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三十岁

死于三十岁
作者: [意]阿尔贝托·卡维利亚 著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80
折扣购买: 死于三十岁
ISBN: 9787505758520

作者简介

阿尔贝托·卡维利亚,1984年生于罗马,意大利导演、编剧和作家。2015年其荧幕处女作《草丛里的羊》在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并提名最佳影片奖。著作有《死于三十岁》。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变化 这一切的发生实在很难解释。即便我们谈论的不过是一年前的事情,但记忆仿佛已经遥远而模糊了。可是,脑海中的某些片段却又清晰如昨日。 一段时间以来,我的生活一直平淡无奇。十月将尽,虽然夏天还在做着最后的挣扎,第一批圣诞灯饰却已早早挂上了罗马街头。我不记得自己用了多久才意识到,一场悄无声息、无迹可寻的灾难即将永远改变我的生活。也许几天,也许几周,甚至可能是几个月,无法确定。 我敢打赌,在那段时间里与我来往的人中,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一点。但说实话,那不过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罢了。 直到一年前,我还在从事写作,或者至少是在尝试。我还拥有社交生活,尽管这种定义或许并不准确,但在所有人眼中,我应该算是个正常人,甚至可能是个成功人士。可以说,自从我童年时代起,人们对我寄予的所有期望似乎终于得到了证实。至少在人们看来,如果你写了一本出道小说,即使它平庸无奇,只要涉及一个足够有争议的话题,并以足够政治不正确的方式处理, 评论界(如果当时没别的事情可做的话)会乐此不疲地点评;文章、采访甚至一些奖项,这些足以让你和身边人自欺欺人,让你认为收获了成功,让你自己以及周围的人相信,你自孩提时孕育的荣耀梦想正在实现,从那一刻开始,前路自会一帆风顺。 《犹太区的护身符》曾说服了所有人,而且由于身边人的感知是最具传染性的病毒,它所受到的礼遇很快也说服了我。当然,我绝对没有想到四年后自己会一切归零,“重温”默默无闻的困境。但有一个关键的区别:我苦涩地意识到渐渐地所有人都忘记了我。短短几年内,那个以巴斯克维尔旧体字书写在极简主义封面上的“杜乔·孔蒂尼”,曾在首都的书店受到持续数月的关注,如今已经是一个无人记起的名字了。 但我努力不让自己灰心丧气。“你已经迈出这一步了”,所有人都坚持这样说,包括我的父母。退休以后,他们对我职业发展的评论越来越笼统,或许是因为它们主要是通过 TikTok(抖音海外版)表达出来的。一旦踏入社交网络的世界,他们似乎就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交流了。 不是只有我父母这么想。在那些仍与我保持对话的人看来,我只要保持冷静,等待第二部小说的灵感,那它在阿根廷广场费尔特里内利书店的橱窗上显赫一时的日子便会再次来临。不过至今,那个灵感依然无迹可寻。 人人都说这是正常的,既然选择了写作这条雄心勃勃且充满变数的道路,我的处境不过是必经的自然过程。我的经纪人念咒一般重复着“耐心点”,我也尽了力。可是,什么也没发生。 尽管这种僵局令人泄气,我却将每一天都过得好像写作能力的缺失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在某种意义上,我感觉自己是受害者,仿佛受到某种咒语的压制。我觉得自己正处于一个无法通过努力和坚持来改变的既定程序之中。一切都是注定的,我唯一需要付出的努力就是被动等待命运的引导,自然地达成目标。这个想法很快成了我的救命稻草。如果只要不费力气地等待就可以获 得,又何必徒劳挣扎呢? 很快我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没有新点子,而在于一种更加实际且迫近的隐忧,如同夏日地平线上即将来临的暴风雨。 最近几周情况出现了奇怪的变化。尽管我还会在每天早晨自律地坚持填写几个无章可循的文档,可要给这样的日子赋予意义变得越来越勉强。一种难以触及的倦怠弥漫在客厅里,像一层无形的薄雾,日复一日愈加浓密,而不知不觉中我开始逐渐习惯。渐渐地,那种倦怠变得更容易忍受,叫人安心。最后,它几乎令人陶醉。整个下午,我倚坐在沙发上,腿上覆盖着一条菱形格毯 子,目光迷离地凝望虚无。沙发宛如一张温暖的摇篮,或至少是我天真的想象赋予它如此印象。 我会花更多的时间站在窗前,在那里观察行人匆忙穿过街道,出入楼下的酒吧。我用眼睛追随着那些汽车,直到它们消失在新商业中心的工地路口,想不明白是什么促使人们狂热地穿梭整座城市,前往与他们的住所全然相反的方向。现在,我再也猜不到那些陌生人的目的地,也不再关心和推断他们生活的动力,尽管我一度认为自己在这方面颇有天赋。 米凯莱每次从健身房回来,总是一言不发地看着我,仿佛我成了客厅里一件蒙尘的装饰品。之后她便躲进自己的房间,打开那些让人难以忍受的音乐。这成了我们无数次争吵的焦点。她租住我的次卧已经两年了,但我们几乎从不对话。初时,我以为她是理想的室友:经常外出教肌肉男跳尊巴,又常常夜不归宿,在她那位凶神恶煞、满身刺青的男友家过夜。她也许习惯了我的厌世情绪,但显然并未适应我所期望的安静。因为她深夜归来时的嘈杂,以及与那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聚会后留下的凌乱厨房,我渐渐恼火。所以我下了逐客令,要求她年底时必须找到别的住处搬出去。 偶尔回想起来,我承认确实有一些预兆暗示了即将发生的事情。我出门的次数越来越少,更容易感到无聊,变得不耐烦,缺乏好奇心。但我并没有将这些行为与某个具体原因联系起来,直到我的身体也开始有所反应。 1.一个整天准备迎接死亡的无聊的厌世者的絮絮叨叨。 2.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塞林格!共鸣值堪比《麦田里的守望者》 3.三十岁,没结婚,没成就,没存款; 窝在家里、远离社交、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写绝了当代年轻人过于真实的内心OS,“作者仿佛在演我!”“天呐我也这么想的”简直“世另我” 4.罗马“毒舌”导演极尽讽刺与幽默之作,回应压力时代对年轻人的过分期待和刻板印象。 5.“年轻崇拜”是一种看不见的病,最终会成为人们对时间流逝和衰老感到不适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带来焦虑和失衡的隐匿现象。 6.哪个年轻人没有在厌世和热爱生活之间反复横跳过呢? 7.辛辣、毒舌、苦涩、讽刺,作者在故事结尾向所有人抛出了一个人生终极问题: 当你来到生命尽头的中转站,左边代表永远停在此处,右边代表重返人间,你会如何选择? 8.“这本书的最初想法属于个人愿景,但我意识到它不仅属于我,而且属于整整一代人。这一代人充满了持续的不满足感,而这正是我创作的核心。”——阿尔贝托·卡维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