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作者: 赵宁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赤壁之战
ISBN: 9787205104702

作者简介

赵宁,男,毕业于吉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擅长通俗说史,潜心中国古代史通俗化二十余年。专门策划历史类图书选题,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独到的见解。著有《管仲:打造春秋霸主的密钥》等。

内容简介

一、任侠放荡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这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汉高祖的九世孙刘秀所建立的东汉王朝是一个由豪强地主所统治的王朝,与他的祖宗刘邦所建立的西汉王朝相比,“布衣之士”当官可谓凤毛麟角。大地主不仅拥有大量财产,而且身居高位,可发号施令。如贵族地主济南王刘康,有田800顷,奴婢多达1400余人……贫富悬殊不断扩大,普通百姓不断沦为佃农、雇农,社会地位不断下降,甚至成为奴婢。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日趋激烈。统治阶级内部也进行着十分激烈的斗争。 外戚与宦官一直争权夺利,狗咬狗的斗争愈演愈烈。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一些当舅子的人,从不安分守己,总是通过太后、皇后的裙带关系去获取官位,控制朝廷。特别是幼年皇帝登基之后,太后、皇后往往要借助自己的父兄来处理政事,让这些人担任高官,把持军政大权。如果皇帝长大以后同专权的外戚政见不一,那么他就会依靠宦官同外戚进行斗争,胜利之后,宦官又开始专权。如此不断轮回,就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的明争暗斗。 外戚与宦官斗争非常激烈,以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尤为突出。上层腐败,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全不顾及百姓的生死存亡。上天似乎也和人过不去,在人祸未息的同时,天灾也是不断,真的是民不聊生。 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发生大水灾27次,桓、灵帝时期就有13次,占水灾次数的二分之一;东汉时期发生大旱灾17次,桓、灵帝时期就有6次,占旱灾次数的三分之一。另外,据不完全统计,桓、灵帝时期发生大蝗灾7次,大风灾2次,大雹灾7次,大疫灾8次,地震十多次。 天旱水涝、蝗虫冰雹、瘟疫、地震不断发生,普通百姓苦不堪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灾人祸搞得全国出现了“地广而不得耕,民众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甚至还有“人相食”的人间惨剧发生。就在曹操出生的那年二月,司隶(今洛阳附近)、冀州(今河北省中部)发生饥荒,饥荒中,人们在吃净了所有的草粮、树皮后,甚至开始吃死尸。著名诗人王粲在192年从长安去荆州的途中,目睹战争动乱的社会惨象,在《七哀诗》中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这正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真实写照。 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阶级矛盾的激化,东汉末年农民的反抗斗争也层出不穷,一浪高过一浪。桓、灵帝时期各地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他们自称“皇帝”“黑帝”“太上皇帝”……当时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发如韭, 剪复生。 头如鸡, 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 小民从来不可轻。 曹操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但他是幸运的,他没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55年7月18日,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祖父曹腾,幼年入宫,因谨慎、忠厚、温顺,邓太后让他陪太子刘保(顺帝)读书。后因在迎立顺帝即位的事件中立了大功,而被封费亭侯,升为大长秋,成为东汉末年屈指可数的大宦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从小就很机灵,善于随机应变,而且胆子特别大,不太理会封建礼教那一套清规戒律。 10岁的时候,曹操到谯水洗澡,一条鳄鱼突然向他冲了过来,曹操不但没有躲避,反而与鳄鱼在水中展开激战。在曹操的奋力搏击下,向来以凶狠著称、令人毛骨悚然的鳄鱼,竟灰溜溜地败下阵来,慌慌张张地逃走了。 曹操一天到晚东游西逛,喜欢游猎、歌舞,有时玩玩飞鹰猎犬,耍耍枪棒,尤其精通骑术和剑法,经常玩到很晚才回家。不仅如此,他还常常凭着一身武艺到处乱闯,因此口碑一直不太好。 他甚至还触犯过刑律,被县官追究,准备以重罪判处。最后是夏侯渊出面替曹操承担了罪责。事后,曹操又设法将伙伴夏侯渊营救了出来,双双逃脱了惩罚。 寝殿侍奉长官常侍张让,是当时皇帝宠信的宦官,他专权用事,极为跋扈,大小百官都怕他,民愤极大。曹操的父亲曹嵩在京城洛阳做官时,曹操也跟着去了洛阳。有一次,张让正在床上闭目养神,曹操竟然闯进了他的卧室,张让发现有生人闯进来,大叫:“有刺客!”刹那间,卫士们蜂拥而至。可曹操一点儿也不慌张,他拿着一支手戟,从卧室打到厅堂,从厅堂杀到院中,卫士们没有一个敢近前,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翻墙而去。 且不说曹操的这种行为是不是表达了他对张让的憎恶,但他的这种放荡不羁,引起了许多风言风语。 曹操的叔父对曹操的这些事情一清二楚,担心他将来不成才,就向曹嵩告了一状,让他对曹操严加管教。曹嵩听后,便把曹操叫来,严厉地训斥了一顿。从此曹嵩加强了对曹操的约束和管教。 其实,他叔父告状的目的,也是希望自己的侄儿能够行为端正,遵纪守法,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是为了曹操的前途考虑。可是这样一来,曹操就不再像从前那样自由了,因而他对叔父很是反感,一心一意想要报复。 一天,曹操像往常一样在街上游逛,又遇到了叔父。他突然计上心来,心想:“老东西,看我怎么收拾你!”于是“哎哟”一声大叫,顺势扑倒在地。 他叔父哪里知道有诈,以为侄儿出了意外,慌忙上前去看。只见曹操张大嘴巴,歪着脖子,脸上肌肉不停地抽搐,直翻白眼。叔父大吃 一惊! “你,你怎么啦?”叔父急忙问。 曹操痛苦地哼哼着。 叔父见情况不好,急忙跑去告诉曹嵩,说:“快!你儿子中风了!” 曹嵩闻讯匆匆赶去。 曹操躺在地上,老远看到父亲从街角跑来,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 曹嵩一看,曹操好端端地站在那里,脖子也不歪,眼也不翻白,神态和往常一样,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觉得很奇怪。 “你不是中风了吗?怎么什么事也没有?” “谁说我中风了?咒我啊!” “你叔父跟我说你中风了。” “我哪里中风?他的话你也信?”曹操委屈地说,“叔父一向讨厌我,老在背后说我的坏话,现在又说我中风,这不是存心咒骂我吗?” “啊,原来是这样……” 曹操一计得逞! 从此,曹嵩对兄弟诉说儿子的话,不再句句信以为真,曹操也就更加放任自流,无所顾忌,他甚至还伙同袁绍,一起干过“抽刃劫新妇”的勾当。 那次,他们一起观看新婚典礼,曹操偷偷藏到主人的花园中。夜里大喊:“有小偷!”房里的人都出来看,曹操则乘机钻进新房,拔刀劫持新娘,并和袁绍一块儿逃走…… 做贼未免心虚,曹操和袁绍只顾逃跑,没想到迷失了方向,竟陷进了荆棘丛,袁绍被荆棘绊住无法动弹,眼看就要被追赶的人发现,曹操急中生智,又大喊一声:“小偷在这里!”袁绍由于害怕,情急之中一下就从荆棘里蹿了出来,于是两个人都逃离了险境。 总的说来,从曹操少年时代的种种行为,倒也可以管窥一斑。那时的曹操,就已经显示出诡谲奸诈的性格,同时也显示出了果断不怕死的精神。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事情,曹操要想进入政治领域,就有了一些 困难。 因为汉代用人,主要来自公府的征辟和地方的察举。用不用你,主要依据地方上的舆论评议作为鉴定,这种舆论和评议也叫做“清议”。想要步入仕途,只有经过舆论的鉴定,并得到称誉,才有可能成为征辟察举的对象。而清议的标准,大体上以名教为皈依。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熟读经史子集,研习礼乐,修养品行,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谈风度,这样才有可能得到清议的好评。另外,家世背景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曹操出自宦官之家,深受士人鄙视,年少时又不学无术,生来不喜欢礼教的条条框框,清议要求的那些修养和言谈风度,对他来说,无异于一种高难度的技巧,对他的仕途发展形成一定障碍。 所幸的是,在经学日渐衰微的汉末,才能显示出了越来越多的价值,士人的那一套修为渐渐退到次要地位。曹操的品行虽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才能却非常突出! 由于曹操年轻时四处游荡,行为不羁,不经营家庭产业,也不谋求入仕升官。因此,不但多数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顽皮又没有多大出息的孩子,就连他自己也认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东汉末年分三国,而这个三国就从赤壁大战的结局开始。某种意义上说,三国,打的就是这个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