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2.00
折扣购买: 顾颉刚评传/国学大师丛书
ISBN: 9787550011083
晚清学者姚永概与吴汝纶谈国朝诸家所治之业, 认为清代号称汉学,实际一一原于宋人,不过就其遗 绪发皇张大而已。“如疑《古文尚书》,能不日始于 朱子乎!《说文》之学,能不曰始于大徐、小徐乎! 考古音之学,能不日始于吴才老乎!校勘之学,能不 日始于朱子《韩文考异》乎!金石之学,能不日始于 欧阳永叔、赵明诚乎!礼图之学,能不日始于聂崇义 及杨复乎!搜采古逸之学,能不曰始于王应麟《郑氏 周易》、《郑氏尚书注》、《三家诗考》乎!考证史 事之学,能不日始于司马公之《通鉴考异》、三刘之 《两汉刊误》、吴仁杰之《刊误补遗》乎!”(《慎 宜轩笔记》卷十)姚氏以尖锐的眼光,抉出清代学术 根源,足以摒祛汉学家之成见。学术发展自有其一定 的基础,没有汉学基础就不能有宋学,没有宋学基础 也就不能有清学。清代汉学实际上是宋代朱学的演进 。清学不及宋学处,在尊信汉儒,不敢凭良心说话; 而宋学不及清学处,清代学问分门去做,为朴学者, 不以不能义理、词章为耻,宋人喜欢兼有之。可见宋 学对于汉学的重要变化,是把信仰的对象变为研究的 对象;清学对于宋学的变化则在于把粗疏的研究变为 细致的研究。纵观古代学术,汉人之功在于保存古籍 ,宋人之功在于用理智观察,清人之功则在于以实证 求是。这是学术发展所必经的三个阶段。只有经过这 三个阶段,然后可以作综合的批判。这并不全是今人 的智力胜过前人,实在是2000年来智慧积累所成。先 生在20多岁时已经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说:“古今 学术思想的进化,只是一整然的活动,新的呈现,定 为旧的汲引而出,断不会凭空而至。” 清代道、咸间,外侮日近,《公羊》学思想最能 启发人们改制图新的要求,因此清初“经世致用”的 思想重被唤起,有人致力于反对乾嘉以来汉学家所尊 奉的东汉古文学,标榜“通经致用”的西汉今文学, 形成了清代晚期的今文学派。它的宗旨是据经书以论 变法,提出孔子托古改制的问题做自己托古改制的证 据。清末的古文家却依然按照旧日的途径去作学问。 于是这两派必然发生激烈冲突,各自尽力揭破对方的 弱点,使得观战的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双方的本质: 汉代的今文经学由孔子学派所传衍,经过长期的蜕化 而失掉其真面目;古文经学异军突起,得到一点古代 材料,用自己的意思整理改造而成,目的在于以此为 工具和今文学家唱对台戏。所以古文派攻击今文派有 道理,在于今文派确有说谎的;今文派攻击古文派也 有道理,在于古文派有造伪经的事。当初刘歆的目标 ,要把经典重新整理一次,实际上经他手整理的古书 ,确比今文胜一筹。如《左传》胜过《公羊》,《毛 诗》胜过三家诗,《尔雅》更是有系统的文字学书, 为前所未有,《周官》则规模阔大,非有大魄力不能 办到。当时今文家中没有大思想家,由于古文家胜于 今文家,使得学术界能够改变其目光与方法,因而取 得领导地位。自东汉以下,今文日衰,古文日盛,这 正是按照优胜劣败的规律发展的。但古文家的作伪, 则是不可掩盖的事实。再者,汉代的今古文家,都是 身人局内者,清代的今古文家,都是由上观汉代今古 文家而来,他们不能完全遵守旁观的规则,欲与局中 人合伙,这是他们的误处。现在的人们站在客观的立 场,只是披露其真相而已,不必有出主人奴之见。这 种态度,康有为们是不会有的。然而廖平之学由分析 《五经异义》而来,康有为之学由比较《史记》、《 汉书》而来,他们所用的方法都是近代的方法。尤其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其论辩 的基础完全建立在历史的证据上,是超过以前辨伪学 家之处。康氏的辨伪,一般人都以为是他的政治作用 ,不知道这是康氏的历史使命,因为据今文以斥伪古 文,本是一个历史问题。 后来被表彰出来的清代中叶学者崔述,更超越两 汉学术之争,分析《经》、《传》异同,推倒秦、汉 以来传记中靠不住的事实。 清末东汉训诂学的信徒叶德辉曾很痛心地说:“ 有汉学之攘宋,必有西汉之攘东汉,吾恐异日必更有 以战国诸子之学攘西汉矣!”(《翼教丛编》卷七) 他从清代汉学发展中,看到用前代学术压制后代学术 的学术斗争方式,即先用东汉古文学否定宋学,接着 是用西汉今文学否定东汉古文学,照此规律再向前走 ,势必有人用先秦的学术否定西汉今文学。他站在反 对今文学的立场上无意中道出了汉学发展的趋势。后 来先生在鸟瞰近三百年学术时说: 近三百年之学术工作似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 一阶段为辨朱、陆异同;第二阶段为辨汉、宋异同; 第三阶段为辨今、古文异同;第四阶段为辨经、传异 同。盖中国学术之创造,自周、孔起,至陆、王止。 中间虽有整理,如汉之许、郑,唐之孔、贾,宋之朱 、王,但因讨论未广,方法未精,故整理不甚圆满, 或因不适当之整理而愈乱。至近三百年,则方法入于 客观,讨论日趋精密,经分析、比较之工作,将千余 年中纷乱如丝之学术理出了头绪。凡从前因成见、宗 派、缺乏历史观念而看不清楚之真相,经此细密整理 功夫,拔除尘障,刊落葛藤,真相遂日显。“登高必 自卑,行远必自迩”,故先自近的整理起,宋代问题 弄明白即进而弄明白汉代问题,再进而弄明白春秋、 战国间的问题。将来文化建设,继续钻研,一部中国 学术史乃可写清楚也。 在这里,他用“似乎”来划分四个阶段,大概是 因为首先辨《经》、《传》异同的崔述起于清代今古 文之争前,从时间上似与这一学术发展趋势不符。然 而崔氏是排除在任何家派之外的一个人,以前人对古 史问题,愚者信而不疑,智者存而不论,起而做大规 模反抗的,崔氏称得上是第—人。但由于受时代局限 ,他不能摆脱圣道观念,过分尊信经书。所以,打破 经学樊篱,揭示中国文化中心的真相,不能不说是学 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学的归宿,是新时期的历史 的使命。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