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家

论哲学家
作者: (法)阿兰 著;陈太乙 译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论哲学家
ISBN: 9787559871824

作者简介

阿兰(1868—1951)丨作者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批评家,本名埃米尔-奥古斯特?夏蒂埃,笔名阿兰。笛卡儿学派追随者,被誉为“现代的苏格拉底”。 主要作品有《论幸福》《论哲学家》《论教育》《美术体系》《观念与年纪》《诸神》等。 陈太乙丨译者 法国图尔大学法国现代文学硕士,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法语外语教学硕士暨语言学博士候选人,曾任中学及大学兼任讲师,现为专职译者。 代表译作有《哈德良回忆录》《丁丁历险记:电影珍藏本》《最后的巨人》《欧赫贝26国幻游记》《蓝色小药丸》《秘密时光》等。

内容简介

所有来到世上的人 所有来到世上的人无不落入比自己强的人手里:父亲、母亲、保姆。因此他同时学会恐惧,并尊重、喜爱强大的力量。这是人心的第一层基础,矛盾也在此酝酿,因为,痛恨自己所恐惧的是天性。这杂陈的滋味不断重现。每个人尽皆效忠一位主人,并乐意称赞他,相当于为服从锦上添花;然而,主人的招数却是利用热爱荣誉的心,透过某种信任关系来抬举赞美他的人。这一点,我们在各种国王出巡的行列中都能观察到:那些国王从来不缺欢呼喝彩。我发现,国王亦有一种矛盾和虚荣,因为他不能过分享受强迫而来的喝彩,无知的他或许更不乐见自发性的喝彩:那之中总有几分威胁隐隐作祟。绝对的权力是一道无解的问题。然而,人们体验它、欢迎它、喜欢它,并认为它必会公平公正。所有权力皆曾经历风向转变、背叛及唾弃,所有权力也都忘了这一切。而顺从者仍有其他事情要顾及;他有工作,有要庆祝的事,有其所爱。整体而言,仇恨既不舒服也无益健康。反叛行动本身也想要一个受人爱戴的领袖,这么一来,旧有规范立即回归,一般正常人皆能清楚预测这样的状况。基于这些原因,已建立起来的政权可以维持长久。尽管如此,政权仍有脆弱之处;有时可说,这件事奴隶比主人清楚。但这些事又不能明说。 卢梭,他是第一位,或许也是唯一一位将权力剖析入骨的人。一旁的伏尔泰和卢梭相较起来,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名对现状不满、寻求好国王庇荫的人。这是因为伏尔泰和那严峻时代的其他恐怖小孩一样,并未深入探讨到道德层面;他认为对一个过得去的社会来说,诚实不过是感受上的一致性;总之是文明与否的问题,所以需要一位好国王,达成一种协议。卢梭长期受到忽略,且终生流浪游荡,得以找到时间孤独地进行彻底的思考;而且常面对被无礼强迫的经验。他也领悟到,在道德上,我们只会受到自己的强制压迫。显然,只因为被迫才诚实的人一点也不诚实。但是若愿意花时间思考,我先前所说的混杂已然崩解;自由属于善的这边,而且与所有美德皆密不可分,这时强迫之力等于零。这一切凝聚在《社会契约论》那短短的篇章里,主题即是最强者之权益。他在书中证明,强者的权益根本不存在,在道德上,我们根本不是被潜在的强大力量强制,而是被逼迫。小偷用手枪逼迫我,他可不是在强制我。这一点人人都懂,现在请套用在国王们身上。在刚才已经懂得的人当中,有一大半会立刻发现,思想是一种烦人的负担。只是,该如何阻止绝对不该说的话被说出口?从此以后,我们必须生活在这种暴力的状态中。人权联盟竭力不让自己存在,却做不到。 解决的办法在《社会契约论》里。书中称全体人民为最高权力者,而其他所有的,无论是国王、执政官、上校、法官或代表,皆仅称为行政官员,请将这个称呼理解为人民公仆的意思。根据这样的设定格式,卢梭本人曾说,我们以后的生活不可能不出现小型共和国的联邦;但是,在那之前,先让这个观念支撑我们。民意选票是暂时性的至高统治。在那之后,各方权势以行政官员之名卷土重来,实现施政、征服、殖民以及战争,并以至高统治者之名签订反极权条约,让每个人服从所有人,领袖以所有人之名领导的可疑观念发挥功效。当事态紧急、当检查之单纯意图受到如此严惩,我们如何能知道?战争,或仅仅战争的威胁,足以使人民重新变回奴隶,打的正是自由之名。然而,这些恐怖的领袖终究会被部队审判,夺去政权,一败涂地。没有一个野心家不每天诅咒卢梭三次。 1932年6月 如果仅用一本书速通西方哲学的经典思想和议题,一定是阿兰的《论哲学家》。正如书名所透露的,这是一本探讨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的论著。阿兰以媲美蒙田随笔的优美书写召唤一众哲学巨匠的灵魂,与他们形成“社群”,在这个“社群”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斯宾诺莎、卢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伟大的思想家汇聚一堂,与读者对话、交锋、争鸣。阿兰以其深厚的哲学素养和睿智的判断,指引读者思考和发现,参悟伟大的哲人如何观察世界、阐释人性。像哲学家一样积极思考,这正是阿兰邀请你阅读本书的目的。

阿兰名作再版!96篇金句频出的随笔,96堂深入浅出的哲学课,像哲学巨匠们一样思考各种人生议题 法文直译本,知名译者陈太乙精译,哲学博士杨凯麟、潘怡帆作序 典藏级装帧:开本小巧,随身便携;纸张精良,舒适护眼;刷边精装,匠心设计 编辑推荐 如果仅用一本书速通西方哲学的经典思想和议题,一定是阿兰的《论哲学家》。 正如书名所透露的,这是一本探讨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的论著。阿兰以媲美蒙田随笔的优美书写召唤一众哲学巨匠的灵魂,与他们形成“社群”,在这个“社群”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斯宾诺莎、卢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伟大的思想家汇聚一堂,与读者对话、交锋、争鸣。阿兰以其深厚的哲学素养和睿智的判断,指引读者思考和发现,参悟伟大的哲人如何观察世界、阐释人性。 像哲学家一样积极思考,这正是阿兰邀请你阅读本书的目的。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智性

  • 察觉
  1. 蒙田说了这件很有道理的事
  2. 我们人人皆如休谟笔下那位暹罗国王
  3. 据说黑格尔面对群山时
  4. 最近人们纪念了斯宾诺莎
  5. 世界并非一幅景观
  6. 宗教大会造成唯物主义凋零
  • 分寸
  1. 在太阳战胜乌云、唤醒热情及疯狂的时刻
  2. 笛卡儿大胆地将观念与经验分离
  3. 孔德饱读各种学问
  4. 我对同类的看法
  5. 我们思想的演进过程在历史上已有完整描述
  6. 这是我自创的一页历史
  7. 当我前往这场智者与哲人的盛会
  8. 柏拉图的洞穴,这伟大的意象
  • 怀疑
  1. 帕斯卡到处戳破表面
  2. 当亚历山大大帝踏上他著名的冒险之途
  3. 吞下一项考验的人
  4. 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帕斯卡
  5. 人们谈论教导、深思、培育
  6. 同意他人即无视自我
  7. 一般说法仍把嘲笑头脑的人称为有头脑的人
  8. 众所皆知,斯多葛派是这么教的
  9. 一只鱼族神学家应能证明……
  10. 知识或能力,两者只能择其一
  • 工作
  1. 领会的哲思是基础
  2. 若想试着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思考
  3. 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位伟大的建设家
  4. 假设亚里士多德活在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时代
  5. 当黑格尔去上课
  6. 不知道是哪个德国人在战争期间写道

第二部分:行动

  • 决心
  1. 行动驯服思想,但也贬低思想
  2. 行动要的是一种阳刚的智慧
  3. 我不至于说,所有强烈的冀望都是好的
  4. 笛卡儿说:“优柔寡断是最大的恶。”
  5. 伏尔泰说:“命运支配我们……”
  • 良知
  1. 卢梭说:“良知必能教导我们……”
  2. 有人吹捧苏格拉底英勇
  3. 人们再也不阅读《致外省人书》
  4. 政治问题几乎难以涉入
  5. 所有来到世上的人
  • 公正
  1. 没有任何社会希望契约无效
  2. 主人和奴隶的关系是整个历史的症结与动力
  3. 谨慎的亚里士多德注意到
  4. 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有一篇《高尔吉亚篇》
  5. 公正的人会置身事外制造公正
  6. 让我们想象一个人此时此刻的模样
  7. 我持续研究着牧羊政治
  8. 贵族政治是最适任者的政体
  9. 自由的思想难以驳倒
  10. 这几天,我重新拜读老好人约翰·穆勒
  11. 想得真,不就是想得正吗?
  12. 想到最近被大家纪念的约瑟夫·德·迈斯特
  13. 事情没有任何进展
  14. 在柏拉图的学说中我看不到任何不足
  1. 政治一点也没变
  2. 宗教大致分为两种
  3. 我读过三篇反对宗教神启说的抨击文章
  4. 对于为什么该品行端正,人们有所争论
  5. 斯多葛派虔诚恭敬
  6. 爱比克泰德的《哲学谈话录》与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7. “你有能力,就教化他们……”
  8. 勒南错估了马可·奥勒留
  9. 整个神学理论中有点什么已死
  10. 我看到有人歌颂圣托马斯·阿奎那

第三部分:人

  • 天性
  1. 做而非受,这是愉悦的基础
  2. 弱者有弱者的智慧
  3. 斯宾诺莎的作品
  4. 歌德是八月之子
  5. 康德必然是历史上头脑最好的人之一
  6. 歌德与席勒之间美好的友谊
  7. 斯宾诺莎说:“我们在交谈的时候……”
  8. 我刻意不思考种族问题
  9. 孔德对于三种人类种族的看法
  10. 滴水嘴怪兽的长相
  • 激情
  1. 智者、狮子、女蛇妖
  2. 柏拉图并非全然神秘
  3. 当人们跟我说,利益是挑起战争主要的原因
  4. 柏拉图的解读能力总令我惊讶
  5. 柏拉图医生
  6. 柏拉图开玩笑地说,爱情……
  7. 我在笛卡儿的思想中找到这个观念
  8. 笛卡儿最早懂得说爱情有益健康
  9. 奴性伤人的原因仅在于强大的心智
  10. 一口气访遍《伊利亚特》的伟大风景之后
  11. 一旦想描述邪淫
  12. 关于言语,孔德曾写下卓见
  • 社群
  1. 孔德是少数了解纪念意义的人
  2. 应该向杰出的庞加莱致敬
  3. 崇拜逝者的习俗随处可见
  4. 效法逝者是一件大事
  • 文化
  1. 学生对我说:“最可悲的不是用狭隘的原因与条件来解释

一位天才艺术家……”

  1. 动物没有远见
  2. 我喜欢孔德提出的这个观念
  3. 法国人遇见黑格尔就落荒而逃
  4. 思考激怒人
  • 和平
  1. 我感到肩膀上有一只小手

试读内容

所有来到世上的人

所有来到世上的人无不落入比自己强的人手里:父亲、母亲、保姆。因此他同时学会恐惧,并尊重、喜爱强大的力量。这是人心的第一层基础,矛盾也在此酝酿,因为,痛恨自己所恐惧的是天性。这杂陈的滋味不断重现。每个人尽皆效忠一位主人,并乐意称赞他,相当于为服从锦上添花;然而,主人的招数却是利用热爱荣誉的心,透过某种信任关系来抬举赞美他的人。这一点,我们在各种国王出巡的行列中都能观察到:那些国王从来不缺欢呼喝彩。我发现,国王亦有一种矛盾和虚荣,因为他不能过分享受强迫而来的喝彩,无知的他或许更不乐见自发性的喝彩:那之中总有几分威胁隐隐作祟。绝对的权力是一道无解的问题。然而,人们体验它、欢迎它、喜欢它,并认为它必会公平公正。所有权力皆曾经历风向转变、背叛及唾弃,所有权力也都忘了这一切。而顺从者仍有其他事情要顾及;他有工作,有要庆祝的事,有其所爱。整体而言,仇恨既不舒服也无益健康。反叛行动本身也想要一个受人爱戴的领袖,这么一来,旧有规范立即回归,一般正常人皆能清楚预测这样的状况。基于这些原因,已建立起来的政权可以维持长久。尽管如此,政权仍有脆弱之处;有时可说,这件事奴隶比主人清楚。但这些事又不能明说。

卢梭,他是第一位,或许也是唯一一位将权力剖析入骨的人。一旁的伏尔泰和卢梭相较起来,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名对现状不满、寻求好国王庇荫的人。这是因为伏尔泰和那严峻时代的其他恐怖小孩一样,并未深入探讨到道德层面;他认为对一个过得去的社会来说,诚实不过是感受上的一致性;总之是文明与否的问题,所以需要一位好国王,达成一种协议。卢梭长期受到忽略,且终生流浪游荡,得以找到时间孤独地进行彻底的思考;而且常面对被无礼强迫的经验。他也领悟到,在道德上,我们只会受到自己的强制压迫。显然,只因为被迫才诚实的人一点也不诚实。但是若愿意花时间思考,我先前所说的混杂已然崩解;自由属于善的这边,而且与所有美德皆密不可分,这时强迫之力等于零。这一切凝聚在《社会契约论》那短短的篇章里,主题即是最强者之权益。他在书中证明,强者的权益根本不存在,在道德上,我们根本不是被潜在的强大力量强制,而是被逼迫。小偷用手枪逼迫我,他可不是在强制我。这一点人人都懂,现在请套用在国王们身上。在刚才已经懂得的人当中,有一大半会立刻发现,思想是一种烦人的负担。只是,该如何阻止绝对不该说的话被说出口?从此以后,我们必须生活在这种暴力的状态中。人权联盟竭力不让自己存在,却做不到。

解决的办法在《社会契约论》里。书中称全体人民为最高权力者,而其他所有的,无论是国王、执政官、上校、法官或代表,皆仅称为行政官员,请将这个称呼理解为人民公仆的意思。根据这样的设定格式,卢梭本人曾说,我们以后的生活不可能不出现小型共和国的联邦;但是,在那之前,先让这个观念支撑我们。民意选票是暂时性的至高统治。在那之后,各方权势以行政官员之名卷土重来,实现施政、征服、殖民以及战争,并以至高统治者之名签订反极权条约,让每个人服从所有人,领袖以所有人之名领导的可疑观念发挥功效。当事态紧急、当检查之单纯意图受到如此严惩,我们如何能知道?战争,或仅仅战争的威胁,足以使人民重新变回奴隶,打的正是自由之名。然而,这些恐怖的领袖终究会被部队审判,夺去政权,一败涂地。没有一个野心家不每天诅咒卢梭三次。

193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