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比--十二生肖寓意详解(语言篇)

中西文化对比--十二生肖寓意详解(语言篇)
作者: 顾雪梁//刘法公
出版社: 国防工业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5.60
折扣购买: 中西文化对比--十二生肖寓意详解(语言篇)
ISBN: 978711805781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二、牛的掌故 在十二生肖中,牛称之为“丑”。在我国甲骨文中,“丑”字代表着 女性生殖器官成熟和女子成熟经血流出。也有学者认为,丑字也是“对出 生胎儿小手的描摹”。在汉字中,丑字既是一个字根,也是个偏旁,因此 跟丑字有关的汉字都与这个字根的含义有关,例如“扭”字,意为“用手 揪住不至于丢丑”,或者为“使劲用力抢夺女人”。“妞”字则表示女性 尚幼,待字闺中。而“羞”字,羊为美,用美的东西来遮掩丑陋的东西, 否则被人看到了丑处会令人感到难为情。可以看得出,创造这些字的时候 ,显然已进以男人为中心的父系社会了,因为当时的社会认为,男人拥有 女人数量的多少,是男人实力和权力的体现,也是男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一个“丑”字,刻印着我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痕迹。 古时候,牛皮煮熟后常制成带子用以串连竹简成书。人们常用“韦编 三绝”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这里的“韦”就是熟牛皮,“韦编”也就是 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只是表示次数多,“绝”意为断。春 秋时,书是用一片片写上字的竹简用牛绳编连起来的。一片竹简只能写十 几个字,顶多也只有几十个字,因此一本像《易》这样的书,就需要一大 捆一大捆的竹简了。《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 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在晚年时非常喜爱读《易》,为此花了很多精力。他读完一遍后,基 本上了解了《易》的内容。读完第二遍,就懂得了基本要领。等读完第三 遍,则对《易》的精神和内涵有了彻底的掌握。后来,为了深入研究《易 》,也为了给弟子作讲解,孔子就把《易》读了一遍又一遍,竟然把用做 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好几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韦编三绝”。 即使这样,孔子却依旧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再多活几年,那么我就可以 完整全面地掌握《易》的文与质了。”后来此语用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牛皮可用来串书,但是牛皮一旦用来“吹”,那就成了“吹牛皮”了 。大家都知道,吹牛皮是形容“好吹嘘”、“说大话”。不过,“吹牛皮 ”的原意与现在所指大相径庭。我国黄河上游经流西北黄土高原一带时, 水流很急,当地人渡河时都要用一种牛皮筏子,这样即使在急流之中也能 顺水而下,不会倾覆。黄河上游是牧区,牛羊成群,牛皮有的是,因此, 制作牛皮筏子是当地牧民很重要的技艺。制作牛皮筏子的最后一道工序就 是充气,长期以来这道工序全靠人工用嘴来吹,称之“吹牛皮”。要吹足 牛皮,非五大三粗的汉子不可。长年累月这么吹,练就了他们很大的肺活 量,于是他们说起话来声若洪钟,震耳欲聋。这些说话声音很大的人,当 地人称之为“说大话”的人,即吹牛皮的人就是说大话的人。在日常生活 中,人们又发现,大凡争强好胜拉开嗓门喜欢吹嘘说大话的人,气盛者居 多。于是“吹牛皮”、“说大话”的本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变成用 来讽刺那些好吹嘘不务实的人的行为了。看来,不少词义的转化就是那么 简单,那么不可思议。 相传尧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想把王位禅让给德高望重者。几经考察, 他选中了一个名叫许由的隐士。许由是一位隐居山林不愿当官的人,他听 了尧要把王位传给他的话,认为这种话无疑玷污了他的耳朵,于是在颖水 河(河南与安徽交界之处的一条河)边用力擦洗耳朵。许由的一个朋友巢父 正巧牵着牛来河边饮水,听了许由洗耳之故,赶紧将牛牵到上游去饮水。 原来巢父也是个不愿做官的人,他生怕许由洗耳的水污染了牛的嘴。这个 典故虽然有些荒诞,不过人们常说的“洗耳恭听”之中的“洗耳”一词, 却确实来自于此。许由和巢父被尊称为“洗耳翁”,后来人们就用“洗耳 ”来比喻超凡脱俗和洁身自好。 英语中的John bull(约翰牛)是指“英国佬”,因此“约翰牛”成为了 英国人的绰号,意指English nation,the typical:Englishmen(英国人 ,典型的英国人)。其实,这个雅号是英国人自己给自己取的,它出自16世 纪英国著名作家兼宫廷御医约翰·阿布斯诺特(John Ar—buthnot,1667— 1735)的政治讽刺作品。他在1712年写了一部讽-刺小说,名叫《约翰牛的 生平(The History of John Bull)》,该书的主人公约翰牛就是英国的人 格化、形象化。作者笔下的约翰牛,是个英国“自由民”,为人粗暴冷酷 ,桀骜不逊,颇有些牛劲。他盛气凌人,欺辱弱者,如果谁流露出对他稍 微表示不满的反抗情绪,他就会立即摆出一副格斗的架势。作者通过这个 赳赳武夫的形象,暗喻当年英国的专横跋扈,抨击“民权党”(英国自由党 的前身)的好战策略。显然,这个绰号最初含贬斥色彩。应该指出,这个形 象的出现,绝非作者凭空捏造,而是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连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17世纪,英国毛纺工业迅速发展,资本的 原始积累不断扩大,资产阶级政权对内实行“圈地运动”,对外实行殖民 地的掠夺政策,以便积累大量的工业资本。“约翰牛”的形象正是这个时 期英国的体现。19世纪的著名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 就曾引用过John Bull这个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约翰牛”的形象发生 了耐人寻味的变化,它由最初那个身强力壮、满脸横肉的中年船长形象, 变成了一个年过半百、五短身材的矮胖子。于是漫画上出现的“约翰牛” ,是个头戴宽边礼帽,足蹬翻口皮鞋,身穿茄克衫的绅士模样。当年那种 杀气腾腾的气概收敛不少,其原来的贬义似乎变成了褒义。于是“约翰牛 ”逐渐变成了一位饱经世故的实干家形象,他的行为成了英国的人的一种 标准行为。这样一来,John bull这个成语就成了英国人或者英国的代名词 了,而与之相关的John bullisrn就意指“英国精神”、“英国习气”,或 指“英国的典型性格”,而John buUist则用以指“英国迷”。 P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