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宇航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张履谦院士传记
ISBN: 9787515905860
童晶静,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雷达专业,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国防军工型号的研制工作,担任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张履谦小组采集报告执笔人。 《挑战蓝天》图书创作团队笔名,完成了图书采访、框架拟定、资料收集及写作修改工作。
1.苦难岁月 走出勤奋少年 1926年3月1日(农历丙寅年正月十七日),张履谦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 黄花镇一个名叫蛇山嘴(解放后行政区划几经更迭, 现名为长沙县黄花镇金塘 村蛇嘴组)的小村庄里。村子靠近浏阳县永安镇,位 于蛇山之嘴,背靠山腰一 片葱郁的竹林。在朝向开阔的田野边,住着他和伯父 两家人。 张履谦的父亲名叫张子尧,出生于农村,天生有 腿疾,后腰脊骨断裂,不 便做农活。 为了谋生,张子尧很小就到长沙城一家帽店当学 徒,后来,又辗转学医。 平日善于思考和学习,是张子尧的一大特点。张 子尧师傅的书房有一套《医 宗金鉴》医书。这套著名医书是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的 皇室医学丛书,共90卷, 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根据师傅的教导,张子尧 每天都挤出时间学习《医 宗金鉴》。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毅力,这套连师傅也没 能全部读完的医书,张子尧 却进行了通读。 学医期间,张子尧细心学习,仔细观察,认真钻 研。每遇疑难病例,张子 尧便会去医书中寻找答案。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张 子尧的医术日渐精湛,渐 成家乡远近闻名的中医。 撑着一把洋伞外出行医的背影,成了张履谦对 父亲最深刻的记忆。洋伞由洋布制成,那时用手工 纺织的布叫土布,用机器纺织的布叫洋布。南方多 雨,夏日的晴天异常炎热,一把洋伞雨天遮雨、晴 天遮阳,成为张子尧外出行医唯一的随身物品。不 论刮风下雨,不论逢年过节,只要有病人求医,张 子尧就会不辞辛苦地奔波上路。行医中,他经常每 天走几十里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子尧对人 如对己,一心想着病人,赢得了家乡父老乡亲的爱 戴,远近的乡亲都亲切地称他为“尧爹”。 父亲认真钻研、虚心求教、体察病人的学医、 行医、从医经历,深深影响着张履谦及其兄弟姊妹, 也影响了张履谦的性格形成。 作为一名医生,张子尧始终把“治病救人”作 为第一要务。从张子尧平日的言谈举止中,张履谦 感受到父亲很强的忘我为他精神。 至张子尧这一辈,张家依靠祖传的几亩薄地, 仅能勉强维持一家七八口人的生计。这几亩地地势 低洼,每逢下大雨,山洪冲来就将田地全部淹没, 种下的水稻往往颗粒无收。即使偶尔碰上好收成, 全家也得勒紧腰带,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糙米是张 家当时的主要食物。“糙米饭拌辣椒”,成了张履谦 对童年生活的恒久记忆。 “履谦”这个名字,可谓颇费父亲的一番心思。 《史记·留侯世家》有载:秦末一老夫,在下邳桥上 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命张良为其取鞋、穿鞋,张 良见其年老,恭而取鞋,跪而为他穿上。之后老夫 又再三考验张良,最后将《太公兵法》传授给他, 使张良成为刘邦最重要的谋士和军师。后人以“圯 桥进履”或“张良进履”传述着这一处事谦恭的故 事。父亲为子名“履谦”,亦有要求孩子“履行谦逊 ”, 务须谦虚向人求取教益之意。 张履谦在张家儿女中排行老大,下有三个妹妹 和三个弟弟。父亲外出行医,母亲操持家务。张履 谦秉承了父亲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性,清晨天 未亮便起身将牛赶至山上吃草,然后再回家拿书本 去学堂读书。完成一天的学业回家后,他还要给家 里的菜地浇水、施肥,小小年纪便已知分担家务了。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