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

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
作者: (法)马塞尔·贝纳布著 黄雅琴译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40
折扣购买: 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
ISBN: 978753217812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马塞尔?贝纳布(Marcel Bénabou) 法国作家、历史学家。1939年生于摩洛哥梅克内斯。巴黎第七大学罗马史荣誉教授。著有多部史学及文学作品。1970年,继好友、著名作家乔治?佩雷克之后加入“潜在文学工场”(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简称“乌力波”),目前任该团体终身临时秘书兼临时终身秘书。 著名哲学家齐奥朗在致作者的信件中称赞:“比嘲讽更高级,我认为只有自嘲,您恰恰精于此道。在一个不待见这类优点的国度,只怕您的书未必能获得与之相称的反响。”

内容简介

[精彩书摘]《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很多人会觉得这个书名是个挑衅:我借用并篡改了那个极其知名的标题,其背后膨胀的欲望难道不是希望和雷蒙?鲁塞尔比肩,甚至于(哦,不知天高地厚)以他自居(至少在操作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太幼稚了。半个世纪前,通过一份神秘的遗稿,揭晓自己那些曾经令读者(都是怎样的读者啊!)着迷与困惑的作品的若干制作秘诀(老实说没几条)是一回事;今时今日,想靠着解释那些闻所未闻(原因可想而知)的书为何没有问世来吸引冷漠的大众,则绝对又是另一回事。 而且仅是把“如何”替换成“为什么”这一点,在严肃的人(如众人所知,在文学世界中,他们大把存在)看来,就足以表明所有类比的企图都将徒劳无益。 既然不算挑衅,那就是悖论,语言困境最荒诞的产物之一?就像那些仅是陈述一个判断便推翻该判断的句子(人人都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再不济还有老生常谈的那一个:宣称所有克里特人都撒谎的克里特人)?本例中,读者(出于表述方便,我们假设至少有一名读者)大可疾呼(当然前提条件是他喜爱此类虚构的对话,这确实是一种实用的手法,早期曾在许多优秀小说中大量运用,后来成为俗套被丢弃,而今借着信息技术的东风卷土重来,改名换姓为动听悦耳的“交互性”),读者大可疾呼,强按怒火告诉作者(让我们按约定俗成的方式来称呼这位和我们对话的人),至少有那么一本书,作者写了,恰好就是他这个读者(也就是您)恰好捧在手里的这本,也就是现在这些不尴不尬的言辞的谈论对象。对此,作者(不管怎样现在设定为作者的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给出诸多回应,让读者哑口无言的回应——谁都知道,作者通常不会屈尊和读者对话,除非是要借他来显摆自己。 比如作者可以反唇相讥,称文学是天然的悖论之地。一名权威人士不就正好写过,在作家这种人身上,“不安者身边存在着冷静者,疯子身边存在着理智者,与失语者紧密相连的是辞藻华丽的演说家”?不过,这不是作者将要选择的防线,首先有一些不那么严肃的回答角度可供他选择。 他可以强调,这本书的书名并没有看似的那样悖论。当作者声明他没写过一本自己的书,他或许另有他意,这取决于重音落在哪个字眼上:可能他让别人代笔写了书,此类操作并不鲜见,而且现在已不像过去那样丢脸了;可能他替别人写了书,此类操作至少和前述操作一样普遍,尽管体面程度大大不及;可能他喜欢在脑海中构思著作但从未诉诸笔端;以及,可能他曾写过一些通常不能称为书的东西。 此外,他还能辩解说,没人规定要把书中称“我”的那位当成他这位作者。有谁能知道他究竟与人物有多少关联性?我,说到底,只是一个普通词语,一个平常工具——偶尔还挺好用,没人禁止拿它游戏,只要这个游戏不要像有时发生的那样发展成骗人游戏即可。 接着他会透露,为避免为纷至沓来、绵绵不绝的“我”担责——正如从前《亨利?布吕拉尔》的作者曾经忧虑过的那样,他一度打算杜撰一个自己的亨利?布吕拉尔(他会对名字精挑细选,比如马克?古根海姆、马丁?比尔纳克或马蒂亚斯?弗兰纳里),那就可以全由他来承担责任;但他既没心情也没信心为他编造详尽的履历——曾有人精彩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令人不敢再自曝其丑。他会说,因此他也考虑过,或许最好还是回归那种使用最多的手法,即假托是一个陌生人秘密提供的书稿,这样,叙述者所做的只不过是对这个神秘人物的自白加以记录,并加上自己独到的评论,作者则有如奥林匹斯山上诸神,只要半是开心半是怜悯地看着就行。这小小的连环双簧——他会在两者之间精心设置微妙的错位——或许是能让他事后不被牵扯进来的最可靠的方法。 然而,天性的优柔寡断没能让他做此决定。他最终觉得,为了预防可能谁也不会做出的指摘而如此费尽心机未免荒诞。说到底,每个人都有能力区分真实的作者和潜在的作者,或者区分作家和他的主人公——这更简单。 读者,如果这番诘屈聱牙的开场白都没吓退他,那他可能已经明白,这部著作与其标题所指的书——而且是不存在的书——不在同一层面上,不完全是一个范畴。换个说法,套用狄德罗和马格利特的名言,这不是一本书。 【编辑推荐】:?乌力波文学经典。 ?法国第三十三届黑色幽默文学大奖获奖作品。 ?幽默解剖写作欲,探究写作之难,为所有潜在作家发声。 ?对近两百位哲人、文豪的直接引用与不动声色的摹仿,开启一场愉悦烧脑的智识之旅。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作家比拉-马塔斯《巴托比症候群》致敬作品。 ?著名哲学家齐奥朗致信作者:“比嘲讽更高级,我认为只有自嘲,您恰恰精于此道。在一个不待见这类优点的国度,只怕您的书未必能获得与之相称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