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流动

一切都在流动
作者: (俄)瓦西里·格罗斯曼|译者:董晓
出版社: 群众
原售价: 34.00
折扣价: 20.40
折扣购买: 一切都在流动
ISBN: 9787501454433

作者简介

董晓,1968年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和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俄罗斯文学及中俄文学关系的研究,出版了《走近(金蔷薇):巴乌斯托夫斯基创作论》、《圣徒抑或恶魔:涅恰耶夫其人其事》、《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对峙与嬗变——苏联文学发展历程论)等著作和多部译著,并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俄罗斯文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学术文章三十余篇。 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苏俄记者、作家。1905年生于乌克兰别尔基切夫,早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系,当过化学工程师,1930年代投身写作行列,得到高尔基、巴别尔等文坛大家赏识,入选苏联**作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红星报》战地记者随*四年,大量报道莫斯科、库斯克、斯大林格勒和柏林等地前线战况,是揭露纳粹德国死亡集中营真相的**人。战后发表小说《人民是不朽的》《为了正义的事业》等。1960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活与命运》,手稿被苏联当局抄没并禁止出版。19**年格罗斯曼因癌症病逝。1974年,在安德烈·萨哈罗夫、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等人帮助下,手稿被拍摄在缩微胶卷上偷运出苏联。1980年代初,《生活与命运》在欧美各国相继问世,1988年在苏联出版。

内容简介

从哈巴罗夫斯克开来的列车,在早晨九点时分驶 近莫斯科。一位穿着睡衣的年轻人理了理自己翘起的 头发,凝视着窗外半明半暗的秋天的晨雾。他打着哈 欠,向那群手拿毛巾、肥皂,站在过道里等候的旅客 走去。“公民们,谁排在*后?” 人们告诉他,在那个手持一管捏得皱巴巴的牙膏 和一块用报纸包好的肥皂的大叔后面,还排着一位很 胖的女公民。 “为什么只开一间盥洗室?”年轻人嘀咕道,“ 列车可就要停靠终点站——首都了。列车员只顾忙着 兑换商品,哪还有时间来好好为乘客服务呢!” 几分钟后,走来一位穿长衫的胖女人。 年轻人迎上前去:“女公民,我排在您后面。这 会儿我先去自己的座位上等着,免得站在过道里闲得 无聊。” 回到包厢,年轻人打开橙黄色皮箱,开始欣赏起 自己随身携带的东西来。 包厢里还有三位乘客。其中一个长着鼓起的宽大 的后脑勺,正在打呼噜;另一个面颊绯红,虽然还很 年轻,但已有点儿谢顶,他正在清理公文包里的文件 ;而第三位是一个清瘦的老头儿,他坐在位子上,用 褐色的双拳托着下巴,出神地瞧着窗外。 年轻人问那位面颊绯红的旅伴:“您不再读这本 书了吗?我可要把它放回箱子里啦。” 他其实心里特别希望别人能欣赏一下他的皮箱。 那里面有衬衫、《简明哲学辞典》、游泳裤,以及白 色边框的太阳镜。箱子边上还放着用地方小报包好的 灰乎乎的烤饼。这些饼子都是在乡下农家炉子里烤出 来的。 旅伴回答道:“请原谅!《欧也妮·葛朗台》这 本书我去年在疗养院读过了。” “这可真是本好书,没说的。”年轻人说着,便 把书塞进了箱子里。 一路上,他们要么玩扑克,要么又吃又喝,要不 然海阔天空地闲聊,什么电影啦,唱片啦,组合家具 啦,索契疗养院啦,***耕作学啦,简直无所不 包。他们还为究竟是斯巴达队的前锋厉害还是狄那摩 队的前锋厉害而争得不可开交…… 那位面颊绯红的秃子在一座省城的全苏总工会当 教官,而头发翘起的旅客则刚从农村度假归来。他在 莫斯科工作,在俄罗斯联邦**计划委员会从事经济 学研究。 第三位旅伴是一个西伯利亚的工地主任。此刻, 他已躺在下铺打鼾了。一路上,他粗鲁的举止惹人生 厌:嘴里不停地骂娘,吃完饭便打响嗝。一听说有一 个旅伴在**计划委员会搞经济工作,便立刻说道: “这政治经济学嘛,怎么说呢,就是关于集体农庄庄 员如何去城里向工人卖面包的学问。” 看来,他是在一个中心枢纽站的小卖部里大喝了 一通的。据他说,他是跑去办登记的。可回来时已醉 得不成样子,一路上吵吵嚷嚷,搅得同行的旅客久久 不能入睡。 “干我们这行,*不能依法办事!否则,就会一 事无成。如果你想完成计划,就应当工作,就应当照 生活所要求的那样去干——‘我为你做事,你也得替 我干活!’在沙皇时代,这叫作个人**精神。而在 **,应当这样来理解:你得让一个人生活下去,他 想活下去。这就是经济学!我手下的钢筋工有整整一 街区,在新的货款到来之前,他们不得不干着托儿所 阿姨们的活儿。法规违背了生活,可生活又在时刻对 你提出要求!计划下来了,给了你津贴和奖金。不过 ,没什么可奇怪的,也可能给你判上个十年徒刑。法 规违背了生活,生活对抗法规。” 两位年轻人默不做声。当工地主任总算安静下来 ,确切地说,不是安静下来,恰恰相反,是开始鼾声 大作时,他们开始对他品头论足了。 “对这样的人,也该好好琢磨琢磨。他像亲兄弟 一样随和,但这是假面具。” “他是个精明的家伙,毫无原则性,像一个犹太 佬。” 他们显得很生气,因为眼前这个来自边远地区的 粗鲁家伙显然对他们是一种鄙夷的神态。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