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的女儿

元帅的女儿
作者: 贺捷生|责编:徐小芳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元帅的女儿
ISBN: 9787540493936

作者简介

贺捷生,1935年11月1日生,湖南省桑植县人,贺龙元帅的女儿,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部长,军旅作家。1980年代,她在从事军史研究的同时,开始文学创作。著有《深秋》《不去的胡华》《星星》《击毙“二王”的报告》《共青畅想曲》《残月》《祝您一路平安》《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等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其中,《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获人民文学奖优秀散文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等。

内容简介

我的父亲和母亲 1935年的10月就将过去。进入深秋的湘西,已是万山 红遍,层林尽染。一天比一天冷的风从逶迤起伏的山里吹 过来,渐渐地,有一种利刃割面的感觉。接到北上长征命 令的红二、六军团,此时以我父亲故乡桑植为中心,开始 收拢队伍,筹备粮草,努力寻找一道缝隙,以期杀出重围 ,去追赶遵义会议之大踏步前进的中央红军。然而,缝隙 是没有的,天上没有,地上也没有,因为国民党中央军和 地方军共出动80多个团,从四面八方围过来,把每一条缝 隙都给堵死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经过十月怀胎的我母亲,像挺着一 面大鼓那样挺着一个大肚子。虽然她的预产期早到了,但 肚子里没有任何动静。 我母亲蹇先任是一个老资格的共产党人,她1925年在 长沙读书时,就加入了党组织,投身于共产革命,比我未 来的父亲还早两年入党。几年后,她飒爽英姿,穿上了扎 着绑腿,帽子上缀着一颗红五星的红军服,成了慈利的第 一个女红军。而她投身的革命队伍,就是南昌起义后,我 父亲经香港和上海回到湘鄂西,在故乡组建的红四军。 我母亲和我父亲走到一起,成为湘鄂西最早的一对红 军夫妇,按照我母亲的说法,是当时威名赫赫,被国民党 反动派污蔑为“贩夫走卒”,走到哪里都能把黑暗的天空 捅一个窟窿的贺龙,也就是我未来的父亲,积极主动,首 先靠近蹇先任,也就是我未来的母亲的。这是1928年末或 1929年初,我父亲担任湘鄂西红四军军长,正带领他的部 队在建始、巴东、鹤峰三县交界处昼伏夜出,艰难作战; 我母亲作为湘鄂西苏区的第一位女红军,在我父亲的部队 担任文化教员。我父亲一见到他的队伍里冒出这么一个漂 亮女兵,一个刚满二十岁的白白净净的姑娘,眼睛一亮, 心里就有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想法了。没过几天,他没做 任何铺垫,就对他这支队伍中的这个女兵,也就是我的母 亲蹇先任说,蹇先生,我们结婚吧。 我母亲已经是一名坚定的红军战士,一个成熟的革命 者。与人们印象中的女红军,比如与《红色娘子军》中那 个打不死就要逃跑的童养媳吴琼花,还有与当过红军女子 团团长、能使双枪的王泉媛相比,可谓大相径庭。我母亲 长得小巧,清秀,气质优雅。我外公蹇承宴几十年打拼下 来的那份在慈利县城也排得上名次的家业,使她在省城长 沙接受了慈利这样的小地方和她这个年纪的女孩子,很少 有机会接受的良好教育.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洋学生,拥有 湘西女性并不多见的书卷气。在穿上红军那身灰布军装之 前,她便在长沙参加过学生运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可 说久经革命斗争锻炼和考验。因此她少年老成,性格内向 ,看上去多少有些文弱。当她站在我父亲面前,她那两只 清澈的像湖水那般深邃的眼睛,她在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 的从容和沉稳,让我父亲当即认定她就是他一生要找的女 人,再不能错过她。 我必须说,我当时已经三十二岁的父亲,是一个见过 大世面.也闯过大世界的人。他天不怕,地不怕,好像生 下来就与这个黑暗的世界势不两立。当我母亲出现在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