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59.90
折扣价: 34.80
折扣购买: 崇祯:勤政的亡国君
ISBN: 9787549640775
陈梧桐(1935—2023),曾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工程”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明史学会顾问、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朱元璋研究会顾问。 陈梧桐先生认为历史写作应当面向大众。为此,他用通俗优美的文笔,严肃认真地创作着普及性史著,在明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与普通读者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崇祯:勤政的亡国君》一书正是陈梧桐先生写作理念和治学态度的体现。
《崇祯:勤政的亡国君》(第九章节选,有删减) 李自成统率的北路大顺军,在二月二十二日攻占宁武后,乘胜北上,于三月初一日抵达大同,大同总兵姜瓖开门迎降。接着,大顺军进抵阳和,兵备道于重华郊迎十里,具牛酒迎降。初六日,大顺军抵达宣府,镇守太监杜勋出城三十里迎降。十五日大顺军至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投降,号称天险的京师“北门锁钥”向大顺军敞开了大门。 ………… 与此同时,明思宗也在部署京城的防守,决意作zui后的挣扎。三月初二日,他命太监及各官分守京师九门,令襄城伯李国桢提督城守。城内实行宵禁,昼夜巡逻,严缉奸细。除朝廷派出的官员,其余官员及家属一律禁止出城。接着,他以外饷不至、太仓久虚为理由,下令各官捐资助饷,……但是,宦官、勋戚和文武百官知内帑堆满金银,纷纷请求发内帑以充军饷时,明思宗却表示:“今日内帑难以告先生!”意思是内帑没有多少钱,不肯拿出来。因此,他们也都装穷,不愿往外拿钱。 勋戚中,只有太康伯张国纪捐出两万两银子,被晋封为侯爵。嘉定伯周奎是周皇后之父,明思宗派宦官徐高劝他捐助十二万两,给其他臣工做个榜样。周奎却说:“老臣安得多金?”气得徐高拂袖而起:“老皇亲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广畜多产何益!”他这才答应捐助一万两。明思宗嫌少,说至少得捐两万两。周奎派人求助于女儿周皇后。周皇后暗中派人送去五千两,他扣下两千两,只捐出三千两。宦官中只有曹化淳、王永祚捐至三十五万两。太监王之心是京城有名的大富翁,据说家中仅藏银一项就多达三十万两,明思宗让他慷慨多捐一些,他说“连年家计消乏”,只捐出一万两。其他太监大多装穷,有的在门上贴出“此房急卖”“此房绝兑”的条子,有的则把家中的古玩、杂物,拿到市场上出售,装出一副破家纾国难的样子。有的太监甚至在壁上题诗,声称:“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戴罪守城的曹化淳阴阳怪气地说:“(魏)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明思宗传谕收葬魏忠贤遗骸,但曹化淳并未领情,在大顺军攻城时,竟与兵部尚书张缙彦领衔在一份公约迎接大顺军的传单上签名。文武百官中,辅臣魏藻德仅捐五百两,其他官员捐助几十两、几百两不等。首辅陈演已被罢官,但未离开京城,明思宗要他捐资,他说自己一向清廉,未曾向户、兵二部伸过手,无银可捐。据史籍记载,这次大搞捐助,总共只得银二十万两而已,根本解决不了缺饷的问题。 后来大顺军攻下北京,大搞追赃助饷,王之心就吐出银子十五万两,周奎被抄出现银五十三万两,陈演也献银四万两,总计追赃所得共有白银七十多万两,而大顺军从大内四十多个地窖中搜出的金银竟多达“几千百万”两。具体的数目,史籍记载不一。赵士锦《甲申纪事》说,当时内库“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两”。张正声《二素纪事》说:“李自成括内库银九千几百万,金半之。”杨士聪《甲申核真录》说:“贼入大内,括各库银三千七百万,金若干万。其在户部者外解不及四十万,捐助二十万而已。”谈迁《国榷》说,李自成撤出北京时,“尽运金宝以入秦,驱骡马千计。括各库金共三千七百万有奇,制军罗戴恩以万骑护之而西。初,户部外解不及四十万,捐助二十万有奇。而大内藏黄金四十余窖,内监皆畏先帝,不以闻”。有学者认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白银三千七百万两,黄金一百五十万两。不论是哪一种说法准确可靠,其数量都是相当庞大的。无怪乎赵士聪会感慨道:“呜呼!三千七百万,捐其畸零,即可代二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掠,使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策安在也?”明朝的君臣,爱钱财胜过国家社稷,这样的朝廷哪有不亡之理! 三月十六日,明思宗召见文武大臣商议对策,大臣皆相顾不发一言。同一天,明思宗又照常例召对考选诸臣,以抵御满洲贵族和农民起义军及筹措军饷问题,挨次召对。召对尚未结束,内侍递进密封文书。明思宗一看,立即大惊失色,仓皇退入后宫。原来,这是一份报告昌平已于当天凌晨失守的塘报,它预示着大顺军即将兵临北京城下了。 三月十七日,大顺军自昌平进抵北京城下。襄城伯李国祯所统的京兵三大营屯扎城外,农民军一到立即溃降,火器等器械转手成为农民军攻城的利器。城内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明思宗仰天长号,绕殿环走,拊胸顿足,叹息通宵,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他仓皇召对群臣,群臣个个战栗无策,噤不发声。被赶上城墙上守堞的士卒,饥不得食,也无心守御。明思宗命驸马都尉巩永固以家丁护太子南下。巩永固说:皇亲按规定不许藏有武器,我岂敢拥有家丁? 在大顺军围攻北京的时候,李自成在沙河巩华城设立临时总部,由大将刘宗敏担任前线总指挥,攻取北京。三月十八日,大顺军架飞梯猛攻西直、平则(今阜成)、彰义(今广安)三门,同时为减少攻城的阻力和城里居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派在宣府投降的太监杜勋和在昌平投降的太监申之秀入城与明思宗谈判,要求他主动逊位。明思宗在活命与死社稷之间犹豫不定,拖延不决。大顺军忍无可忍,在夜间攀城而入,占领了外城。明思宗徘徊殿廷,计无所出。太监张殷跑上前来,对他说:“皇爷不须忧愁,奴辈有策在此。”明思宗忙问何策,答说:“贼若果入城,直须投降,便无事矣。”明思宗大怒,挥剑刺死了张殷。而后他与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四处瞭望,见城外烽火连天,知大势已去,返回乾清宫,布置应急后事。 明思宗命人将十六岁的太子、十二岁的定王、十岁的永王送往勋戚周奎、田弘遇处。接着,他对周皇后说:“大事去矣,尔为天下母,宜死!”随即与之对饮十几杯。周皇后返回坤宁宫自缢而亡。明思宗又拔剑砍伤长女长平公主,说:“尔何生我家!”长平公主被斩断一条手臂,当即昏厥过去。他又挥剑杀了幼女昭仁公主和几个嫔妃。然后换上普通百姓的便装,混在宦官中间,出了东华门,走到齐化门(今朝阳门),想混出城外,没有成功。又到安定门,同样碰壁而归。十九日,天刚破晓,大顺军已攻入内城。明思宗走投无路,与太监王承恩来到煤山,在衣袖上写下两行字,一行是“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另一行云“百官俱赴东宫行在”,然后与王承恩面对面一起在皇寿亭畔的一棵大树上自缢而亡。两天后,人们在煤山发现明思宗的尸体。四月初,大顺政权派人将他与周皇后葬入昌平田贵妃的墓穴,这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 昏招连连步步错,越是“勤政”越亡国! ◆ 谋求富国,但敛财自用,坐视军费亏空;意图强兵,但加派三饷,致使民不聊生;欲平党争,但偏听偏信,加深群臣矛盾;谨慎用人,但多疑善变,终冤杀袁崇焕…… ◆ 财政、党争、军事、用人……看懂崇祯皇帝如何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绝路! ◆ 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梧桐力作! ◆ 考据严谨认真,文风通俗优美,带读者回到波澜壮阔的明末,看懂崇祯如何亡国。 ◆ 作者去世后shou部再版作品,收录珍贵手稿,富有纪念意义! ◆ 方志远、陈宝良、彭勇等明史大家力荐! ◆ 读客轻学术文库:既严肃严谨又轻松好看的学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