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经典珍藏版)/国学大书院

中华成语故事(经典珍藏版)/国学大书院
作者: 乙力
出版社: 三秦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华成语故事(经典珍藏版)/国学大书院
ISBN: 978780736228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捕风捉影 [解释]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字面意思是逮住风,抓住影子。实际上不可 能做到,以此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 ;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故事]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 、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 衷于祭祀鬼神。许多人都通过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来获 得高官厚禄。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 天赐福,花丁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 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 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 药,可以像南山一样长寿。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 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 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做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不 说这种话。”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 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加衰败,诸侯反叛的*多;楚怀 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 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釆药 ,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 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丁多 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 事。”汉成帝认为谷永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不耻下问 [解释] “不耻下问”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 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耻:羞耻。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译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 ,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 ,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 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 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 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 ,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被授予的谥号 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 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 文”。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 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教为耻辱 ,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 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不寒而栗 [解释] “不寒而栗”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害怕, 恐惧。栗:发抖。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酷吏列传》:(义)纵一切捕鞠,曰“为死罪 解脱”。是*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故事]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姐姐义妁是个医生。她因医 好了皇太后的病,得到了皇太后的*爱,义纵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任用。 他先在上*郡一个县中任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他在任职期间,能够 依法办事,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当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 改变。汉武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调任他为河内郡都尉,后又升为南阳太 守。 当时,南阳城里居住着一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名叫宁成,这人很残暴, 利用手中的权力横行霸道,百姓们都很害怕他,甚至连进关、出关的官员 都不敢得罪他。人们都说,让宁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给狼管。宁成 听说义纵要来南阳任太守,有些不安。等义纵上任那天,带领全家老小恭 恭敬敬地站在路边迎接义纵。义纵看穿了宁成的意图,对他不理不睬。一 上任,义纵就派人调查宁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统统杀掉,*后 ,宁成也被判了罪。这一来,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为也有劣迹, 吓得逃离了南阳。 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任定襄(在今内蒙古)太守,那时,这个地区的 治安很混乱。义纵一到定襄,就将监狱中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 处死刑,同时将二百多个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的家属抓了起来,以他 们想要为犯人开脱罪行为由,也一起判处死刑。那天,一下子就杀丁四百 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 吓得不寒而栗。 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司马迁《史记》把义纵归 人酷吏一类。 不拘一格 [解释] “不拘一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不为某种 风格、样式所限制。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二五)》:我劝天公重抖 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故事]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 今杭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十四岁时 ,他就能写诗,十八岁时会填词,二十岁就成了当时**的诗人。他写的 诗,具有丰富的想象,语言也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词揭 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 ,充满着爱国热情。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龚自珍二十七岁中举人,三十八岁中进士,在清朝**里做了二十年 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败和黑暗,一直*到排挤和打击。1839 年,在他四十八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 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 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 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 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 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 诗,全诗共四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 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 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 人间来吧。 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 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 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喑:哑 ,不能说话;也可释为“缄默,不说话”。在“万马齐喑”这个成语中的 “喑”字,其义是指:在黑暗*败的清王朝专治统治的高压下,残暴的黑 暗恶势力一统天下,一切正直人士惨遭迫害,全国政治空气压抑沉闷;无 人敢发表正义的言论。P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