凡勇气也无影无踪了 。啊,主啊,给我一次真正的欢乐吧,哪怕只**! 我听不见深沉的欢乐之声已经太久了!啊,上帝,什 么时候我能再听见呢?……永远也听不见吗?……不 ,这太残酷了!” 这是垂死的哀鸣,但贝多芬又活了二十五年。他 性格刚强,不甘心在磨难面前屈服。 这内心的悲剧,都反映在1802年所写的伟大作品 之中。如《丧礼奏鸣曲》(作品第26号)、《幻想奏 鸣曲》和《月光奏鸣曲》(作品第27号)、《第二奏 鸣曲》(作品第31号),其中戏剧性的宣叙调宛如崇 高而凄婉的独白。还有献给亚历山大大帝的《小提琴C 小调奏鸣曲》(作品第30号)、《克勒策奏鸣曲》( 作品第47号)、为盖勒特的歌词所谱写的六首悲壮的 **歌曲(作品第48号)。《第二交响乐》(1803) 则*多地反映了他青春的爱情,从中可感觉到压倒一 切的坚强意志,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将愁绪一扫而空 。曲终涌起沸腾的生命力。贝多芬希望幸福,不愿相 信自己的不幸无可挽回:他渴望病愈,渴望爱情,心 中充满了希冀。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