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朱元璋传
ISBN: 9787521204407
商传(1945年11月—2017年12月26*),出身于明史世家,**历史学家商鸿逵之子。曾任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史、社会史研究。1993年获***颁发的**特殊津贴。 承担了**重点项目《中国通史·明代卷》(合著)、《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合著)的主要撰稿及组织工作;先后出版了《永乐皇帝》《明代文化志》等。 2010年被百家讲坛邀请主讲《永乐大帝》,2013年被邀请主讲《明**朱元璋》。
**章 治隆唐宋 1. 钟山题字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初夏,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来到南京。农历四月十一*(庚戌)这天,他向同行的官员们提出要去城外钟山的明孝陵祭祀。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 康熙皇帝说:“明代洪武乃创业之君,朕两次南巡俱举祀典,亲往奠醊。今朕临幸,当再亲祭。”(《康熙朝实录》) 随行的官员们很不理解:不就是前朝的皇帝吗?明朝已经被咱们大清朝取代了,咱们的皇帝要去祭拜明朝皇帝,凭什么呀?于是他们纷纷劝谏康熙皇帝不要亲自去祭祀:“皇上两次南巡,业蒙亲往奠醊,今应遣大臣致奠。”(《康熙朝实录》) 康熙皇帝知道这些官员的心思,他在心里说:尔等如何懂得这里面的玄机!虽说如今已入主中原,可是如果得不到中原和江南百姓的认可,这个天下是坐不稳的!不过这些话不能当众说出来,康熙皇帝于是对他们说:“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著兵部尚书席尔达致祭行礼,朕亲往奠。”(《康熙朝实录》)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两天后,康熙皇帝真的来到了南京城外的钟山明孝陵前。他视察了陵寝,吩咐官员们保护修缮好孝陵。这**,南京城里的士绅百姓听闻皇帝亲自祭祀孝陵,蜂拥而至,有似信非信的,有看热闹的,围观的达两千多人。 康熙皇帝多聪明呀,一看来了这么多南京人,知道正是收买人心的大好机会,于是让人准备好了笔墨纸砚,当着众人的面,挥毫写下了四个大字:“治隆唐宋”。 围观的士绅百姓们见此情形,感动得落下泪来。康熙皇帝收买人心的目的达到了。不过,虽说康熙皇帝祭祀明**是在作秀,但是他用“治隆唐宋”四个字评价朱元璋,*不是作秀。这四个字,确实代表了康熙皇帝对明**朱元璋的看法,是他发自内心的敬佩之词,是他对朱元璋生平功业的评价。 又过了几天,也就是四月十五*,对明孝陵的修缮工作正式开始,康熙皇帝题写的那四个大字“治隆唐宋”也被刻成匾额,悬挂到明孝陵的大门前。 《清实录·圣祖实录》中记载:“甲寅,命修明**陵,并悬挂御书‘治隆唐宋’匾额。” “治隆唐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的太平治世,比唐朝和宋朝还要兴盛。 平心而论,康熙皇帝对明**朱元璋的敬佩是发自肺腑的,所以他才会对大臣们说:“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首先,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建立的大明朝是一个统一的朝代,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延续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4年),共二百七十六年。跟明朝相比,宋朝并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北宋不过从公元960年延续到公元1127年,前后不到一百七十年;南宋偏安于江南,从公元1127年延续到公元1279年,不过一百五十余年。唐朝虽然从公元618年延续到公元907年,共二百八十九年,可从公元690年到公元704年的十五年,武则天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大周。 其次,是明朝统一的情况。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东北到辽东,南到**,西到乌斯藏,基本囊括**中国的版图。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明朝东北到奴儿干(今俄罗斯境内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南到**群岛,西到**,西北到哈密,包括**等岛屿都是明朝领土。 第三,朱元璋作为一代开国皇帝,建立了一套完整而且行之有效的制度,所以清朝官修的《明史·**本纪》是这样评价明**朱元璋的:“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风教,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实身兼之。” 从礼制说到风纪教化,再从官制说到兵制。总而言之一句话:朱元璋“武定祸乱,文治太平”。 2. 大明江山 那么,大明江山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明**朱元璋是推翻了元朝统治才建立起明朝的。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来的王朝,但是元朝的统治制度并不完备,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些特点。所以蒙古人占领了中原和江南以后,并不十分了解如何统治广大农业生产地区,而且还把全国人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这就加深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色目人”即当时中亚一带的各民族的人,蒙古人和色目人享有许多特权,是上等人。“汉人”是中国北方人,其中也包括被蒙古消灭的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人”则是江南人。汉人和南人都是下等人,没有特权,要去当官,也只能当副职或下层官吏。 那时候南方人考中了进士,想去谋个一官半职,就要到元大都——**的北京——去打通关系。除送钱之外,还要送一些南方土产,其中南方人做的腊肉、腊*,蒙古人*爱吃。但是蒙古人收下礼物,还看不起南方人,就把这些送礼的人叫作“腊*”。就连这些能够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并且有能力通过关系谋求一官半职的人,都要*到这样的侮辱,一般平民百姓的社会地位就*不用提了。 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据明**朱元璋说,他打天下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奇人异士的帮助,其中一个叫周颠,另一个叫铁冠道人张中。这两个人就是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面的明教五大散人之中的两个。 据说周颠和张中都是成天疯疯癫癫的,爱说些胡话,只在朱元璋面前规规矩矩,可是他们说的胡话后来都应验成真。朱元璋亲自写了一篇《周颠仙传》,说自己打天下的时候,周颠去看他,唱歌说:“山东只好立一个省。”还手绘地图,对朱元璋说,“打破个桶,做一个桶。”他说的虽然是木桶的桶,但实际上指的是一统江山的“统”。打破一个桶(统),就是打破元朝统治;做一个桶,就是建立明朝一统江山。 当然,周颠和尚、铁冠道人,都是朱元璋玩的政治把戏,是有意附会的传说,他用这些神奇怪异的事情来神化自己,好让官员百姓们以为他就是真龙天子,从而信服他。 朱元璋起兵淮西,占据集庆,又先后打败了劲敌陈友谅、张士诚,然后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这在中国历**是一个特例。因为在中国历**,大多数情况是北方政权从北向南统一全国,比如隋、唐,再比如辽、金、元,再比如清。从南方向北方统一全国的政权很少,明朝是*典型的一个。 不管是从北向南,还是从南向北,无论是哪个民族,也无论是谁建立的政权,只要他入主中原,建立起统一政权,他就必然会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虽然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的时候,打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帜,可是他统**下以后,就改称“华夷一家”了。所以明朝的建立,不但推翻了元朝统治,也改变了元朝强化民族矛盾的做法,真正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明朝政权,是统一政权,是“华夷一家”的政权。 3. 得位*正 对明**朱元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评价,说他“得位*正”。 在中国历**,改朝换代不是什么新鲜事。从秦始皇统**下,到清朝灭亡,前后经历了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一共十个统一朝代,此外还有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西夏、南宋几个分裂的时期。而统一王朝的开国之君大多数都在前朝为官,或者是一个民族地区的首领,只有两个人起于民间,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明**朱元璋。所以《明史·**本纪》中说朱元璋:“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 说西汉以来所未有,是因为西汉也有类似的情况。西汉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朝代,汉高祖刘邦也是布衣得天下。不过汉高祖刘邦的身份比明**朱元璋还要高一些,刘邦当过秦朝的基层干部——亭长。秦朝的亭长职掌捕盗治安的事情,当时每十里设一亭,亭长下面还管着两个人。 别看亭长地位不高,至少是在平民百姓之上,所以刘邦敢不请自来地跑到沛县县令家里去见吕公,还闯到上席入座。朱元璋他敢吗?别说县官或者吕公那样的大户人家了,就连地主家他也不敢去呀。朱元璋才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底层的人。 朱元璋没当过前朝的官,所以他起来造反,就不算背叛前朝。后来朱元璋做的**个小官,是在反抗元朝统治的义*中当上的。他没有任何倚赖,不借助任何先天的力量,**凭自己的本事打下天下,所以得位*正。 那么朱元璋究竟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他又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呢?这得从元朝末年的那段历史说起。 明史研究专家商传,曾承担**重点项目《中国通史·明代卷》《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的撰写工作,对明代历史的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朱元璋传》*具**性和深度。 以百家讲坛《明**朱元璋》讲稿为蓝本整理增订,娓娓道来朱元璋复杂、矛盾的一生,内容经典,可读性**。 清人赵翼有言:“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从平民到帝王,从乞丐到皇帝,本书从君臣、夫妻、父子多角度讲透朱元璋的双面人生。