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中国文化(文学类)/中国文库

鲁迅和中国文化(文学类)/中国文库
作者: 林非
出版社: 南开大学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4.10
折扣购买: 鲁迅和中国文化(文学类)/中国文库
ISBN: 9787310028665

作者简介

林非,1931年出生,江苏海门人,汉族,1955年冬季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等。 学术论著有《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治学沉思录》《文学研究入门》《鲁迅和中国文化》《散文论》《散文的使命》《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林非论散文》等;散文创作有《访美归来》《西游记和东游记》《林非散文选》《林非游记选》《令人神往》《云游随笔》《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离别》《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林非卷》《世事微言》《人海沉思录》《话说知音》等;回忆录有《读书心态录》《半个世纪的思索》。迄今共出版30余部著作。其学术论著与散文创作均追求独创个性和文化内涵,海内外学者对其评论颇多,有些论著和作品已被国外翻译出版或发表。

内容简介

“五四”启蒙主义运动兴起之后,它那种全面地冲击旧文化的痼弊, 破除几千年来对于传统文化迷信的勇猛气势,强烈地激励了鲁迅的战斗精 神,使他发出了对于旧文化的英勇无畏的控诉,开始指摘“四千年”来的 “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然而“从字缝里看出 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呐喊·狂人日记》),这可以说 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惊心动魄的揭露。吴虞认为《狂人日记》“把吃 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那些戴着礼教假面吃人的滑头 伎俩,都被他把黑幕揭破了”(《吃人与礼教》)。在当时揭露传统文化痼 弊的启蒙主义者中间,鲁迅的控诉确实可以说是最为沉痛、激烈和深刻的 。 将中国传统文化归结为“吃人”,这无疑是鲁迅文化观中具有一贯性 的思想,他更为明确与系统地阐述是“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 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 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 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坟·灯下漫笔》)。将传统的“中国的文明 ”归结为“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归结为“吃人”和“被吃”,这里 不能不说是存在着逻辑推理方式上的片面性。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十 分丰富复杂的概念,在它所包容的全部内涵中间,肯定也不无健康和合理 的因子,然而成为它核心的儒家学说,其主导性的精神线索确实具有专制 主义的倾向,是束缚和箝制人们精神世界的。它强迫人们沉溺在封闭和禁 锢的精神牢笼中间,时刻都在扼制其正当的人性的要求,不允许自由地发 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只能满足于充当遵循和赞颂这种古老陈旧的传统 文化的奴隶,否则就会受到专制主义制度的迫害和屠戮。远在二百多年前 的戴震,就喊出了强烈抗议的呼声:“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与某书》)。鲁迅极大地拓展了这个深刻的命题,他在开始时用“不撄”来 说明它的实质,后来又进一步控诉它是“吃人”的“中国的文明”。这种 见解如果是针对全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由于它扩大了自己涵盖面的限 度,确实具有逻辑推理方式上的片面性,然而如果是针对阻碍中国迅速前 进的传统文化主导精神线索来说,却无疑又是精确地击中了要害,而且应 该说是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可以引导更多的人们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导线索,究竟存在着什么弊端和危害?为什么它长期以来会延缓着中 国的前进呢?由于鲁迅开始所进行的深刻的探索,这肯定已经成为中国思 想文化史上最为引人注意和发人深省的命题。 大凡当古老和陈旧的传统思想文化,在崭新的时代依旧占据着压倒优 势的时候,人们的精神状态总是被压抑和禁锢,被愚弄和麻痹,其顶点自 然是达到“硬化”的程度,先进和创新的思想文化潮流虽然纷至沓来,却 丝毫也不能改变他们已经凝固了的心态。在此时涌现出来首先觉醒的启蒙 主义者,如果不是大声疾呼揭示旧文化严重的痼弊,惊心动魄地刻画它扼 杀人们精神活力的症结所在,并且在抓住了这点之后,再层层剥落,加以 切中要害的深邃剖析,从而给予传统文化强烈的冲击,而只是心平气和地 叙述和分析其不合理之处,面面俱到地进行论证,肯定就无法震撼人们已 经“硬化”的心灵和精神。像《新青年》在创刊时期,曾发表过易白沙论 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述墨》、《孔子平议》等文章,他对儒家学说的 不合理性曾有所评论,然而由于缺乏揭示的深刻性和批判的猛烈性,因此 无法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的澄清作用。只有像陈独秀、鲁迅和吴虞 那样,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猛烈和深刻的抨击,像狂飙似的扫荡和震响, 才有可能在思想文化史上留下十分鲜明的烙印。鲁迅相当自觉地意识到了 这一点,毕生都“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 两地书·八》)。像鲁迅这种类型的启蒙主义者,无疑是符合于20世纪中国 向新文化转折时期的需要,最有利于提醒人们去思考和探索中国文化的前 景。 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即所谓四千年来光辉灿烂的文明,曾被多少人 称颂了多少时代,鲁迅却猛烈、彻底和全面地打破了这个虚幻的光圈,石 破天惊似的诅咒和控诉了它“吃人”的重要实质,这种惊人的见解实在是 太精辟了,它起着冲破陈旧思想的腐蚀,和迅速建立新文化的巨大促进作 用,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超越这种发人深省的看法,真所谓是“前不见 古人,后不见来者”。目前不是出现了这样的一种见解,认为鲁迅造成了 中国文化的断裂吗?罪名是够严重的,然而只要认真考察一下,就不难发 现判决者的论断实在是一种危言耸听。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少优秀的因子无 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是并未断裂过的,至今还在灌溉着我们的精神和思 想。大凡具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因子,总会渗透在人们的心灵中间,沉积 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间,世世代代地延绵下来,即使是经过暴政的禁止 和扼杀,也只会削弱它在民众中的影响,而决不会完全消失和断裂的。至 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专制主义的主导精神线索,也并不是断裂了,而是还在 严重地影响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和思想面貌,日日夜夜都在产生着腐 蚀灵魂的作用,如果能够催化它从广大民众的精神和思想中断裂出来,那 无疑就会使沉闷的历史大踏步地前进。为什么要作出“断裂”这种莫须有 的判决呢?是不是很留恋中国传统文化中专制主义的主导精神线索,抑或 是对这种传统的堕力和历史的幽灵过于喜爱,竟一点也不想去澄清和改变 它早已不适应2。世纪生活秩序的这种状况了?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