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心理学

悲剧心理学
作者: 朱光潜|责编:张春霞//高贝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0.90
折扣购买: 悲剧心理学
ISBN: 9787520526142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当代著名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中国现代美学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研究,历任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全国美学学会会长。 代表作包括《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谈美》《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等,主要译作包括《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朱光潜是中国学者中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第一人,是中国美学界权威,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问题的提 出 与全书提要 我们在下文准备讨论的 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我们为什么喜欢悲剧? 只要我们想到,痛苦和 灾难一般只会引起哀怨,这 个问题就越显得难解了。伟 大的波斯王泽克西斯 (Xerxes)在看到自己统率 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向希腊进 攻时,曾潸然泪下,向自己 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 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 ,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 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 一阵突然的悲哀。”他的叔 父回答说:“然而人生中还 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人生 固然短暂,但无论在这大军 之中或在别的地方,都找不 出一个人真正幸福得从来不 会感到,而且是不止一次地 感到,活着还不如死去。灾 难会降临到我们头上,疾病 会时时困扰我们,使短暂的 生命似乎也漫长难挨了。” ① 这些话并非一两个人的 哀叹,而是在历史上时常可 以听见的。人们不断因为人 世的苦难而呻吟。只要记住 《圣经·旧约》中的约伯和 其他由于神的愤怒而遭难的 人,我们就不能责怪他们怨 天尤人了。然而奇怪的是, 人们固然憎恶苦难,却又喜 欢观看舞台上演出的悲惨事 件。他们看过美狄亚杀死自 己的儿女,或李尔王受到亲 生女儿的虐待,却心满意足 地离开剧院回家去。 因此,人们在悲剧中获 得快乐似乎不是什么值得引 以为荣的事情,也曾使许多 心地虔诚的人困惑不安。例 如圣·奥古斯丁在他的《忏 悔录》里就说过这样一段有 趣的话: 戏剧也曾使我迷恋,剧 中全是表现我的痛苦的形象 和激起我的欲望之火的形象 。没有谁愿意遭受苦难,但 为什么人们又喜欢观看悲惨 的场面呢?他们喜欢作为观 众对这种场面感到悲悯,而 且正是这种悲悯构成他们的 快感。这不是可悲的疯狂又 是什么?因为一个人愈是受 到悲惨情节的感染,就愈难 摆脱这类情节的控制。① 圣·奥古斯丁提出的这个 问题,也许我们喜欢看戏的 人大多数都想到过。当我们 想在近代心理学中去寻求答 案时,不禁会失望地发现, 心理学往往不适当地忽略了 悲剧快感的问题。康德的《 纯粹理性批判》对悲剧未发 一言。里波(Ribot)在《 情感心理学》论审美感情的 一章里,德拉库瓦教授 (Prof.Delacroix)在他的近 著《艺术心理学》里,关于 悲剧的论述都是语焉不详。 这样的忽略确实令人惊异, 因为近代心理学已经把探索 的光芒照到了几乎人类活动 的一切领域,从唾液腺的条 件反射直到梦和种族记忆的 朦胧区域。对文学领域的探 测也并没有放松,例如弗洛 伊德派论神话传说的著作以 及布朗达尔教授最近深入研 究伟大的小说家马塞尔·普 鲁斯特的心理发展过程的著 作。谷列格(Greig)在他 的《笑的心理学》后面所附 的参考书目里,提到不下三 百种对喜剧进行心理研究的 专著。谁不希望有一本论悲 剧的著作可以和柏格森那篇 文笔优美、说理透彻的《论 笑》(实即论喜剧)媲美呢 ?为什么论喜剧的著作已经 这样多,论悲剧的又这样少 呢?难道人们更喜欢喋喋不 休地谈论人生的光明面,而 一旦说到悲剧,却保持一种 适合于悲剧的庄重的缄默吗 ? 二 忽略悲剧快感的问题无 疑不能以这个问题不重要为 理由来辩解。悲剧向来被认 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取得 杰出成就的悲剧家也是人间 最伟大的天才。他们在心理 科学还未流行之前就已是最 深刻的心理学家。从埃斯库 罗斯到莎士比亚和歌德,世 界上最聪明的人在悲剧中积 累了大量心理学的智慧,所 以心理学家忽视悲剧肯定是 不明智的。我们即使把研究 范围局限于悲剧快感,解决 了这个棘手的问题也会大大 启发我们去解决许多一般心 理学的问题,例如感情的问 题。究竟是意动①决定感情 ,还是感情决定意动,在心 理学家之间最近展开了热烈 的争辩。据享乐主义派的意 见,人的每一种活动都可以 描述为寻求快乐或躲避痛苦 的努力。唯生论者则认为, 快乐和痛苦都不是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而是取决于我们 达到某一目的的行动是成功 还是失败。我们在后面将会 证明,把这些互相对立的理 论运用到悲剧快感问题上去 ,就能够检验它们的正确与 否。快乐与痛苦的关系是心 理学家们感到棘手的另一个 问题。快乐和痛苦之间是质 的差别,抑或仅仅是量的差 别?它们能否混合在一起? 痛苦能否转化为快乐?所有 这些问题如果和悲剧快感的 问题联系起来,就会研究得 更透彻。同情的本质、情绪 缓和的作用以及其他许多心 理学问题,不用说,都和我 们将要讨论的问题密切联系 在一起。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