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专家深度解读

乡村振兴专家深度解读
作者: 张孝德等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乡村振兴专家深度解读
ISBN: 9787520723749

作者简介

张孝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副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促进会 副会长、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多家地方政府的经济顾问。 主要从事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乡村文明发展研究。张孝德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生态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学者之一。跟踪研究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研究20多年。出版专著5部,发布文章200多篇。主持完成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课题30多项。代表专著有:《文明的轮回——生态文明新时代与中国文明复兴》的专著,《生态文明立国论——唤醒中国走向生态文明主体意识》、《经济学范式革命与中国模式解读》等。 长期以来受邀为各级政府和大学做有关生态文明和乡村文明的讲座600多场。2016受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邀请,在浙江安吉举行第三十八场活动中,作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文明复兴》的讲座。2018年3月在13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受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的邀请,做了《新时代,我们该如何读懂乡村?》的讲座。2019年10月13日受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的大地讲堂邀请做了《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讲

内容简介

从新时代的高度看乡村,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地与源地 中央提出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两大标志:一是“东升西降”,世界文明中心从西向东转移;二是世界文明形态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基于中国智慧探索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文明之路。站在生态文明时代高度,认识乡村是决定乡村发展命运的重要视角。如果从工业文明看,因为乡村不能够承载现代化产业,所以乡村命运是被城市化逐步替代,走向萧条和终极。但是从生态文明看,恰恰相反,生态文明建设,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最丰富的资源在乡村。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两山”理论,源于乡村,同时也预示着生态文明建设潜力最大的也在乡村。乡村逢工业文明衰,遇生态文明兴,是21世纪乡村的命运。中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面临着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乡村具有以下独特禀赋和功能: 一是乡村蕴藏着医治现代工业文明病的解药。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的危机,还有人类文化生态失衡的危机。单极化的西方工业文明全球化的过程,也使万年之久的农业文明所创造的多样性文明与文化遭到了洗劫性的破坏。缺乏精神与文化制衡的物质财富无限制增长的现代化,不仅吞噬了大量的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危机,而且也吞噬了人类的精神能量,使人类文明在物质主义、病态消费主义、GDP主义的单极化世界中越走越远。 医治工业文明病的解药,不仅在西方文明世界中找不到,在今天的中国城市中也找不到。医治当代人类文明危机的解药,就在中国乡村文明中。在几千年的农耕经济中,中国先民发现,虽然大自然给人类提供的物质财富是有限的,但它提供给人类的精神财富却是无限的。医治当代人类自利贪欲病的解药,就蕴藏在古老的多样化乡村文明之中。 古代农耕文明留下的多样性文化,恰恰是医治与矫正现代工业文明最需要的东西。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自然观是对现代天人对立自然观的重大矫正;万物有灵的生命平等观,恰恰是对工业文明时代狭隘的人权平等的重大矫正与补充。道法自然的整体认识论,是对现代两元对立哲学、碎片化思维的矫正。利他共生的伦理观是医治现代自私贪欲中毒的最好解药。多元共存的文明观,是对现代单极化霸权文明的重大矫正。 二是农村具有使用新能源独特优势,实现清洁能源的自给自足将会在农村首先出现。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革命,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中国乡村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冲击下的边缘化地位。非均衡分布、集中开发、高成本运输的石油和煤炭等传统能源,使分散居住的农村处在分享工业化好处的边缘化地位。相反具有高度分散性、相对均衡分布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新能源,越是人口分布密度低的地方,人均可利用的新能源量越大。新能源的这种特性使农村获得了城市不具备的新优势。而且农村使用新能源的优势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现实。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消费国,而太阳能热水器90%以上的市场在中国农村。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中国农村沼气,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新能源在农村生活领域的使用,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中国农村的生活方式,而且新能源经济在农村也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新能源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村的命运。如果综合利用各种新能源,中国农村将会实现新能源的自给自足。 各位作者结合了自己几十年的实地考察案例,对中国乡村发展道路上遇到的课题进行分析;既指出了各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可行性很强的政策建议。可以说,本书丰富了学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成果,同时对政策制定部门来说也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